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

2024-05-11

1. 孙权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

孙权能力极强,能以外来人士的身份获得江东本土人全力支持,十分不易。可惜江东毕竟只占一隅,和中原在兵员数,经济实力上完全无法抗衡,尤其是富饶的荆北未能占领,只取得贫瘠的荆南,虽然平定山越,发现台湾,收复交趾,远航辽东日本等地,开疆拓土,但是对实力增长作用不大,一切辎重几乎都要出自扬州,负担很重。
且东吴每次北伐,曹魏总是以主力防守,皇帝御驾亲征。对蜀汉往往只派偏师。长久的战争耗尽东吴实力。

孙权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

2. 孙权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孙权在位的时间真的是非常的长,他不光是熬死了刘备和曹操,还比司马懿要多活一年。在三国时期,他怎么样也能够算得上是一个英雄豪杰了,可是为什么到最后他把大家都熬到这种地步了,可是还是没能够统一天下呢?其实这里面是有很多种原因的,不是我们表面上面看到的那么简单,那下面就让我们来好好的分析一下具体的原因。

首先他的起点就不够高,他跟其他的一些人物来相作比较的话,他的实力根本就不够。因为他接班接的非常的突然,所以说这样导致了他跟孙权手下的一个默契,信任度都没有达到很好的程度,而且他早期刚刚接班的时候,把时间都用来整顿自己的家务了,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管理集团迅速发展的一个最佳时期,所以就这样完美的错过了。

当时三国鼎立的一个局面已经形成了,而孙权他只有不完整的荆州,扬州以及边远地区的交州。他既不像刘备一样拥有一个正统的名义,也没有办法像曹操那个样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说他一直都是处于一个劣势的地位,他的实力不够,只能够去后发制人,所以一直在等待一个可乘之机。而且当时南吴两国一直也不是非常的安定,一直都在内斗,所以说孙权能够自保就是非常的不容易了。

而且曹操跟刘备都有一个名将去辅佐他们,但是孙权的名将却过早的去世了,也没有一个很有效的人才能够辅佐自己。后来他还公开与曹操决裂,等到刘备称帝之后,他又马上向曹魏称藩,这样的话,也让他没有了政治信用,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所以说结合各种事情来讲的话,他根本就没有机会能够做到一统天下。

3. 孙权的东吴面对魏蜀都毫无惧色,最后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

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对东吴比较漠视。而且再加上罗贯中以蜀汉为正统,对东吴破坏孙刘联盟,偷袭荆州的做法十分厌恶,更是加深了对东吴的反感。在《三国演义》中,大大降低了东吴将领的能力,以至于我们想起东吴的将领,竟然没有几个能拿出手的。我们对东吴的君主孙权的印象,就是偏安江东一隅,只求自保。可是,在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吗?

如果公平的看待三国时期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东吴是三个国家中比较活跃的国家。可以说,东吴的举动,决定着三国的走向。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光东吴就打了两个。而且,东吴是三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这些表现就说明了,东吴和孙权并不是罗贯中所刻画的那样。
东吴传到孙权手中的时候,已经历经了三世,孙坚和孙策为孙权打下了基础。在江东,孙氏占有了一块比较稳固的地盘,孙坚和孙策还给孙权留下了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和一批文武群臣,这让孙权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在这个时候的孙权是胸怀壮志的。他和鲁肃进行了著名的《榻上问策》。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提出的这个战略方案成为孙权日后的行动指南。在孙权的一生中,一直是在实行着这个方案。孙权不甘成为一方割据的诸侯,而是怀有一统天下的志向。在此之后,孙权剿除了黄祖,进取荆州。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曹操南下荆州的战事。

在随之而来的不利形势下,孙权表现出了他英雄无畏的一面。他面对曹操大兵压境,面对曹操的威胁恫吓,面对大部分部下要求投降的局面,毅然选择了战争。经过赤壁之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此之后,为了实现下一步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的战略步骤时,孙权和刘备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这是因为这个战略步骤和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发生了冲突。刘备诸葛亮也需要荆州作为兵出宛洛的战役出发地和后勤基地。为了荆州的归属,双方终于兵戎相见。

