备受少帅信任的郭松龄,为何要反奉?

2024-05-11

1. 备受少帅信任的郭松龄,为何要反奉?

郭松龄为何会反奉兵败?只因他错信了一人,最终导致他的失败

备受少帅信任的郭松龄,为何要反奉?

2.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奉?

“郭松龄倒戈”是奉系军阀由强到弱的重要转折点,虽然张作霖成功击败了郭松龄,但奉军也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郭松龄作为张学良最为倚重和信任的将领,如果不反,未来铁定是奉军的第二号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还是选择铤而走险,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
第一,从思想深处来看,郭松龄与张作霖本质上并不是一路人。郭松龄于1906年进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正规军事培训,同时也从同盟会成员方声涛那里接触到民主革命思想。1910年,郭松龄经方声涛、叶荃介绍,正式加入新军同盟会。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第二年秋,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

1917年,郭松龄投奔孙中山,先后被委任为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后转任韶关讲武堂教官。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走投无路才返回奉天,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从郭松龄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比较“前卫”的,是追随孙中山的,而张作霖是非常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所以两人从思想深处是对立的。

第二,张作霖的所作所为加剧了两人的矛盾。如果说奉军里面谁能得到郭松龄的正视,恐怕也就是张学良了,因为张学良也是一个思想比较“前卫”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哪怕郭松龄很是看不惯张作霖及他的兄弟的所作所为,但他还是在奉军待了很多年,并且为了奉军立下了不少功劳。

但是随着郭松龄的地位越来越高,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他就越来越不能容忍张作霖的所作所为。比如说,他就很反感张作霖与日本走的亲近,在他认知中,作为中国人就要与国外势力势不两立,不能有太多纠缠,而张作霖恰好老是给日本人谈合作。
再比如说,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论功行赏,本来准备给他一个安徽督军的,结果就因为杨宇霆突然想做江苏督军,他就被挤掉了位置,作为功劳最大的他,反而到头来啥也没捞着。最关键的是,杨宇霆还把事情办砸了,刚刚上任就被孙传芳给赶了回来,奉军南下计划被迫搁浅,最后还是需要郭松龄去给他擦屁股。这算是击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郭松龄本人野心已经膨胀起来。由于张学良的关系,郭松龄掌握着奉军最为精锐的力量,这让他的野心极度膨胀了起来。郭松龄倒戈后,向全国发了一份通报,内容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但是紧接着面对张学良的劝降,他开出的条件是“山东归岳维竣;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郭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所以,什么拥护张学良、承办杨宇霆等等可能都是障眼法,郭松龄真正想要的是统掌东北,因为他感觉只有他才能把东北治理好。

