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证明了哪位物理学家对量子纠缠提出的理论是错误的

2024-05-13

1.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证明了哪位物理学家对量子纠缠提出的理论是错误的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证明了爱因斯坦物理学家对量子纠缠提出的理论是错误的。

1935年,爱因斯坦等更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核心观点是:量子力学没有提供对现实完整描述。1964年,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的英国物理学家约翰·贝尔提出了著名的贝尔不等式,这一不等式的核心在于。
如果存在隐藏变量,则大量粒子测量结果间相关性永远不会超过某个值。如果能通过实验验证,测量结果违反了贝尔不等式,就意味着量子力学不能用局域隐变量理论来解释。后来事实表明,阿斯佩、克劳泽和塞林格都通过实验验证了违反贝尔不等式的情况。
因此,三人早在2010年就共同获得了世界物理学界最高成就奖之一的沃尔夫奖,获奖理由是“他们对量子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实验的贡献,特别是对贝尔不等式一系列日益复杂的测试或使用纠缠量子态对其扩展。”
诺贝尔物理学奖
是1900年根据诺贝尔遗嘱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对人类物理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该奖项被认为是物理学领域最高荣誉。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颁发,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发现X射线的德国荷兰物理学家威廉伦琴获得。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证明了哪位物理学家对量子纠缠提出的理论是错误的

2.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量子纠缠”到底是个啥

  说到量子世界,其实有两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量子叠加原理,而另外一个其实是由量子叠加原理引申出来的量子纠缠。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下量子叠加原理。什么是量子叠加原理?举个例子来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看过吧!就算没有看过原著,电视剧三十年如一日的重播,肯定也会看过,我从小也非常希望有孙悟空的一个能力,就是它的分身术,一个分身留在这里听老师训话上课,另外一个分身就跑出去捣蛋。那么在量子的世界里,量子就是孙悟空,它也有分身术,但是跟孙悟空的分身术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在量子的世界里量子的分身术不能被人看到,一旦有人去看它,它的分身就会随机地消失,而最后只留下一个。
  假设你在 ABC 三个地方有三个分身,如果有人不管在那个地方去看它,它有可能 AB 的分身消失,也有可能是 BC,也有可能是 AC,随机的消失一个,而只留下一个分身,这个就是跟孙悟空分身术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事情本身可以通过一个双缝实验来验证。有这么两个一模一样的狭缝,我们有一杆枪不停地发出电子,那么电子会同时穿过这两个狭缝,而在背后留下一个相应的干涉条纹。但如果我们有一个装置可以去看,这个电子是从哪个狭缝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一次它只从其中一个过,而在后面留下两条杠。没有观测的时候,它是同时穿过;有观测的时候,它只从一个地方穿过,两种状态并行,这个就是量子叠加原理。
  再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假设我就是一个量子,我下班回家有两条路,一个是鲜花市场,一个是海鲜市场,每天我下班回家,我开着自己的车,相当于我对自己进行个测量。那么,我就很清楚,我是从哪条路回家的。回到家里,我太太也很清楚因为她闻一下我就知道,如果我是从鲜花市场,那么我身上都是香的;如果我身上全是鱼腥味,那么就知道,我是从海鲜市场。但有天我非常累,我就打了个车回家,回到家以后,我太太问我说,今天你是从哪条路回来的呀?我说不好意思,刚刚路上睡着了,我也不知道从哪条路上回来的。你闻下我身上看看。她闻了一下发现好奇怪,怎么你身上一半是香的,一半是臭的,就好像我从两条路同时过来了一样,那么,这个就是量子的叠加原理。当有人对它进行测量,它就只有一种状态,如果没有人对它测量的话,它是多种状态并存。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更大的可能,我是被那个出租车司机给坑了。这个是量子叠加原理。
  如果把量子叠加原理合到多个量子的情况会是什么呢?那就是一个爱因斯坦称之为遥远距离诡异的相互作用的一个量子纠缠,它就像双胞胎心灵感应一样,这两颗骰子无论相距多远,掷出来的结果始终是一样的。那么用刚刚那个量子分身的概念来讲,就是说,比如说我和你纠缠在一起,每个人都有两个分身在北京和上海,如果有人对我进行了测量,那么我们知道有个分身会消失,那么你的分身会怎么样呢?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你的分身也会消失。比如我上海的分身消失了,只留下北京的分身,那我就知道,而且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就是你在上海的分身也会消失,只留下北京的分身,这就是量子纠缠。
  有了量子纠缠,量子隐形传输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如果我们想把北京的量子传送到上海,那怎么办呢?我现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建立这样的纠缠,然后我通过对两地的粒子,做一些特殊的操作,那么在北京的量子就会消失出现在上海。
  有了量子叠加原理和量子纠缠,那么我们到底有些什么用呢?首先一个应用就是计算机的一个飞跃,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经典的计算机中,它只有 0 和1,每个比特都是这两种状态,但在我们的量子中可以处在 0 和 1 的叠加状上,那么这样我一旦操纵的量子数目增多,它就会以指数增长的形式来提升它的运算速度,有这么个并行运算的能力。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如果分解 300 位的大数分解,用经典的计算机,它需要 15 万年,那我有个量子计算机,它只要一秒钟就可以算出来。当我们操纵 25 个量子的时候,我们的计算机能力已经达到了现有的计算机四核计算能力,而当我们能操纵 50 个量子的时候,现在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天河二号,它的计算能力已经赶不上了。当然量子计算还比较遥远,虽然说未来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应用,比如说天气预报、石油勘探等等等等。

