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语的具体现象为例说明汉语的发展

2024-05-13

1. 以汉语的具体现象为例说明汉语的发展

正宗的古汉语
    中国2支正统汉语的一支是闽南语原名河洛话,另一支是客家话。
    上海话归属的吴语(叫吴语不是因为原来吴国使用这个语言,而是因为现在的吴语区和原来吴国差不多)是原百越族语被河洛话影响后形成的(福州话则是从吴语里分出来的)。
    而粤语,是南越族的语言被河洛话和客家语影响后形成的。 
    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话,则是河洛话被满语蒙语大量入侵后形成的。是最偏离古汉语的一支。
    关于现在北京话(北方方言)的来源:
    目前的北京话,乃是汉语在五胡乱华以后,受到北方胡人以政治、军事力量之影响与压迫而改变音调的结果。南北朝时,北朝统治者是以鲜卑语为北齐之国语,唐代以后,五代十国期间,胡人大量移居中原,北方胡汉杂处通婚 以致音调、语法越变越烈。到南宋偏安时期 中原已成「胡汉语」天下,换而言之,变种汉语已成定型。辽、金、元三朝代皆以北京为国都 北京官话渐渐形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北京话已成为汉语系中胡化最深的一支,后满人入关,满人虽习汉语,却使得北京话成为满大人官话,西洋人称为Mandarin ,清代汉语与唐代汉语相比亦即完全走样,音调不仅大变汉字意义亦多不同。
    北方方言与北京话又有不同,音调并没有变得那么变态,没有儿话音等特征。
 
    关于现在广东话的来源:
    广东话有三大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先讲三大方言的来源,三大方言的来源都来源于中原的汉语,来源于河南、陕西一带的汉语,因为移民的时间、路线不同形成不同的方言。
    广东说粤语的人,大部分是从陆路从河南、陕西沿着湖北、湖南、江西过来的,很多人是翻过梅岭,然后在南熊的珠玑巷,慢慢到这里来。还有跟当第地土著语言融合起来形成粤语。
    讲闽南话的人也是东进,到福州然后到漳州等等。
    客家人偏东一些,也是走陆路的,湖北湖南进入江西,在江西和福建、广东三省交汇的地方发展,然后到粤东北这个地区五华等地方发展。
 
    现代粤方言:
    粤语近似古汉语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语音方面,粤语保留许多古老发音,例如粤语中“我”和“饿”两字有舌根鼻音声母 ng-(保留中古疑母的原始发音)。在声调方面,粤语完整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是保留古汉语入声最为完整的语言,对于朗诵及研究中国古诗词等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粤语包含-p、-t、-k、-n、-m、-ng六种韵尾,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这些北方方言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粤语并没有跟随北方方言发生这些变化)。在词汇方面,粤语保留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如粤语中“粘”说“黐”,用“差人”来表示“警员”等等。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例如广州话常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忌”(现常常被写作“嘅”),见《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又如“打碥炉”(吃火锅),“碥炉”为一种古炊具;“牙烟”(即“崖烟”,意危险,古文中原意为“悬崖边的炊烟”,就是说“悬崖边的小屋”——自然就很危险了);“濿淅”(现粤语中意为“遇到麻烦”、“麻烦”;来源于古书中形容衣衫尽湿在水中行走的声音——想象一下在水中行走的滋味,就不难发现粤语词生动)等词。在语法方面,修饰成分后置、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公鸡”倒置成“鸡公”等等,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粤语中也仍然含有许多古代“南越语”的成分,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如在粤语中“呢”表示“这”,“唔”表示“不”,“虾”表示“欺负”,“边”表示“哪”等等。这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古越语底层在粤语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则粤语会严重“残废”,无法正常实现表达和沟通的语言功能。
 
    现代闽南方言:   
    闽南话最接近河洛话,最古老的话:
    一、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
 
    现代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一般认为其是魏晋时代流传下来的,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在唐代定型。由于客家人为避战乱南迁至山区,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客家方言也因此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因此,客家方言在民间也被称为"唐音"。
   客家方言的发音也较为独特,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入声的韵尾。因此,一些唐代诗句用普通话读起来显得很不押韵,但用客家话读起来就顺畅得多。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古诗,斜在普通话里读"xie",与"家"字不押韵,而客家则读"xia"。
   客家话还大量地保存了古汉语的词汇。如一些名、动词的转换,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用法,在客家方言里却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如"吃饭"的表述,客家人仍用名词"食"表示,"吃早饭"就被称为"食朝"。
   由于客家祖先有不少是两晋和唐朝时的贵族,客家方言还带有古代“雅言”的部分。
 