3.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关东军通过交战,了解了奉军的真实实力,为后来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其次,张作霖为了打败郭松龄,和日本人签了很多条约,结果打赢郭松龄之后,立马耍赖,拒不履约,导致了日本人非常痛恨张作霖
张作霖之所以能从一个绿林成为“东北王”,并不是他对东北有着强有力的控制权,而是他实际上是作为各方利益妥协的最终一个结果。他的背后是无数人借着他的名义去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特别是日本人,还是东北四分五裂的各方的势力。无论从做人做事上,还是思想上,郭鬼子郭松龄其实原本就和张作霖不是一路人。
郭松龄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更信奉武力。他信奉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郭松龄的情商不高,偏孤傲。而张作霖信奉的是“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张作霖做事不会在一个点上去纠结,钻牛角尖。他懂得进取,更懂得妥协。
张作霖经常说郭松龄是“书生意气”,本质上在郭松龄落魄的时候,张作霖还盛情邀请郭松龄本身的意愿就是,希望郭松龄能够感恩卖命,至于郭松龄如何卖命,还得看自己的需要。
第一次直奉之战,使得张作霖意识到,他们江湖的那一套再往以后就不行了,以后再进取,靠的是枪杆子,是自己的军队的战斗力。
也是第一次直奉之战,使得郭松龄在军中彻底冒头了。如果有未来,郭松龄的做法本质上就是某个选项。但是张作霖考虑得更多的是,把郭松龄这杆枪留给张学良来使用。这个做法本质上和千百年来有为的帝王做法都一样。
在很多场合下,郭松龄的成功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而是代表张学良。所以他虽然功劳很大,但是却集中了别人的矛盾,还得不到相应的奖赏。
张作霖可以培养张学良,为以后接自己班做准备,另外也是希望张学良能够靠过硬的军功,去在奉军中,乃至整个东北形成强有力的威信。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郭松龄实际上非常尴尬。因为他几乎吸引了奉军中所有其他势力的敌意。别人对张作霖如此捧张学良心里即便不满,但是也不便表达,所以把矛头针对郭松龄是再说难免的。
另外郭松龄在对东北的发展理念上,和张作霖是有很深的矛盾的。
郭松龄是反对张作霖入关逐鹿中原的,奉军本质上除了自保以外,还有担负守边的责任,更何况日俄都早就对东北虎视眈眈?一旦奉军开拔关内,东北空虚容易引狼入室。但是张作霖在当大元帅的路上,实际上也是无法回头的。因为军阀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偏安一隅的,自己不努力往前拱,不断给追随自己的手下人带来新的利益点,各种矛盾就会丛生,别人就会搞到他的头上,久而久之东北王实际上是坐不稳的。
如果军阀们都偏安一隅,不去扩大地盘是实力,也就没有民国军阀混战的乱象了。
和杨宇霆、姜登选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两个派系的最大矛盾。
士官系和陆大系的矛盾,一直到最后东北军散了,这个恩怨都没最终有个了结。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的功劳很大,但是使得张作霖得益最大的,其实还不是战场上的那点胜利,而是劫取直系的几千万军火,这个功劳,杨宇霆首当其冲。但是这个是恰恰是以前的那种惯用手段得来的,而不是一刀一枪打下来的。
而且在战争的过程中,原本故意让给张学良打榆关吃的桃子,结果愣是打成了攻坚战;结果反而被姜登选在九门口摘了桃子,而姜登选要扩大战果的时候,预备队又被郭松龄未经请示就给调走了。所以这里面的矛盾一言难尽。
这就导致了杨宇霆刻意打压郭松龄,使得郭松龄真的就“走投无路”了。原本张学良保举郭松龄做安徽督军,结果杨宇霆从中作梗,他就出不了东北。的确张作霖也担心这个不安分的郭松龄。
冯玉祥承诺郭松龄如果反奉成功,就把东三省都给郭松龄,这是郭松龄铤而走险的一个很大的诱因。
用张作霖的那句话,郭松龄还是太书生气了,谁的话都敢信。其实直系是怎么败的?最终真正原因还是不是因为冯玉祥反水?冯玉祥这一辈子为了革命理想,背叛了无数的带头大哥,忽悠孙中山进京,结果连孙中山都病逝北京。
本来郭松龄就面对两个为难的抉择,要么离开,要么反奉。离开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只能铤而走险,反奉。但是郭松龄一开始还是挺聪明的,打着张学良的旗号,部队也挺有战斗力,眼看还就真能成事。
张作霖立马求救日本人,签了一堆条约,关东军派兵打了郭松龄。张学良一看形势不对,立马调转和张作霖站到了一起,少帅一表态。再加上败仗,郭松龄反奉的合法性立刻就支离破碎了。
“郭松龄反奉”虽然责任是多方面的,但是遗患无穷,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很深的伏笔。
首先,关东军通过交战,了解了奉军的真实实力,为后来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其次,张作霖为了打败郭松龄,和日本人签了很多条约,结果打赢郭松龄之后,立马耍赖,拒不履约,导致了日本人非常痛恨张作霖,为后来的皇姑屯事件埋下了伏笔。再次,为张学良上台后,自毁封疆,处理掉杨宇霆和常荫槐埋下了伏笔。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4.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郭松龄反奉的最直接原因是长期遭到杨宇霆的压制,继而对张作霖产生不满,双方矛盾激化。

