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立培的人物成就

2024-05-14

1. 叶立培的人物成就

2003年,叶立培的地产图谱又翻开了全新的一页,6月在上海莘庄地区投资18亿元动工兴建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仲盛商业中心”,这个上海迄今为止最大的商城项目也被冠以亚洲地区最大的“Shopping-Mall”。

叶立培的人物成就

2. 叶培建的人物简介

叶培建1945年1月出生于江苏泰兴胡庄镇。1962年毕业于湖州中学,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85年在瑞士纳沙泰尔大学获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卫星总体设计和信息处理研究工作。

3. 叶培大的主要成就

 1980年,叶培大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相继担任过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及微波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7年,叶培大被选为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并兼任该学会通信学会(Comsoc)国际活动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国际集成光学及光通信会议(IOOC)国际管理委员会委员;IEEE北京分部主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研究院(TEA)院士。他的这些特殊身份和社会兼职,是与其热心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分不开的。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叶培大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80年代中后期,他在美国、日本、加拿大、香港、华沙、汉城等地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应邀作特邀报告和主持会议。他讲的“中国的光通信”、“中国的相干光纤通信研究发展”、“有关通信发展战略问题”都受到国际同行的称道。他多次担任IEEE主办的国际会议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及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参加评审稿件,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宣传中国的光通信作出了贡献。1947至1949年间主持设计、安装、测试了国内第一部采用杜黑特(Doherty)线路100千瓦大功率广播发射机,其效率之高为当时国际上所罕见,相关论文被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华南工学院等采纳作为补充教材。同一时期,还设计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对北美、西欧的菱形天线网。1949年参加了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新广播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并主持完成了各省广播电台播音大厦的标准设计。在微波通信领域,于195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1958至1966年,与中科院电子所合作在H01微波圆波导通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973至1977年,参加了邮电部微波中继通信960路机的研制工作,特别是依靠自主创新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微波波导校相器、分并路器、直接耦合滤波器等器件,使微波中继通信960路二型机全部国产化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集体)。在光通信领域,于1964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大气光通信的研究工作。随后又于上世纪70年代转入光纤通信与光波技术的研究工作。从1980年起主持了一系列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相干光纤通信试验系统及长波长单频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等一批关键器件;率先开展了光孤子通信研究工作并研制成功相应的实验系统;系统地研究了多模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模式噪声和单模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极化噪声等重要课题,攻克了光时分复用、光波分复用等高速宽带光纤通信系统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  1959年他开始带硕士研究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生导师之一。从1984年开始带博士研究生,截至1990年,他先后指导了32位硕士生和13位博士生,这些毕业研究生中有不少人已成为独立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多年讲授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光纤通信等方面二十多门课程,作为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优秀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学术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有的任大学校长,省邮电管理局局长以至邮电部部长。叶培大先生是教书育人的楷模。他毕生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从未间断。年近九旬之时仍坚持用英语讲授理论性很强的《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等研究生课程,每周4学时。他一生的教案都坚持亲自撰写并逐年更新,始终坚持亲自授课、坚持站着授课、坚持课前试讲,体现了“尊重科学、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他已经把讲课变成了一门艺术。他的课板书优美,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同学们说:“听叶先生的课是一种享受。”他坚持指导研究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09年还获得了北京邮电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叶培大的主要成就

4. 叶立培的人物经历

叶立培曾经是一名数学教师,曾经做过五年火车押运员。在1979年移居澳大利亚。在那里的10年中,他通过做纺织贸易积累了第一桶金。正当1989年深圳房地产价格开始滑坡的时候,他大胆地在那里进行了大手笔的地产投资。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的投资重点转向上海。叶立培已经完成了一个MBA课程。1989年地价触底,叶将这笔资金投入到深圳房地产业。在深圳创办了中国内地第一家外商独资房地产公司,次年来到上海,把闵行地区一块35万平方米的农田开发成上海知名的豪宅区“名都城”。因开发成本低,回报率接近30%,令“仲盛”在上海地产界一举扬名,目前仲胜集团在上海开发的楼盘超过100万平方米。2003年,叶立培的地产图谱又翻开了全新的一页,6月在上海莘庄地区投资18亿元动工兴建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仲盛商业中心”,这个上海迄今为止最大的商城项目也被冠以亚洲地区最大的“Shopping-Mall”之称。另外,仲盛集团位于浦东陆家嘴的超高层甲级写字楼----“上海银行大厦”也在紧张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上海银行”的总部。