3. 量子纠缠理论对人类发展有什么作用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量子纠缠中有一个“叠加态”:
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一个物体某一时刻,总会处于某个固定的状态。比如我说:女儿现在‘在’客厅里,或是说:女儿现在‘不在’客厅里。要么在,要么不在,两种状态,必居其一。然而,在微观的量子世界中,情况却有所不同。微观粒子可以处于一种所谓‘叠加态’的状态中,这种状态是不确定的。例如,电子可以同时位于两个不同的地点:A和B,也就是说,电子既在A,又不在A。电子的状态是‘在’和‘不在’,两种状态按一定几率的叠加。电子的这种混合状态,叫做‘叠加态’。
有人会说:“女儿此刻‘在’或‘不在’客厅,看一眼就清楚了。电子在A,或是不在A,测量一下不就知道了吗?”说得没错,当我们对电子的状态进行‘测量’时,电子的‘叠加态’不复存在,而是‘坍缩’到‘在A’,或是‘不在A’,两个状态的其中之一。但是,微观与宏观之不同,是在于观测之前。女儿在不在客厅,观测之前已成事实,并不以‘看’或‘不看’而转移。而微观电子坍缩前的状态,并无定论,直到测量它,才因坍缩而确定。这是微观世界中量子叠加态的奇妙特点。
由此,这种诡异的现象给人一种意识决定物质的错觉,同时也是后来佛教和各门派所宣称的“物理步入禅境”之类的谣言。