郭松龄和杨宇霆的矛盾由来已久。郭松龄字茂宸,1905年入奉天陆军小学堂读书,后来转入奉天陆军速成将弁学堂,1913年又考入中国陆军大学。郭松龄早年参加过革命党,先后在北京讲武堂、韶关讲武堂担任教官。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以后,郭松龄回到奉天,到奉天讲武堂当战术教官。
在任职期间,郭松龄结识了在讲武堂学习的张学良,两个人很快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所以1920年张学良出任卫队旅旅长时,把郭松龄调去当了参谋长兼第2团团长。1921年,张学良担任第3混成旅旅长,郭松龄出任第8混成旅旅长,两个旅合署办公,由郭松龄全权负责。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奉系大败。
但是郭松龄率部表现出色,特别是最后为奉军大败时亲自断后,为奉军争取时间重整旗鼓,避免了全线崩溃。战后张作霖整顿奉军,大力提拔军校出身的军官,郭松龄因为和张学良关系密切,加上战功卓著,也受到了提拔。
但是在这次提拔的军官里分两派,一派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叫“士官派”或者是“洋派”,以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为代表,和张作霖等老人关系比较好。一派是国内军校毕业,被称为“土派”以郭松龄和李景林为代表,和张学良关系密切。洋派和土派之间颇有些矛盾,特别是杨宇霆和郭松龄两人关系很僵。

第二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和杨宇霆之间矛盾激化。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奉军编成6个军,其中第1、2、3军是主力部队。张作霖命第2军迂回热河,而第1、3两军攻击山海关。1、3联军名义上归张学良统一指挥,但是实际上是第3军副军长郭松龄代为指挥。山海关一线是直奉两军的主战场,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作战。
奉军依靠兵力优势和直系内部内讧,先后夺取了九门口,石门寨,龙王庙等要点。正是由于山海关一线奉军进展顺利,原本就和奉系有联系的冯玉祥下定决心起兵回师北京,囚禁了曹锟,从而引发了直系的全面溃败。应该说郭松龄在此战中功劳还是不小的。

奉系获胜以后,一举夺取了热河、直隶、山东、江苏、安徽5省地盘。郭松龄原本认为自己功劳大,有意出任江苏军务督办。但是杨宇霆却捷足先登,向张作霖自荐去整顿江苏军务。郭松龄退而求其次,想去安徽,结果杨宇霆再次出面作梗,举荐姜登选出任安徽军务督办,并夸下海口不需要一兵一卒,就可以把安徽搞定
最终郭松龄虽然被任命为京榆驻军副司令,掌握7万多奉军精锐,但是在地盘上一无所获。郭松龄对此极为不满,而且奉军南下以后横征暴敛,制造多起惨案,引起全国反奉风潮。孙传芳乘机起兵驱逐奉军,苏军和皖军也纷纷响应。杨宇霆和姜登选狼狈逃回,奉军损失2万多人。

郭松龄认为此次失败是张作霖识人不明所至,对张作霖更加不满。而张作霖此时又下令他去攻击冯玉祥的国民军。直隶军务督办李景林担心和冯玉祥开战会损害自己在直隶的利益,因此劝说郭松龄不要为他人做嫁衣。
郭松龄也觉得自己在前线拼命,最后却便宜了杨宇霆等人,东北财政又因为长期战争而紧张,而且此时奉军和国民军名义上还是友军,背信弃义发动内战并不适合,所以和李景林一起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建设东北。郭松龄的态度引起了张作霖的猜忌,打算将其调回处置,迫使郭松龄铤而走险。
由于郭松龄和李景林的反对,张作霖一时无法和冯玉祥决裂,随即奉冯双方在11月16日达成和平协议。然而两天后,张作霖就改变主意,在11月18日致电郭松龄和李景林,命他们即刻出兵,攻打冯玉祥部队。郭松龄意识到张作霖可能对自己起了疑心,于是秘密联络冯玉祥,和冯玉祥、李景林在11月20日达成反奉密约。
11月22日,在杨宇霆的鼓动下,张作霖电令郭松龄立刻返回奉天,想将他送军事法庭处置。然而郭松龄的妻子韩淑秀却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刻化妆离开奉天,赶到天津告知郭松龄。11月23日,郭松龄接到妻子传来的情报以后,心知只有出走和起兵两条路可走,最后决定起兵反奉,于是赶回滦州率部起兵。