孙权利用关羽出兵襄樊的时机,派兵偷袭占领了荆州,擒杀了关羽。在接下来的夷陵之战中,孙权的东吴军队打败了刘备亲自率领的蜀汉军队。但是,这一场两败俱伤的战役,使得东吴也失去了夺取天下的能力。
在随后的岁月里,东吴虽然和蜀汉重新盟好,多次发动对曹魏的进攻。可是由于战略失败,也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不过,我们看这一段历史,虽然诸葛亮在蜀汉发动了五次北伐,可是曹魏的主力一直是放在江淮一线的。对蜀汉,曹魏只是采取战略守势,并不与之决战。而在江淮一线,曹魏和东吴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争夺战,双方血流成河。可见,曹魏是一直把东吴作为主要对手看待的。

不过,虽然孙权领导下的东吴为统一天下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可是最后也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战略上发生了重大的错误。
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孙权有过正确的决策,可也有着错误的决策。正确的决策使得孙权的事业得到发展,而错误的决策使得孙权的事业遭受挫折。
在当时曹魏一家独大,孙权和刘备两家弱小的情况下,孙权和刘备两家联合,攻抗曹操是最基本的正确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有可能打败曹操,发展自己的势力。

这样,刘备是自己的盟友,曹操是自己的敌人,是一个战略上基本的判断。孙刘联盟是保证这个方针的基础。在孙刘联盟团结紧密的时期,曹操接连遭受了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的挫败,孙刘联盟的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孙权在心里对这个战略认识是模糊的。他在内心,不但把曹操作为自己的敌人,连刘备也是他心里潜在的敌人。这样,孙权在对抗曹操的时候,也时刻对刘备的实力增长感到不安。在这种心理下,为了自身的战略安全,孙权对荆州的占有欲望不可遏制。他在关羽取胜的情况下,终于走出了战略上最错误的一步,撕毁孙刘联盟,夺取荆州。

虽然孙权夺取了荆州,暂时保证了自身的战略安全。但是,这样一来,两个弱国相互厮杀,越发削弱。这使得曹魏坐得渔翁之利,东吴和蜀汉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二、孙权本人的能力缺陷。
孙权能够在战略上走出错误的一步,和他的性格是有直接关系的。当年他的哥哥孙策准备出兵中原,在出兵前被许贡的刺客所伤。在去世前传位给孙权的时候,对两人的才干专长有过一个评价。那就是: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这个对孙权能力的评价是比较公允的。孙权的能力在任用贤能,建设一个团结的团队上,而不是在战场拼杀上。我们可以看到,孙权指挥的战役很少有能够打胜的。尤其是在合肥逍遥津一战,孙权指挥的十万人马,竟然败在张辽八千曹军手中。孙权还被张辽吓破了胆,不敢再轻易对战张辽。

可是,张辽虽然自己的军事能力不行,他能够提拔任用拥有卓越军事能力的将领来为东吴效力。他先后提拔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这些人分别取得了赤壁之战、湘水之争、奇袭荆州、夷陵之战等战役的胜利,使得东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东吴从偏安江东一隅发展到占据整个江南的庞大势力。
但是,也是由于孙权内心的自保心理太重,相对的进取精神不足。这使得孙权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孙权的进取精神,需要部下的推动才能运转。
在周瑜任都督的时候,孙权有周瑜的支持,拥有十足的进取精神。他不但想要占据江南,还想去夺取西川。在周瑜去世后,孙权十分伤心,说周瑜一死,自己的帝王之路就艰难了。

到了鲁肃任都督的时期,孙权依然在鲁肃的推动下向着帝王之路迈进。他将荆州借给刘备,集中兵力在淮南发动攻势,一时间也是打得有声有色。以至于曹操看到孙权的军队严整,士气高昂,不自觉的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语来。
但是,到了吕蒙的时代,吕蒙抛弃了鲁肃的进取战略,转而迎合孙权的保守战略。为了自保,吕蒙不惜破坏孙刘联盟,偷袭荆州。从此,东吴彻底失去了夺取天下的机会。
吕蒙死后,陆逊虽然才能出众,还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多次挫败曹魏的进攻。可是,已经无力扭转当时的战略形势,东吴只能自保为上了。这一切,都和孙权的能力缺陷有关,他的主观意愿造成了东吴防御保守战略的形成。