   附:日语和粤语的关系
   日语借汉语词的时候,有一个层次是汉代的,有一个层次是唐代的,就是这里面的两个层次,汉代的语言层次跟潮州话,刚才说魏晋南北朝汉代这个时候比较接近,然后还有一个层次读音就很像是广州话了,所以不能理解为日语跟广州话很接近,而是日语借了很多汉语的单词,可能在汉代是第一拨,然后在唐代是第二拨,这两拨就是汉音和唐音,汉音接近潮州话,唐音接近广州话。比如说“新闻”“农民”“国旗”等等,日语和广州话只是音调不同。韩国的话也是一样的,比如说“金”,但是不能因此说汕头话跟日语太接近或者说什么,只是说日语的汉语借词,某些话正好跟汕头话撞上了。到日本任何一个地方,日本说潮州话、客家话、粤语都会的话,日语很容易学会。日语越高深的,汉语越多,你越容易看懂。

以汉语的具体现象为例说明汉语的发展

2. 举例说明语言的发展演变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发展变化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有些特点是属于某一具体语言的,有些特点则是所有语言所呈现出的共同特点.这里所讲的是所有语言呈现出的发展变化的共同特点.语言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渐变性、相关性和规律性.
  1.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相比而言,语法的发展变化就要慢得多,语音发展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语言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有人曾对不同语言中的215个常用词(其中主要是基本词)在一千年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做过统计,发现汉语和法语79%未发生变化,英语85%未发生变化,德语78%未发生变化,罗马尼亚语77%未发生变化,葡萄牙语82%未发生变化,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85%未发生变化.这说明基本词汇的发展变化速度是较为缓慢的.正因如此,人们把语法和基本词汇看作决定一个语言基本面貌的最为稳定的部分.
  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当社会变革较为剧烈、社会发展的步伐较快、社会思维较为活跃、不同文化的接触较为频繁的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快一些;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英语在从九世纪阿尔弗列德大帝到莎士比亚(1564-1616)这五个世纪中,发展变化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至于后代人读九世纪以前的作品,就像是读外语一样.
  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各种方言形成之后,在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汉语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保存古代汉语的成分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别是北方官话区的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
  语体是语言的一种重要的功能变体.各种语体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在汉族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轻商的观念,因此,在汉语史上一直没有形成与商业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广告语体.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之广告语体在当今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几乎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语言发展变化的渐变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果采取突变的方式,一夜之间面目全非,人们将会一下子丧失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的一切活动将会突然终止,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语言的交际职能决定了它不可能采取突变的方式,而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
  事实上语言的发展变化也正是走的渐变之路.例如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了”,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了”虚化而来,其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动词“了”大约出现在汉代,是“终了、了结”的意思.由于动词“了”常用在动词之后充当补语,地位不及一般的动词,于是逐渐虚化,大约到了唐宋之际,“了”才出现了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的用法,成为时态助词.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由语言新质要素的长期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现质的突变.即使人为地想让它发生突变,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文字可以进行改革,而语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势利导逐渐使其规范的原因.
  3.语言发展变化的相关性
  语言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各种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规则,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关联着,因此,每个语言单位、每种语言规则的发展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也就是说,某一语言单位或某一语言规则的发展变化,也会引发与之相关的语言单位或语言规则发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相应的发展变化.例如:
  在12世纪以前汉语没有轻声.大约在12世纪前后,轻声这种语音现象才出现.轻声是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子,是声调的轻化.当某些音节读轻声的时候,往往使这一音节的元音发生央化、脱落等变化.比如结构助词“的”原来读作[ti],因轻声而读作[te];结构助词“得”原来读作[tei]或[te],因轻声而读作[te].由于轻声现象的出现,使本来读音并不相同的“的”和“得”在语音上合流了.轻声这一语音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音强的变化带来元音的变化,再由元音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词汇和语法.
  4、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语言,其发展变化可能遵循不同的规律,同一语言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变化规律,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也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规律,但是,语言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一点是共同的.
  如中古汉语的“谈韵”字,其韵母是[am].[am]在今天北京话中演变为[an],在今天上海话、福州话中分别演变为[E]、[aN],但是从中古到现在的广州话则没有发生变化,仍读[am].例如:
  北京话 上海话 福州话 广州话
  担 tan tE taN tam
  谈 t'an dE taN t'am
  蓝 lan lE laN lam
  由此,可以看出中古汉语的“谈韵”字到今天的北京话、上海话、福州话、广州话的韵母演变规律,并可据此写出古今的语音演变公式:
  中古[am]®北京话[an]、上海话[E]、福州话[aN]、广州话[am]
  或是写出这些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公式:
  北京话[an]Û上海话[E]Û福州话[aN]Û广州话[am]
  由此,可以看出中古汉语的“谈韵”字到今天的北京话、上海话、福州话、广州话的韵母演变规律,并可据此写出古今的语音演变公式和这些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寻求语言发展变化的各种规律及其条件,是语言发展史研究的重要任务.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多少适应于各种语言发展变化的共同规律,也许这种规律本来就不多.但是,语言的发展变化具有规律性,这是无庸质疑的.