应该说郭松龄最后决定反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和杨宇霆的私人恩怨太深,最后导致他和张作霖之间裂痕扩大,最后不得不起兵自保。

5.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郭松龄反奉”在近代东北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是清朝灭亡辛亥革命以来,东北波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战乱。这次战乱几乎推翻了张作霖的统治,社会各界普遍受到震动。事件平息后,说法颇多,其中有两种声音最有代表性。当年沈阳《盛京时报》有署名铁生的一段话:“郭公为改造东三省之伟人,为民请命,奋不顾身,今不幸罹于死难,凡我同胞,同深悼惜。今敬撰挽联一副,以哭当歌。上联云:“死者不复生,唯有前仆后继,偿我公未了志愿”;下联是:“忍者夫已逝,行将众叛亲离,尽他日依样葫芦”。这种声音代表了民众反对军阀统治的普遍心声,是对郭松龄反奉行为的肯定和无限惋惜。另外还有一种声音,似乎更多地代表了彼时普通民众对郭松龄为人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署名“农民”登在《盛京时报》的一副对联:“论权、论势、论名、论利,老张家哪点负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尔夫妻占得完全。”

  如果站在张家父子的角度来说,郭松龄发动反奉战争似有不妥,但如果站在民众厌恶军阀统治或者顺应历史潮流的角度来说,郭松龄反奉就是正义之举。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事件,到底应该怎样评价它,又应该怎样评价郭松龄这个人?

  没有张学良就没有郭松龄

  郭松龄崛起于1919年2月,这一年,张作霖重开东三省讲武堂,郭松龄被调入东三省讲武堂任战术教官。在这里,他结识了张学良,命运从此改变。时年郭松龄36岁,张学良19岁,二人一见如故,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加上兄弟感情。张学良曾这样评述他与郭松龄关系的开始:“学良有动于衷,又奇公学识,有罗为己用之意”。从此,郭松龄扶摇直上,事业开始步入快车道。

  张学良毕业后,出任张作霖卫队旅旅长,他向张作霖力荐郭松龄出任自己的副手。此后,只要张学良升官,郭松龄也跟着升。从担任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起,郭松龄先后担任调停直皖战争先锋司令、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主力之一第三军副军长、奉军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几年之间就当上了奉军主力的统帅。在张作霖眼中,郭松龄已等同于儿子张学良,提拔他,就是扶持张学良。

  对此,郭松龄心知肚明。 1925年11月28日,也就是反奉战争爆发后的第七天,郭松龄在河北滦州《晨报》上发表了《致张学良信》,信中关于这点说得很明白:“汉卿军长均鉴:松龄自受知遇,以至今日,一身所有,皆公所赐。故夙夜策励,欲有所建立,以报大德,况老而无嗣,独夫终身,功名事业,悉无所用。凡所希之功名,皆为公而求……”

  没有郭松龄也没有张学良

  这句话准确地表述,应该是郭松龄一手托起了张学良,张学良早期的所有功绩都是在郭松龄的襄助下完成的。

  郭松龄担任卫队旅参谋长后,专心致力于训练、整顿军纪,不到一年的时间,卫队旅中的绿林积习一改殆尽,整个军队面貌焕然一新。不久,张学良率领部队到吉黑剿匪,郭松龄以卓越的军事才干,指挥军队剿匪大获成功。张学良初试便一鸣惊人,在奉军中得到“老子英雄儿好汉”的美誉。