量子纠缠理论对人类发展有什么作用

4. 量子纠缠的理论发展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量子力学快速发展并完善起来,解决了许多经典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大量的实验事实及实际应用也证明了量子力学是一个成功的物理理论。但是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却存在不同的解释。众多的物理学家在自己观点的指引下,对量子力学的基本解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三种:传统解释、PTV系统解释和统计解释,这三种解释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传统解释出发点是量子假设,强调微观领域内每个原子过程或基元中存在着本质的不连续,其核心思想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并协原理),还接受了玻恩对态函数的概率解释,并把这种概率理解为是同一个粒子在给定时刻出现在某处的概率密度。PTV系统解释的代表是玻姆,这种解释试图通过构造各种隐变量量子论来寻找量子力学的决定论基础,即为态函数的概率解释建构决定论的基石,目的是在微观物理学领域内恢复决定论和严格因果性,消除经典世界同量子世界的独特划分,回到经典物理学的预设概念,建立物理世界的统一说明。统计解释认为态函数是对统计系统的描述,量子理论是关于系统的统计理论,这个系统是由全同地(或相似的)制备的系统组成,不需要一个预先确定的动力学变量的集合,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系统解释。上面讲到三种观点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是由于各方都坚持己见,才有了著名的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论战。(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波尔说:“亲爱的爱因斯坦不要指挥上帝做什么。”)量子纠缠才被爱因斯坦以一个悖论的疑问提出。量子纠缠就此提出。1927年9月,玻尔在科摩会议中首度公开地演讲他的互补原理,由于他采用了大量的哲学语言来阐释互补原理,使大家感到震惊与困惑。当时大多数人对于测不准关系及互补原理的深刻内涵还不大明了。几个星期后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五届solvya会议,包括玻尔、爱因斯坦、玻恩、薛定谔、海森堡等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都出席了这项盛会。玻尔在会议中重述了他在科摩会议上的观点。由于爱因斯坦并未参加科摩会议,这还是他首次听到玻尔亲自阐述互补原理和对量子力学的诠释。  1951年,玻姆在《量子理论》中重新表述了EPR思想,用两个自旋分量代替原来的坐标和动量,为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实验检验奠定了基础。1952年,玻姆在《物理学评论》上连续发表两篇文章,提出了量子力学的隐变量解释。玻姆认为,在量子世界中粒子仍然是沿着一条精确的连续轨迹运动的,只是这条轨迹不仅由通常的力来决定,而且还受到一种更微妙的量子势的影响。量子势由波函数产生,它通过提供关于整个环境的能动信息来引导粒子运动,正是它的存在导致了微观粒子不同于宏观物体的奇异的运动表现。玻姆理论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对测量的处理。在这一理论中,量子系统的性质不只属于系统本身,它的演化既取决于系统同时也取决于测量仪器。因此,关于隐变量的测量结果的统计分布将随实验装置的不同而不同。正是这个整体性特征保证了玻姆的隐变量理论与量子力学(对于测量结果)具有完全相同的预测。然而,它也导致了一个令人极不舒服的结果。根据玻姆理论的预言,尽管它为粒子找回了轨迹,但却是一条永远不可见的轨迹,理论中引入的隐变量—粒子的确定的位置和速度都是原则上不可测知的。人们永远无法知道粒子实际的运动轨迹,对它们的测量将总是产生与量子力学相一致的结果。 此外,玻尔理论所假设的另一物理实在波函数同样是不可探测的隐变量,因为对单个粒子的物理测量一般只产生一个关于粒子性质的确定的结果,而根本测不到任何平场的性质。

5. 量子力学颠覆了哪些科学理论?为什么?

这种问题本身是不严谨的,本身就是矛盾的!所以,我认为量子力学是一种科学理论。量子力学虽然看起来很奇怪,但也是一种科学理论,怎么可能推翻所有科学理论呢?量子力学不但没有推翻所有的科学理论,甚至还弥补了微观世界科学理论的不足,让我们对微观世界有了颠覆性的认识!这就是量子力学。现在我们知道,量子力学统治着微观世界,而相对论统治着宏观世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大厦的两大基石。本身就没有谁颠覆谁的说法!

不过,就目前而言,量子力学确实与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有些不协调,主要是因为量子力学认为时空结构是不连续的,由最小的量子比特组成,而广义相对论则认为时空结构是连续的、平滑的。还有一点,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的本质是时空的曲率,引力并不存在,它只是时空曲率的表象! 而量子力学说,引力是由一些传播者的媒介产生的,这就是引力子的发生!。

科学家们怀疑,引力是由引力子产生的!然而,科学家仍然没有发现引力子,一般认为引力的本质是时空的曲率。无论如何,量子力学并没有颠覆所有的科学理论,它只是把现代物理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微观世界! 理想主义在量子力学中横行无忌了! 如薛丁格的猫,量子力学(哥伦比亚)使猫喘气而不喘气;心脏跳动而不跳动;猫有冷有热。这不是唯心主义和自相矛盾的吗?技术发展?还有:量子理论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同时存在的,这意味着至少有三个地球,同时存在!这就是量子理论。还有 "隧道",这意味着一个人有可能穿过一堵墙。