三、魏、吴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
最后一个原因,是曹魏和东吴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这是直接造成孙权无力统一天下原因。但是,这个原因不怨别人,这是孙权的错误的战略造成的。
孙权在实施《榻上问对》之策的时候,只是机械的执行这一方案,不知道变通。在周瑜的时候,东吴占据了整个长江一线,而刘备则在荆州的江南四郡发展势力。这使得东吴独立承担着对曹作战任务,刘备则坐收渔利。不过,这个时候周瑜尚在,他用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支撑着东吴的半壁江山。

周瑜死后,到了鲁肃的时期,鲁肃用自己卓越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将荆州借给了刘备。这样,刘备就承担了一半长江防线的防务,孙权可以最大程度的集中自己的兵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在这段时间里,孙权分别向北向南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孙权一直对荆州念念不忘。他一直想将荆州收归自己才能放心。就这样,他在鲁肃死后,听取吕蒙的建议,袭取了荆州。可是,这样一来,东吴的战略形势极端恶化了。虽然在后来夷陵之战中,陆逊打败了刘备,暂时解除了蜀汉的威胁,可是东吴已经无力向北发展了。

这是因为,东吴自己把原来的刘备的荆州盟军消灭了,同时还接管了荆州的防线。这拉长的防线,使得东吴必须把积攒的机动兵力填充进去。在夷陵之战中,东吴虽然取得了胜利,可是自己也付出了不下万人的损失。
在东吴实力减弱,防务增加的同时,曹魏也解除了蜀汉的威胁。蜀汉虽然在诸葛亮的整顿下,恢复了一部分战斗力。可是,由于实力悬殊,对曹魏形成不了太大的威胁。这样,曹魏就将主力调到中原与东吴作战。
东吴和曹魏的实力对比本已经不利,再加上东吴没有战马产地,没有与曹魏相抗的骑兵,军事实力相差更加悬殊。即便是孙权想要进取中原,也根本不可能了。

结语:
孙权是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领导下的东吴始终不向任何势力屈服,这种精神也支撑着他们成为三国最后灭亡的国家。但是,孙权自身性格又有着保守的一面,这使得他总是不由自主的以自保为己任。
正是有着这种思想,左右了孙权的战略方针。孙权总是在进取和保守中摇摆。在周瑜和鲁肃时期,他还保有进取精神。可是当他们一死,在吕蒙的支持下,孙权又趋于保守。最后在为了自保,孙权不惜撕毁孙刘联盟,袭取荆州。

这使得孙权的东吴和刘备的蜀汉发生了两败俱伤的夷陵之战。在此之后,孙权的东吴与曹魏之间的实力对比更加悬殊。孙权即便是有进取之心,也没有进取之力了。同样的,东吴也再也没有夺取天下的机会了。

孙权的东吴面对魏蜀都毫无惧色,最后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

4. 吴国孙权有没有可能统一天下?

实际上在赤壁大战后,刘备进取益州,天下便已然三分。而三方的君王,曹操年纪最大其次曹操、再次孙权,按常理说孙权是曹操侄子辈的人,才能居然能与操、备三分天下,按常理说实力是非常可怕的。

那为什么曹操、刘备死后二人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才能呢?并且自己建立的吴国也被曹魏灭亡?我来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来说孙权在曹操、刘备死后东吴面临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魏王位后,发动政变夺取汉室天下,东汉灭亡。公元223年刘备经历夷陵大败后,病死于永安。可以说三分天下其余两国的奠基人都已经死亡,此时只有东吴孙权还在人世,理应进攻蜀汉以及曹魏政权。

东吴的局面是非常乐观的,蜀汉大军刚刚被击败,正逢大胜,孙权理应成趁机攻取益州,可领兵大都督陆逊接到了命令是:请陆逊大都督速回建业,议事。孙权召集他回去的原因是什么呢?