5. 叶培的人物事迹

 新中国建立以后,叶培被选为全国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届委员;广西第一、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四、第五届政协和第五届政协副主席;广西科学技术协会副主任等。曾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予以表彰”的荣誉证书。

叶培的人物事迹

6. 叶培大的人物评价

叶先生成就卓著,蜚声中外,为中国通信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中国光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先生为榜样,为科学事业,为祖国教育事业和为国家发展而奋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炳琨先生评) 叶先生是北邮永远的骄傲,愿叶先生这面不朽的旗帜在我们的心中、在北邮的上空、在浩瀚的天宇间永远飘扬。(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任晓敏教授评)  叶培大先生是中国通信科技领域的一代宗师,数十年如一日,为振兴通信事业、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殚精竭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求真务实的社会活动家,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尽职尽责,诸多佳话广为传颂。他一生谦虚谨慎、宽厚仁爱、笃志践行、桃李满天下,是“崇尚奉献追求卓越”北邮精神的非凡代表。叶培大先生是一座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的丰碑。(北京邮电大学评) 先生在执教和科研的几十年生涯中,始终以一名科学家的特质前瞻性地行进在科学发展与技术展望的前沿。先生是祖国微波通信的领路人,是新时代光纤通信的开拓者, 更是奠基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先行者,先生在光通信领域里倾尽了毕生心血,不懈地推动着祖国通信事业的长足发展。有人说,先生一生与光同行,他的精神和品质犹如一道飞速之光,时刻引领和激励着后学疾驰前行。 叶先生把教育事业看得崇高而又神圣。教书育人、教育强国,这始终是他心头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陕西,先生刚刚大学毕业初次走上讲台;在天津,先生放弃了出国的丰厚条件留在讲台;在北京,先生更是在讲台上一站就是50年,讲授过20多门课程,成为中国首批硕士生导师、首批博士生导师,直到华发满鬓……先生作为杰出的教育家,与讲台、与学生割舍不断的情缘激励着他矢志不渝地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以此实现了自己追求一生的人生价值。先生六十余年的辛勤耕耘、倾情奉献,赢来桃李满天下,同时也用一生的默默奉献诠释了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忠诚大爱。(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乔建永评)