世界上有几百亿个装水的容器,当这些容器完好无损时,一个水分子能穿过它们吗?! 或者违反因果关系:在有人向玻璃杯投掷石头之前,玻璃杯就已经被打破了!!。还有人声称,这需要很高的智商才能理解。我们不知道如何理解:玻璃先被打碎,然后再被砸碎! 如果人们掌握了这些理论,正常的逻辑思维不被破坏,那就好了!如果人们掌握了这些理论,正常的逻辑思维不被破坏,那就好了 还有所谓的远方量子纠缠,量子对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纠缠吧?量子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准确定位到千里之外的对方,还可以准备传输能量?这不是胡思乱想吗!?所以,量子力学是不是技术发展的问题,应该先进行唯物主义的修正!

量子力学颠覆了哪些科学理论?为什么?

6. 什么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影响?

量子纠缠,爱因斯坦形象地将其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这事情发生在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之后,狭义相对论要求,一切物质包括信息,其传递速度最快只能是光速,超光速是不可能的。但是,量子纠缠这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让爱因斯坦很反感,于是联合罗森、波多尔斯基发表了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的论文,在论文中,他们详细地介绍了一个思想实验,即EPR佯谬,试图反驳当时的量子力学,他们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


正是这一论文的发表,第一次直观地将量子纠缠展现在大家的面前。那什么是量子纠缠呢?能否通俗地说明一下呢?
打个比方,你有一副手套,注意,这里可不是经典的手套,而是量子手套,为什么说它是量子手套呢,因为它每一只手套到底是左手还是右手是不确定的,都有50%的几率。此时将这两只手套分开,一只放在上海,一只放在南京,南京的朋友测量了放在他们这里的量子手套,发现是左手的,那么上海的朋友就不需要测量了,因为当南京的朋友测量知道了结果以后,位于上海的那只量子手套不再是50%几率是左是右的叠加态了,而是立刻变化为南京那只手套的对立面,变成了右手手套。记住了哦,这是瞬间变化的,不需要时间。


如果不这么形象地表述的话,就是这样了:现在我们制备一对处在纠缠态的电子A与B,它们的总自旋为0,在制备完成之后,将它们分别放在上海与南京,当南京的观测者测量电子A时,发现A的自旋向上,那么位于上海的电子B自旋一定是向下的,而且是在南京的观测者测量之后,电子B立即变化成自旋向下的,而在此之前呢,电子B处于向上或向下的叠加态。


量子纠缠确实非常神秘,神秘之处在于这种纠缠确实是超距的,爱因斯坦失望了,结果并没能如他所愿。如果你要问量子纠缠背后的物理机制是怎样的,抱歉,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人能够解答,如果有人可以科学解释的话,毫无疑问,下一位世界级物理大师就是你了。

7. 量子力学:量子纠缠现象,是否揭示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你知道吗?量子纠缠现象的发现是爱因斯坦为了说明量子力学理论的不完备性时举出的一个例子,量子力学中,在两个粒子通过特定的方法成为了一个整体的情况下,这两个粒子的性质就会变成互相关联的状态,人们只需观测到其中一个粒子的性质,就可以得知另一个粒子的情况。
  
 
  
     
 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纠缠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未被干扰的量子都会处于一个模糊的量子叠加态,比如一个处于叠加态的粒子,它的自旋既可以是上旋,也可以是下旋,只有在被观测的时候,它的状态才会被确定下来,根据量子纠缠原理,你会发现处于量子纠缠态的两个粒子,当人类观测到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可瞬间确定。
  
 
  
     
 比如当粒子A的自旋被观测到为上旋时,粒子B的自旋就会同时变成下旋,真正令人们好奇的是,当我们将两个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粒子分开之后,无论相隔多远,它们之间仍然会保持着这种互相关联的状态,当你观测其中的一个粒子时,另一个粒子会马上“感应”到这种情况,并瞬间做出相应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神奇的现象并非只存在于理论上,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证实,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将其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科学界有研究者在研究量子的纠缠效应时,曾用量子计算机模拟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首先模拟出成千上万个不同的宇宙系数和规则的平行宇宙,然后尽量让每个平行宇宙中都对应同样的人和物,给予不同事件的发展轨迹效应,也就是说每个平行宇宙里的生命。
  