可以认为孙权是怕陆逊掌兵时间一长,与之前东吴大都督一样架空孙权,他最怕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就以害怕曹魏偷袭为由将陆逊召回。陆逊归后,立马交出大都督的帅印,并告诉孙权只有您才能统领江东的兵马。

可以得出东吴君臣关系并不是很融洽,陆逊交还帅印就是要告诉孙权,我没有反心,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东吴,可孙权并不买账,认为权利还是把握在自己手里比较安心。
其次来说孙权晚年的昏庸

公元241年,孙权宠爱二十余年的太子孙登病死,这件事情对于孙权的打击是巨大的,而此时的孙权将近六十岁,重新培养一个太子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孙权准备在众多皇子中挑选一位才干强、政治能力强的人。

正直江东四大家族的后代全部在朝为官的,于是对于太子之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张昭认为孙和可立为太子继承大统,其余两家认为鲁王孙霸也未尝不可。因此几人在朝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最终绝对孙和为太子,鲁王孙霸与其有一样的权利,相当于一个单位出现了两个级别相同的领导,结果只能是导致二人内斗,孙权原本认为自己这个主意不错,却不知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馊主意,因此也能看出其昏庸。

十年后孙权病逝于建业留下一团遭的朝廷传给了后世之君。
再次来说东吴后继无人
《三国演义》记载:自东吴四大都督死后,东吴再无可用之人。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不过他也是一个妄自菲薄十分自负的人,因此最终东吴的权利都在他的手中掌控。

他是有才干的,可惜他对自己犯的错误从来不改,甚至诬陷他人,一点都没有叔叔诸葛亮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而东吴并没有其他可用之人,因此才会导致东吴的惨败曹魏,根本没有抵抗的余地。

综上所述:孙权的变化全完是由于太子孙登的死,孙登离世对孙权的影响太大的,直接导致东吴朝廷没有人会说真话,朝政腐败、国君还在想此前的太子,这样的人怎么会一统天下呢?

5. 如果孙策没死,东吴能统一天下吗?

孙策如果没死,那么他是能够带领东吴统一天下的。孙策的去世是完全出乎世人的意料之外的,并且让许多的人都感到非常的遗憾。如果孙策没有早早的过世,那么东吴未来的命运又会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一、孙策的精明智慧孙策和孙权两个人的管理理念不同,他们属于两个不同概念的公司,孙策再将自己的权利交予自己的弟弟时候,割据势力的政权也就随之确定。孙策一生当中参加的战争无数,几乎是百战百胜,他在戎马一生中可以说战绩卓越。孙策在自己临终的时候,将自己的大印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并向弟弟说出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这是一位军事天才或者国家的统治者,对于自己事业的一个遗嘱一个重托。
二、军事政策天才孙策对孙权说,率领军队时要果断,有杀戮。于天下的英雄争取一个平衡的空间存在。这个能力你虽然不如我,但是能够见识人才利用人才,这是你的强项。孙策军事指挥能力是非常强的,他能够带领自己的队伍在利用很少的时间成立江东,足以看出孙策的能力是一般人不能比较的,在用人上面也非常有自己独特的办法。三国时期跟随他的英雄好汉都有许多的人,这些人都曾经是他的手下。虽然他没有预测出自己能够英年早逝,但是他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培养弟弟了,对自己的弟弟孙权进行精心的栽培。
孙策利用一次难得的机会,攻打曹操,并且取得胜利,这也有了统一天下的野心和实力。所以孙策的死亡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如果孙策没有英年早逝,孙策的能力和军事天才,他会带领江东的百姓统一天下。因为孙策的实力非常强悍,通过各种斗争经验以及他的一些怀柔政策,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内部矛盾为东吴的建设奠定了核心的政策,这也是孙策在中一个重要的标志。

如果孙策没死,东吴能统一天下吗?

6. 孙权最后没能一统天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孙权的地盘上有很多水,所以吴国的部队大多是水军,部队的装备也大多是船只。吴国的军队不是魏国军队的对手。因为吴国东部的大部分军队都是水军,他们不可能轻易地攻击魏国。正因为如此,魏国也害怕东吴的水军,这就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孙权的家族在东吴根深蒂固。

当时,东吴人民也可以说是安居乐业,他们不赞成战争。由于孙权的家族在吴国根深蒂固,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保守的,不求进取的。在《三国演义》中,不仅孙权多次表达了自己的保守观点,而且他的大多数大臣也都持有保守的政治观点。他们不赞成战争,更相信自己国家的船很强大,比较保守。曹操的家族势力最大,吸引了最多的人才,又占据了北方的广大土地,所以他的势力最大。刘备虽然势力弱,但有皇帝舅舅之称,所以一些反对曹操、有复活汉室理想的人都会选择刘备。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弟弟孙策都很有才干,但他们并没有什么政治优势。此外,孙权年轻时掌权,但事实上,他在时间上并无优势。


