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指标

2024-05-11

1. 关于综合指标

1)1993年计划单位产品成本:800*(100%-8%)=736(元)
  实际单位产品成本:800*(100%-6%)=752(元)
2)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752/736*100%=102.17%
3)1993年实际比计划少降低:6%-8%=-2%,即2个百分点
4)1993年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程度=1.14/1.08*1005=105.56%

关于综合指标

2. 综合指标分析的介绍

综合指标分析,就是将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指标等诸方面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面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解剖与分析。

3. 综合指标包括哪些

一、总量指标
​ 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即数量指标,也称为绝对数。例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数、粮食总产量等。

1、按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 时期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它具有可加性、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需要连续登记汇总。例如,在某一段时期内的出生人数、死亡人数等。

​ 时点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在某一时刻(瞬间)的数量状况。它不具有可加性、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没有直接关系、由一次性登记调查得到。例如,在某一时点的总人口数。
2、按反映的总体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 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所包含的总体单位的数量。
​ 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在某一数量标志上的标志值的总和。
​ 只有可加总体能够计算总体单位总量,不可加总体没有总体单位总量;一个总体中只有一个单位总量,但可以有多个标志总量,它们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

3、按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实物指标、劳动指标和价值指标


二、相对指标
​ 相对指标又称统计相对数,它是两个有相互联系的现象数量的比率,用以反映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普遍程度或比例关系 。把两个具体数值抽象化,使人们对现象之间所存在的固有联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相对指标在社会经济领域广泛存在,借助于相对指标对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1、结构相对数
​ 它是在资料分组的基础上,以总体总量作为比较标准,求出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

综合指标包括哪些

4. 什么是综合经济指标?

综合经济指标: ①生产要素和生活条件指标体系。分为人口、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消费资料、物资储备等指标体系。
②社会生产成果指标体系。即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包括邮电业)、商业(包括外贸)五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实物产量或实际工作量、总产值、净产值(即国民收入)等指标体系。
③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指标体系。前者包括生产部门劳动报酬和构成社会纯收入的利润、税收等指标体系,后者包括国家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收支、非生产部门的经费收支等指标体系。
④国民收入的最终使用指标体系。包括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最后形成可以用于购买实物的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指标体系。前者又分为居民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集体消费基金;后者分为生产性积累基金和非生产性积累基金等指标体系。
⑤社会产品实物的流通和消费指标体系。包括运输和交换指标体系,以及表明最后用于补偿原材料燃料消耗、固定资产维修和更新、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增长、物资储备的扩大、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集体消费、出口等各种用途的产品指标体系。
⑥人民生活指标体系。包括吃、穿、用、住等消费水平和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指标体系。

5. 什么是综合经济指标?

综合经济指标: ①生产要素和生活条件指标体系。分为人口、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消费资料、物资储备等指标体系。 

  ②社会生产成果指标体系。即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包括邮电业)、商业(包括外贸)五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实物产量或实际工作量、总产值、净产值(即国民收入)等指标体系。 

  ③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指标体系。前者包括生产部门劳动报酬和构成社会纯收入的利润、税收等指标体系,后者包括国家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收支、非生产部门的经费收支等指标体系。 

  ④国民收入的最终使用指标体系。包括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最后形成可以用于购买实物的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指标体系。前者又分为居民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集体消费基金;后者分为生产性积累基金和非生产性积累基金等指标体系。 

  ⑤社会产品实物的流通和消费指标体系。包括运输和交换指标体系,以及表明最后用于补偿原材料燃料消耗、固定资产维修和更新、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增长、物资储备的扩大、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集体消费、出口等各种用途的产品指标体系。 

  ⑥人民生活指标体系。包括吃、穿、用、住等消费水平和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指标体系。

什么是综合经济指标?

6. 什么是综合经济指标?