  1921年5月,郭松龄被破格提拔为扩编后的陆军混成第八旅旅长,与张学良任旅长的第三旅合署办公。张学良完全将军队的指挥权和人事权交给郭松龄。在郭的主导下,三、八旅开始创办军需独立制度、提拔军事院校毕业的学员出任官佐,战斗力大为加强,远远地将仍有绿林习气的其他各旅甩在后面。一段时间里,张学良和郭松龄的军队成为奉军的模范军队。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由张学良任司令、郭松龄任副司令的奉军东路军第二梯队在奉军整体溃败中,撤退有序,在临榆、抚宁一线顽强地抵抗了几倍于己的追兵,阻止了直军突破山海关防线直取奉天的进攻,使得奉军的主力得以安全撤回奉天。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将奉军编为三个军,张学良和郭松龄为第三军正副军长,是奉军的主力。在山海关、九门口的主战场上,郭松龄在关键的石门寨、黑山窑战斗中,率领部队,身先士卒,英勇善战,一举突破直军防线,为奉军立下了赫赫战功,舆论和奉系集团内部也开始对张学良有了更多的期许。

  1924年之前,张学良和郭松龄是一体的,张学良的事业就是郭松龄的事业,郭松龄的成就就是张学良的成就。张学良并不讳言自己的早期军事生涯,郭有着巨大的功劳。

  在长达七年的合作中,张学良和郭松龄的共事与合作始终为奉系集团内部众多人士羡慕不已,也为外人津津乐道。据张学良1926年12月31日自责通电中说:“爰识郭某(指郭松龄)于寒微,遂竟倾心相属七年,赞翊擎画多方,昕夕无间,情同手足,方期危舟同济,共渡狂澜……”时人评价说:“张对郭推心置腹,而郭对张也鞠躬尽瘁。一般人都认为郭是张学良的灵魂”。张学良自己就曾经公开地说:“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6.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郭松龄倒戈”是奉系军阀由强到弱的重要转折点,虽然张作霖成功击败了郭松龄,但奉军也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郭松龄作为张学良最为倚重和信任的将领,如果不反,未来铁定是奉军的第二号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还是选择铤而走险,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
第一,从思想深处来看,郭松龄与张作霖本质上并不是一路人。郭松龄于1906年进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正规军事培训,同时也从同盟会成员方声涛那里接触到民主革命思想。1910年,郭松龄经方声涛、叶荃介绍,正式加入新军同盟会。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第二年秋,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

1917年,郭松龄投奔孙中山,先后被委任为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后转任韶关讲武堂教官。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走投无路才返回奉天,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从郭松龄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比较“前卫”的,是追随孙中山的,而张作霖是非常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所以两人从思想深处是对立的。

第二,张作霖的所作所为加剧了两人的矛盾。如果说奉军里面谁能得到郭松龄的正视,恐怕也就是张学良了,因为张学良也是一个思想比较“前卫”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哪怕郭松龄很是看不惯张作霖及他的兄弟的所作所为,但他还是在奉军待了很多年,并且为了奉军立下了不少功劳。

但是随着郭松龄的地位越来越高,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他就越来越不能容忍张作霖的所作所为。比如说,他就很反感张作霖与日本走的亲近,在他认知中,作为中国人就要与国外势力势不两立,不能有太多纠缠,而张作霖恰好老是给日本人谈合作。
再比如说,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论功行赏,本来准备给他一个安徽督军的,结果就因为杨宇霆突然想做江苏督军,他就被挤掉了位置,作为功劳最大的他,反而到头来啥也没捞着。最关键的是,杨宇霆还把事情办砸了,刚刚上任就被孙传芳给赶了回来,奉军南下计划被迫搁浅,最后还是需要郭松龄去给他擦屁股。这算是击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郭松龄本人野心已经膨胀起来。由于张学良的关系,郭松龄掌握着奉军最为精锐的力量,这让他的野心极度膨胀了起来。郭松龄倒戈后,向全国发了一份通报,内容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但是紧接着面对张学良的劝降,他开出的条件是“山东归岳维竣;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郭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所以,什么拥护张学良、承办杨宇霆等等可能都是障眼法,郭松龄真正想要的是统掌东北,因为他感觉只有他才能把东北治理好。