在孙权执政初期,江东确实人才辈出。周瑜死后,鲁肃被选,鲁肃死后,吕蒙和鲁迅被选。然而,在鲁迅之后,江东并没有什么名将。考虑到所有的客观条件,南方与江东的群众作战,在两军之间决定了。我不如你"。北方人无法坚持太久。它无法赢得最后的胜利。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7. 孙权为什么依然没有一统天下呢?

曹操和刘备等人的先后离世,让孙权具备了统一天下的优势,可是终其一生,孙权都没能成就统一大业,这又是为何呢?
原因有四点:
蜀汉、曹魏人才仍在。
曹操死后,曹魏大权交到了曹丕的手上,曹丕虽然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但是也算是一位有能力的君主,此外他的手下,谋臣还有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而在曹丕死后,曹叡继位,此人在政治上军事上也颇有建树,任用司马懿和曹真等人多次打退了蜀汉和东吴的进攻。
等到曹叡死后,司马家族逐渐掌握了曹魏的政权,而司马懿的后代更是涌现出了司马昭等杰出的领导人,而在武将上有能力的大将也层出不穷,邓艾、钟会等人更是横空出世。

刘备死后,蜀汉大权落在了诸葛亮的手里,诸葛亮在三国时期可是神话般的人物,虽然最终没能出得了祁山,但他也修复了和东吴的关系。
而在诸葛亮当权期间,孙权也没有去打蜀汉的主意,毕竟蜀汉地势复杂,进攻蜀汉会得不偿失,更何况背后还有虎视眈眈的曹魏,所以在人才上,即便是曹操刘备死了,东吴也并不具备绝对优势。
东吴军事人才多英年早逝。
东吴在军事上有四大都督,能力超群,这四人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其中的三位都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

而后来仅剩的陆逊,在孙权统治后期根本不和孙权一条心,让他带兵去打天下,不说陆逊愿不愿意,孙权也是不会把兵权全部交给他的,这就导致了东吴其实是缺少有能力的军事人才,带兵打仗没有厉害的大将,孙权也只能凭借长江天险维持自保。
诸葛亮数次北伐让孙权泄了气。
孙权和诸葛亮达成了和解之后,诸葛亮就开始酝酿北伐战争,而在这个过程中,孙权是摇旗呐喊的,不过诸葛亮的数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

这对孙权有了很大的打击,毕竟蜀汉凭借地利和精兵,都无法在曹魏手里占到便宜,而孙权自认为手下士兵只擅长打水仗,真要去打曹魏,说不定连蜀汉军队都不如。
孙权缺乏雄心壮志偏居江南已经满意。
这一点是东吴无法开启北伐战争的最重要的一点,孙权是个守成的君主,上文提到的孙权三件大事中,除了耍小聪明夺取荆州这件事是孙权主动做的外,另外两件都是孙权被逼的。

赤壁之战是曹操攻打孙权,夷陵之战是刘备攻打孙权,如果没有这两人的主动进攻,孙权根本不想挑起大型的战争,不过好在,这两次战役,孙权都打赢了,而在这两次大战之后,孙权都没有乘势扩大战果,解了危机之后,继续做自己的江南皇帝。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孙权从接管东吴的时起,就注定无法一统华夏,而孙权的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导致了群臣不和,朝堂之上矛盾重重。
最终在252年,孙权病逝了,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而他临死前留下的烂摊子,也奠定了东吴的覆灭。

孙权为什么依然没有一统天下呢?