综合经济指标: ①生产要素和生活条件指标体系。分为人口、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消费资料、物资储备等指标体系。
②社会生产成果指标体系。即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包括邮电业)、商业(包括外贸)五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实物产量或实际工作量、总产值、净产值(即国民收入)等指标体系。
③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指标体系。前者包括生产部门劳动报酬和构成社会纯收入的利润、税收等指标体系,后者包括国家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收支、非生产部门的经费收支等指标体系。
④国民收入的最终使用指标体系。包括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最后形成可以用于购买实物的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指标体系。前者又分为居民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集体消费基金;后者分为生产性积累基金和非生产性积累基金等指标体系。
⑤社会产品实物的流通和消费指标体系。包括运输和交换指标体系,以及表明最后用于补偿原材料燃料消耗、固定资产维修和更新、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增长、物资储备的扩大、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集体消费、出口等各种用途的产品指标体系。
⑥人民生活指标体系。包括吃、穿、用、住等消费水平和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指标体系。

7. 综合指标法的定义

综合指标法(aggregative indicator method)综合指标法是统计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使用三种指标即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或简称为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

综合指标法的定义

8. 综合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力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因此,经济发展模块设置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质量3项二级指标及8项三级指标(见表1)。表1         经济发展类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备注  经济增长  人均GDP、GDP指数  这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没有选用总量,而是选用人均,既体现发展第一要义,又体现以人为本,同时选用增长速度,充分考虑了区域经济的动态变化,以衡量经济发展绩效。  结构优化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这是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未来方向,对于发展方式转变及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产出比重已成为衡量产业结构层次高低的重要标准。  居民消费占GDP比重  这是反映优化经济增长需求结构的指标,提高消费需求贡献率,可以促进三大需求拉动的平衡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高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这是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体现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提高产业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率  该指标反映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衡量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善状况,也是反映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指标。    发展质量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这是反映经济发展综合效益的指标,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民生改善模块设置了收入分配、生活质量、劳动就业3项二级指标及12项三级指标(见表2)。表2         民生改善类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备注  收入分配  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这是反映居民在居民、企业、政府三者之间收入分配关系的指标。  基尼系数  这是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指标。    城乡居民收入比  这是反映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指标。    生活质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这是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体现了切实的民生改善。  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这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这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居民居住状况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住房供求差距的重要依据。    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占住宅开发面积比重  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限价房开发面积占住宅开发面积的比重是衡量城镇低收入居民等社会弱势群体是否“居者有其屋”的重要指标。由于目前各地还缺少城镇廉租房以及限价房的统计,因此暂用经济适用房代替。    互联网普及率  这是反映信息化程度的指标。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辆  这是衡量公共交通便利程度和城市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平均预期寿命  这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生活质量、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人均寿命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劳动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  这是反映就业水平的指标,体现了就业是民生之本。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因此,社会发展模块设置了公共服务支出、区域协调、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社会安全6项二级指标及10项三级指标(见表3)。表3         社会发展类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备注  公共服务支出  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  这是反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指标,既反映城市又反映农村,体现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城乡统筹的思想。  区域协调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这是反映区域之间差别的指标。  文化教育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该指标反映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发展状况。“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该指标可以衡量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平均受教育年限  这是反映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总体指标,旨在体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成果。    卫生健康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这是反映社会公共医疗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社会保障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这是反映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包括现行的城镇基本社会保险,同时增加了农村有关保险的内容,体现了城乡统筹的思想。  农村、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比例  这是反映贫困人口得到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指标。    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指数  这是反映社会治安及安全生产状况的综合指标。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按照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生态建设模块设置了资源消耗、CO2排放、环境治理3项二级指标及10项三级指标(见表4)。表4         生态建设类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备注  资源消耗  单位GDP能耗  这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个约束性目标,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仍是一个约束性指标,反映节约能源情况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该指标的设立体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单位GDP水耗  这是反映水资源节约和利用效率的指标,反映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情况。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  这是反映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指标,符合资源节约的要求。    CO2排放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个约束性指标,以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环境治理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这是反映环境治理保护投入力度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工业“三废”处理达标率  这是反映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治理情况的指标。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市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而垃圾被称为“放错地方的资源”,要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民在良好的环境下生活,需要监控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城镇生活污水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为使人民在良好的环境下生活,需要监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情况。    环境质量指数  这是反映环境问题治理和改善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空气、水和绿化,是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环境改善的指标。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因此,科技创新模块设置了科技投入、科技产出2项二级指标及4项三级指标(见表5)。表5         科技创新类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备注  科技投入  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这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强度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技产出  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例  这是反映出口商品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比重的提高既可以直接反映出中国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也可以间接反映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万人专利授权数  这是反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的指标,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对综合发展的评价,必须坚持群众满意的原则。因此,评价体系引入公众满意度指标,作为重要的辅助参考指标,其不参与定量评价(见表6)。表6         公众评价类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备注  公众满意  公众对综合发展成果的满意度  采用民意调查,用于衡量公众对于综合发展的主观感受和认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