7. 叶培大的人物生平

1915年(民国四年)十月十八日,叶培大出生于上海南汇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叶时茂为前清秀才,历任私塾、小学及中学国文教师,擅长国画,在江南略有名气。少年时期的叶培大,兄妹五人,家境清贫,全家只能供他一人上学。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小学时期学习成绩一直优异。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叶培大考入上海民立中学后,曾一度受进步文艺的影响而酷爱文学,假日课余勤于笔耕,常有习作见于报端。上高中时,便矢志学工。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高中毕业后,进入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物理系就读。1934年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电机系,连续三年考试成绩第一。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八月,叶培大以本专业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年由北洋工学院(天津大学)、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和私立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合并组成),留校任电机工程系助教。 1940年至1949年,在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从事工务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工作,兼任南京金陵大学电机系讲师、副教授,其间于1945至194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进修。 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叶培大经学校介绍到重庆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担任工务员工作。同年与袁保鑫女士结为伉俪,袁女士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家政系,治家有方,是叶培大后来在事业上成功的贤内助。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叶培大升为助理工程师,同时兼任金陵大学电机系交流电机实验工作。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叶培大参加美国租借法案官费出洋考试,以电信方面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并于同年9月初抵达纽约。后经钱凤章的介绍,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播音室和发射台实习,后又相继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实习,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1945年至1946年,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期间先后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和加拿大北方电气公司实习。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春末,被派到加拿大蒙曲沃尔北方电气公司实习发射机,同年9月回到美国旧金山作参观实习。11月叶培大归国后回到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就职,年底晋升为工程师,被派往南京江东门机房工作,同时兼任金陵大学电机系的副教授。1947年至1949年,任前中央广播电台工程师,兼南京金陵大学副教授,曾主持设计、安装和测试了中国第一部100千瓦大功率广播发射机。 1948年初(民国三十七年),江东门机房拆运到广州,叶培大随船抵穗。1949年6月底,叶培大离开广州,于同年9月回到天津北洋大学任教,任天津北洋大学电机系教授、兼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工程师。 1950年,叶培大在《电信建设》上发表了“杜黑特100千瓦电路的设计、安装与测试”一文,这是他多年从事实际工作的理论结晶。此文连同其后发表的“中和射频放大器概念”,被当时清华等许多大学列为必读补充教材。微波通信和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之一1951年,叶培大由当时天津市教育局局长张国藩等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任天津大学电信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被选为校工会主席和天津市南开区人民代表。 1954年,参与北京邮电学院的筹建工作,是筹建创办人之一。 1955年,叶培大随天津大学电信系转入北京邮电学院,任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系教授,并先后兼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任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同年叶培大主持研制微波收发信机,获得成功。1956年,率先开展了国内的微波通信研究工作,包括金属圆波导中H10模的传输、模拟/数字微波中继系统等。 1958年,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究“毫米波圆波导H01通信系统”,取得成果,并发表论文多篇,如“波导H01通信调制方式研究”、“H01圆波导远距离传输理论”、“微波中继圆波导馈线”、“同轴波导不连续性理论的两点补充”等。1964年,叶培大又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合作,在国内首先研究大气光通信,并在北京、上海等地成功地进行了大气光通信实验。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旋磁理论”、“微波理论与技术发展”。1965年,率先开展了国内的大气光通信研究工作,成为中国光通信领域的先驱。 1974年,参加邮电部960路微波中继Ⅱ型机的研制工作,叶培大克服种种困难,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微波波导校相器、微波波导直接耦合滤波器以及微波分并路器等,为提高960路微波中继Ⅱ型机的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项科研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集体)。此外,他还设计了120路数字微波系统。并在该系统设计、研制工作的基础上,与人合著出版了《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一书。该书的出版,适应了微波通信制式数字化和系统设计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的发展趋势,为中国微波通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78年,叶培大恢复光通信研究工作后,及时抓住“相干光纤通信系统的研究”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世界性前沿课题。组织攻关,作出了重大贡献,带动了全国的光通信研究工作。1979年夏,北京邮电学院受国家科委委托举办了首次全国光通信技术学习班,由叶培大领衔授课。这次学习班对全国光通信的开展起了启蒙和推动作用。80年代初,叶培大在指导其研究生研究多模光纤传输系统中模式噪声时发表的论文获1983年北京市优秀学术成果奖和世界通信年优秀论文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83年,起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与通信学科评议组首届召集人,于1984年成为中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5年后,叶培大曾先后组织过中日光纤科学及电磁场理论会议、中英光纤通信会议、ITT传输研讨会、国际电信流量及网络研讨会、国际通信技术/中英第二次光纤通信/固体及半导体激光器专题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会议主席或合作主席。同年6月1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与人合作的“六五”攻关项目“相干光纤通信系统及部件研制”获邮电部科技进步奖,该项成果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同年与其博士生研制的“半导体激光器封装结构”获国家专利。此外,他还承担了“光锁相环——零差相干光通信接收机”和“模分配噪声”等两项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以及“单频率半导体激光器”和“环状谐振腔半导体激光器”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89年,主持完成了《通信合理结构》大型咨询报告,由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大会通过,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受到高度重视,现已有许多内容被采纳。1990年至1992年间,提出并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通信高科技专项的立项论证工作,获批准,并已执行五年多。1990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磁科学研究院院士。 1993年,当选为国际计算机通信委员会(IC(:c)理事。同年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论证,国务院通过,并启动。1994年,主持中科院技术科学部的“建设中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研究工作,完成大型咨询报告,呈党中央、国务院。2011年1月16日12时,叶培大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叶培大的人物生平

8. 叶培建的工作内容

主持制定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总体方案及各个分系统的设计,优化卫星总体方案,组织领导并参与攻克7项技术难关。主持制定了电测、力学、噪声、EMC、热平衡与热真空等大型试验方案,组织了全部工程实施,保证了卫星有很高的技术指标。主持修订了后续两颗卫星的改进方案,提高了卫星性能和水平,已实现了双星组网运行。主持制定了我国月球探测卫星技术方案。在航天计算机应用领域,参与开发并基本建成了卫星与飞船设计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包和制造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在卫星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