8. 东吴只能割据一方不能统一天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为什么文武全才,国士无双的辛弃疾,对孙权评价如此之高:【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征战不休,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辛弃疾
而今天互联网上一些一知半解之徒,却将赞美孙权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生生曲解成了【孙权只配当曹操刘备的儿子】?
以为孙权只是继承父兄基业的二世祖,只知道守土不会扩张,才是对这个先后在赤壁、夷陵两大战役,大败当世两雄曹操、刘备的一代枭雄的极大误解。
公元200年,孙策死时,庐江郡脱离孙氏治下,只剩四郡之地(丹阳、吴郡、豫章、会稽),而孙权历经二十年时间,将地盘扩张到了扬州、荆州、交州三个州,总计二十余郡。

孙权即位时疆土

孙权称帝时疆土
当时江东地区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根本不具备以此为根基,去统一天下的条件。
此时的中国人口密度,可以参考下面这张汉朝州郡图,一个郡的颜色越深,代表人口密度越高,生产力发达,人力资源丰富;一个郡的颜色越浅,代表人口密度越低,生产力水平低下。

汉朝各郡人口密度
益州精华首为蜀郡,次广汉;荆州精华首为南阳,次为南郡;扬州精华为淮南的九江、六安(东汉合并入九江),次为庐江;也只有这几个州郡的户口数和繁华程度,能勉强和中原各州郡相比。
而东吴的基本领土,是江南的吴、丹阳、会稽、豫章四郡,还有个庐陵,是从豫章郡分治出来的,而庐江郡只得了沿江一小块。至于今天的福建省一带,当时只在会稽郡下设置了一个建安县,根本就是力量真空。
孙权即位时的这些地盘,也就和益州的巴郡、汉中;荆州的荆南诸郡一样,看着地方大而已,以人口和开发度而论,也就比南中、岭南这些蛮荒之地强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决不可同日而语。
这还不算,在曹魏和东吴的常年战争中,曹操下令把原本繁华的淮南地区,彻底搬空成了无人区,一如他们对付蜀国,搬空汉中郡一样。
所以,作为一个精明的现实主义者,比之从贫瘠的江东去幻想如何征服整个天下这种雄(好)心(高)壮(骛)志(远),孙权的选择当然是脚踏实地,尽可能多地扩大领土。事实上他已经做得足够成功。

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孙权
很多人先入为主地接受了“三分天下曹孙刘”,将孙权当成定要和曹操、刘备逐鹿天下的对手,所以当然觉得他的行事作风,毫无争夺天下之志,令人失望。岂不知相比衣带诏、斩车胄后,刘备和曹操已是不死不休;孙权和曹操从来并无不可解的利害冲突。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是否真有立刻以武力征服江东的计划?只怕未必。他连荆州也才刚刚到手,远谈不上统治巩固。

魏王、丞相:曹操
因此《程昱传》表彰他有认为孙权联合刘备反曹的先见之明,亦等于说曹营其他智者,包括荀彧荀攸在内,包括曹操本人在内,都认为孙权会和公孙康杀二袁一样,杀了刘备这个头号反贼,献其首以归附中枢,才对此盲目乐观。
【尚、熙与乌丸逆军战,败走奔辽东,公孙康诱斩之,送其首……康亦心计曰:“今不取熙、尚,无以为说於国家。”】【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武帝纪》谈及赤壁之战,之所以只提“与备战”,说白了不过是此时信息不对称,曹操只是虚言恫吓,没有当真以孙权为对手,还以为自己仅仅在和刘备军作战。
因为有之前曹操认可公孙氏割据辽东四郡的先例,扬州菁华之地本在淮南,孙氏占据的江东六郡同样是贫瘠偏远的化外之地。
如张昭等东吴文臣,会相信孙权表面臣服,绑送刘备或斩其首级给曹操示好,曹操会同样允许孙权名义上归附,合法割据江东,也在情理之中。而以一众东吴文臣在历史上的品行,若单凭鲁肃一面之辞,便以为他们都是只顾个人功名利禄之徒,不惜卖主之人,不免失之片面。
莫忘孙策托孤时遗训,同样是嘱托张昭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归附中枢,争天下野心自此而止,只要能保孙氏一门子弟平安,才是孙策临终时最看重的。
所以曹操赤壁战后的后悔,正是没想到孙权是吃软不吃硬的人,虚言恫吓“会猎江东”,却起了反作用。
其后曹操主力和孙权纠缠十年,在淮南地区多次大战,对双方都是得不偿失,反让刘备趁机西进做大。等到曹操一旦放弃武力统一计划,同意认可孙权割据江南(荆州牧),封高官(骠骑将军)赐显爵(南昌侯),孙权就求之不得,上表称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