3. 简要阐述汉语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

汉语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如下: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汉语的超方言性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统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汉语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象形文字的汉字。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五四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

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汉语言文字的表达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语言文字的与众不同使得中国文学具有独特性,汉语言文字的意境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汉语言词汇使中国文学得以升华。

简要阐述汉语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

4. 求关于汉语的变化特点

汉语的变化主要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汉语是开放的,在句首固定的条件下,一个句子可以随着思维的进展而不断延伸、扩展和翻新。例如:这是——这是我——这是我们——这是我们的。第二,在字词不变的条件下,汉语可以利用语序的变化,轻而易举地实现意义和重点的转换。比如“我打你”这三个字,不同的语序加上不同的语调和停顿,便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重点和色彩:我打你。(一个事实)打你我。(打你和我)打我你。(打我和你)第三,可以根据意志和情感的需要增减字词的数量,省略时不觉简陋,重复又不显得罗嗦。例如:穿汉子,吃汉子,死了汉子嫁汉子。此例说的明明是个女人,女人是句子的主语、话题、事件的主角、描绘的对象,却一个字也不给她;汉子出现一次并不满足,让他一连出现了四次,造成一切围着汉子转的强烈效果。

5. 论述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有哪些

语言是一种涉及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受到多个方面的制约,不大可能只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的影响。综观人们的研究,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可从社会、心理和语言自身三个方面来考察: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要很好地发挥这种交际工具的作用,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语言的这种工具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这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当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现象或新的事物时,语言中就会出现新的词语来指称它们。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聊天室、克隆牛、新课改、校校通”等。其次,对原有的事物,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了发展变化,原来指称这些事物的词语的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人们对于“心”的认识的发展变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二)心理因素的影响
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在交际和思维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到使用语言的人的心理的影响。这种心理的影响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发展变化。
第一,思维是诸多心理因素中对语言的发展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例如,先民们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所以先民们的语言具有较浓的具象色彩。
第二,类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惯性。人们期望语言系统匀称有致,时时都在利用多数语言现象所呈现的规则,去同化一些不合规则的特殊语言现象,去填补一些不对称的缺位。
第三,不同语言社团的人,对语言往往有不同的心理。
(三)语言发展变化的自身因素
社会和心理因素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只是为语言的发展变化提出了要求、提供了动力,而语言能不能接受和满足外部因素的要求,怎样把这些外部因素的要求和动力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发展变化,还取决于语言自身的内在因素。比如,语言和言语的矛盾运动,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自身因素之一。
语言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语言、方言间的相互接触,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例如上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随着语音系统的简化,出现了大量同音词,迫使汉语的词向双音节化的方向发展。这是语音系统的变化影响语汇系统的例子。许多书面语的语汇进人口语,许多口语的语汇进人书面语,这是口语和书面语相互影响的例子。语言之间的词语借贷,汉语中许多粤方言词语进人普通话,是语言、方言间相互接触带来语言发展变化的例子。
语言发展变化的这些自身因素,归根到底来自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语言形式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而社会和心理诸因素则要求语言表达的意义具有无限性和灵活多变性,因时、因地、因人、因境、因事而异。有限且相对稳定的形式对意义具有一定的制约,同时,也把人类的各种思维模式、心理取向和发现、创造的新事物“固化”下来。而因表达需要所决定的无限的灵活多变的意义,必然对形式产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冲击。这种冲击会带来语言形式的新质要素的出现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使语言形式发生各种微妙的人们可以感觉到或一时感觉不到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了的语言形式反过来又对意义发生作用。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运动,把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各种外部因素,通过意义吸纳转化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从而使语言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论述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有哪些