7.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北洋军阀时期,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占据着东北,在分析军阀最强大的时候,奉系军阀的势力范围甚至一度囊括华北京津地区,张作霖也曾几次入主入京。
奉系军阀如此强大,可在奉系军阀内部并不总是团结一致的,其内部有过几次大的内斗,其中有一次就是郭松龄的反奉叛乱。虽然郭松龄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的反水还是给奉系军阀造成了巨大的内耗。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奉呢?
郭松龄,字茂宸,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人,祖籍山西,相传,郭松龄是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后裔,奉系军阀爱国将领之一。郭松龄毕业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后又考入陆军大学。郭松龄早年受孙中山先生影响加入了新军同盟会,后来又投靠了奉系军阀张作霖,深得张氏父子的赏识,成为了奉系军阀中的骨干优秀的将领。

郭松龄在奉系军阀中受到张作霖的亲睐,而且,他的儿子张学良和郭松龄关系十分亲密,他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正因如此,郭松龄起兵反奉就显得很奇怪了。
其实,当我们了解了郭松龄反奉背后的原因后,郭松龄的反奉行为就不那么奇怪了。
郭松龄早年这个人受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他的思想倾向于民主共和,而奉系军阀还是封建旧军阀那一套思想做法,在军阀中,郭松龄就是个异类,他一向极力主张革新,反对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势而进行的混战。他一直幻想着能够改变张作霖的思想,张作霖虽然爱惜他的才华,却并不听他有关革新的主张。当张作霖计划入关和国民党争夺地盘的时候,郭松龄强烈地反对,这让张作霖很不高兴。
郭松龄当的主张是:休养生息,避免无谓的军阀混战,改革军队,加强军队训练,他认为,首先应该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做好自己的事情。而土匪出身的张作霖却野心勃勃,他一心想要扩张势力,抢夺地盘,对于郭松龄的意见他当然是不屑一顾了。

因此,郭松龄和张作霖两人在军政上一直存在着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郭松龄也不被张作霖委以重任,郭松龄心中一直对此不满,最于终于集中爆发。
郭松龄在得不到张作霖的信任后,转而开始影响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他得到了张学良的支持后就和军阀中的保守派杨宇霆斗法,而杨宇霆背后是有张作霖支持的,因此,郭松龄被杨宇霆处处排挤,郭松龄忍受不了,于是就起兵造反。

郭松龄的愿望是好的,也确有军事才能,初期他率领叛军势如破竹,一度逼近张作霖的大本营沈阳,但他却偏偏找了“倒戈将军”冯玉祥做盟友,结果被冯玉祥阴了,最终兵败被俘,被张作霖处死。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8.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呢?

张作霖之所以能从一个绿林成为“东北王”,并不是他对东北有着强有力的控制权,而是他实际上是作为各方利益妥协的最终一个结果。他的背后是无数人借着他的名义去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特别是日本人,还是东北四分五裂的各方的势力。

无论从做人做事上,还是思想上,郭鬼子郭松龄其实原本就和张作霖不是一路人。
郭松龄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更信奉武力。他信奉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郭松龄的情商不高,偏孤傲。而张作霖信奉的是“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张作霖做事不会在一个点上去纠结,钻牛角尖。他懂得进取,更懂得妥协。
张作霖经常说郭松龄是“书生意气”,本质上在郭松龄落魄的时候,张作霖还盛情邀请郭松龄本身的意愿就是,希望郭松龄能够感恩卖命,至于郭松龄如何卖命,还得看自己的需要。

第一次直奉之战,使得张作霖意识到,他们江湖的那一套再往以后就不行了,以后再进取,靠的是枪杆子,是自己的军队的战斗力。
也是第一次直奉之战,使得郭松龄在军中彻底冒头了。如果有未来,郭松龄的做法本质上就是某个选项。但是张作霖考虑得更多的是,把郭松龄这杆枪留给张学良来使用。这个做法本质上和千百年来有为的帝王做法都一样。

在很多场合下,郭松龄的成功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而是代表张学良。所以他虽然功劳很大,但是却集中了别人的矛盾,还得不到相应的奖赏。
张作霖可以培养张学良,为以后接自己班做准备,另外也是希望张学良能够靠过硬的军功,去在奉军中,乃至整个东北形成强有力的威信。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郭松龄实际上非常尴尬。因为他几乎吸引了奉军中所有其他势力的敌意。别人对张作霖如此捧张学良心里即便不满,但是也不便表达,所以把矛头针对郭松龄是再说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