6. 论述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有哪些

  语言是一种涉及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受到多个方面的制约,不大可能只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的影响。综观人们的研究,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可从社会、心理和语言自身三个方面来考察: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要很好地发挥这种交际工具的作用,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语言的这种工具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这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当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现象或新的事物时,语言中就会出现新的词语来指称它们。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聊天室、克隆牛、新课改、校校通”等。其次,对原有的事物,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了发展变化,原来指称这些事物的词语的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人们对于“心”的认识的发展变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二)心理因素的影响
  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在交际和思维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到使用语言的人的心理的影响。这种心理的影响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发展变化。
  第一,思维是诸多心理因素中对语言的发展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例如,先民们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所以先民们的语言具有较浓的具象色彩。
  第二,类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惯性。人们期望语言系统匀称有致,时时都在利用多数语言现象所呈现的规则,去同化一些不合规则的特殊语言现象,去填补一些不对称的缺位。
  第三,不同语言社团的人,对语言往往有不同的心理。
  (三)语言发展变化的自身因素
  社会和心理因素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只是为语言的发展变化提出了要求、提供了动力,而语言能不能接受和满足外部因素的要求,怎样把这些外部因素的要求和动力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发展变化,还取决于语言自身的内在因素。比如,语言和言语的矛盾运动,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自身因素之一。
  语言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语言、方言间的相互接触,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例如上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随着语音系统的简化,出现了大量同音词,迫使汉语的词向双音节化的方向发展。这是语音系统的变化影响语汇系统的例子。许多书面语的语汇进人口语,许多口语的语汇进人书面语,这是口语和书面语相互影响的例子。语言之间的词语借贷,汉语中许多粤方言词语进人普通话,是语言、方言间相互接触带来语言发展变化的例子。
  语言发展变化的这些自身因素,归根到底来自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语言形式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而社会和心理诸因素则要求语言表达的意义具有无限性和灵活多变性,因时、因地、因人、因境、因事而异。有限且相对稳定的形式对意义具有一定的制约,同时,也把人类的各种思维模式、心理取向和发现、创造的新事物“固化”下来。而因表达需要所决定的无限的灵活多变的意义,必然对形式产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冲击。这种冲击会带来语言形式的新质要素的出现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使语言形式发生各种微妙的人们可以感觉到或一时感觉不到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了的语言形式反过来又对意义发生作用。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运动,把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各种外部因素,通过意义吸纳转化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从而使语言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7. 汉语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哪些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

怎样来看待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历史背景?
答: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历史背景:
1、 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
汉语作为汉民族的代码,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语同汉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
2、具有统一作用的汉字
秦始皇统一了汉字,使全国“书同文”,最终把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文化中心统一起来.汉字统一了全国的书面语,实际上就是统一了古汉语和汉文化.
2、 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四声”理论的建立,书面语口语化倾向的产生,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
3、 社会动荡带来的人口迁徙
从中国历史来看,分分合合的社会政治历史使社会动荡,人口迁徙,这样的结果对汉语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汉民族融合了进入中国北部的异民族成员,这些融入的民族对现代汉语北方话的形成和变化产生重大的一向;
其次,北方汉人的数度大规模南下,带来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北方方言,散落到南方的许多区域;
最后,北方阿尔泰和南方古越语从外部融入了汉语,使汉语内部发生了很大的方言分化.
要辩证地看待我国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历史背景,明白现在所学习的语言是经过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的,为我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而骄傲.

汉语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哪些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

8. 汉语言文学作业 语言演变的原因有哪些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社会因素(外因)
1,社会发展带动语言的发展。
2,社会的统一和分化导致了语言的发展。
3,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4,社会的发展使语言日趋精密,日益完善。 
心理因素(外因):思维是诸多的心理因素中对语言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语言结构要素互相影响(内因):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要素经常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如果其中一个要素因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平衡受到破坏,其他各要素就得随之做出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种平衡,打破,平衡模式的不断出现。就促使语言不断地发展。

扩展资料
语言起源
大致可以分为神授说和人创说,劳动创造说。
1、神授说
认为:语言是神赐予人类的学说。
代表观点:
①印度婆罗门教《吠陀》中:语言是神赐予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
②中国苗族传说:山神创造了人,并传授了语言。
实质:在当时科学文化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人们无法解释语言这种奇妙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因此只得归之于神的恩赐。
2、人创说
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不是神赐予的。
代表观点:
①摹声说: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这种观点只能解释摹声词的产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
②社会契约说:语言起源于人们的彼此约定,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但无法解释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彼此约定的。
③手势说:在人类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个手势语言的阶段,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手势语言是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
④感叹说: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叫喊声演变来的,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叹词是如何发展成具有理性意义的其他词语的。
⑤劳动叫喊说:人类的有声语言从人的劳动叫喊声发展而来,这种观点注意到语言起源和劳动的关系,但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发展为语言的。
实质: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生,缺乏科学的依据。
3、劳动创造说
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
①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
②人类要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
③人类社会有了产生语言的必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语言起源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
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观点: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起产生的……”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条件。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应该说恩格斯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

语言产生
1、语言的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他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语言产生的单位主要有:音素、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
2、语言产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语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语言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