 
  
     
 除了宇宙系数和规则不同的限制以外,都给予了相当的演变自由度,模拟过程中,科学研究者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模拟出的所有平行宇宙都演变到一定阶段,基本上对应了我们这个宇宙目前发展到的时间阶段时,他发现所有的平行宇宙,彼此之间似乎都存在着某种看不见的联系,只要改变其中的一个,就会相应地牵涉到其它剩余的平行宇宙内对应的事件的变化,这种现象,首先令科学研究者们想到的问题就是量子纠缠效应,令人们不禁感叹,难道平行宇宙之间也存在着“量子纠缠效应”吗?
  
 
  
     
 后来研究者试着通过改变模拟中的其中一个平行宇宙的某道程序,并试图引爆一颗超新星,要知道超新星的爆炸能量能够迅速地波动到周围的星系,以此扰动宇宙能量网格,令人诧异的是这近乎是瞬间效应,该过程中剩余的平行宇宙内几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超新星爆炸,研究者根据该模拟实验,通过几个量子方程计算后推测出,所有的平行宇宙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正如处于纠缠系统中的量子纠缠效应般。
  
 
  
     
 现实中我们的一举一动,也会波及影响到其它平行宇宙中的另一个自己,所有的平行宇宙实则为一个整体,一个崩溃,其它的很有可能也会随之坍塌,或者说所有平行宇宙之间,都通过一种看不见的能量网格线相互关联,所以有时候人类会感到时间很短,很可能是时间通过网格能量线分给了平行宇宙里的那个自己,那么这一神奇的现象与人类的心灵感应是否存在关联?
  
 
  
     
 毕竟一直以来人类对于心灵感应存在很多争论,事实上直到现在人们还将这种颇具神秘色彩的现象和迷信等同,其实这与人类的认知息息相关,一直以来,人们都将看得见的宏观世界奉为第一要素,从而忽略了存在我们周围的微观世界,目前来看这是人们犯下的一个错误,不少人知道心灵感应大部分出现在血脉关联的亲属之间,尤其是直系亲属。
  
 
  
     
 前苏联曾经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6只小兔子放在核潜艇中,然后将核潜艇开入被冰覆盖的深海中,再将这6只小兔子生母的身体中埋入感应电极,此时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当时每当处于核潜艇中的小兔子被杀死的一瞬间,小兔子的生母都会产生反应,该实验表明心灵感应是存在的,它和量子纠缠是否有关,目前人类尚且不能百分百肯定,因为量子科学人类仅仅只是摸到了门,还未真正踏入,不过根据实验来看,我们可以认定的是这种感应的确存在,那么这一感应究竟源自何方?它来自血脉中的基因还是大脑?
  
 
  
     
 对此有人曾指出,在学习的同时,人类只是启动记忆中的部分意识,而非人类理解了知识,也就是说人类的大脑中,本身就存在这些信息,根据量子纠缠理论来看,有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是可以解释的,随着人类科学的逐渐发展,在信息领域上,开始逐渐增多,不少科学家发现,人类的意识是一个量子级的过程

量子力学:量子纠缠现象,是否揭示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8. 量子纠缠的影响力

量子纠缠是如何影响你的身心灵健康的
  
  
 
  
  
 已经被世界上许多试验室证实,许多科学家认为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虽然人们对其确切的含义目前还不太清楚,但是对哲学界、科学界和宗教界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宇宙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表明,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是有严重缺陷的。从笛卡儿、伽利略、牛顿以来,西方科学的主导世界观是,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没有意识,没有目的,宇宙的组成部份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时空的限制(即是局域化的),可以通过研究个体来认识整体,整体是个体之和。现代科学是实证科学。实证科学就是在这种世界观的前提下发展的,把物体分割成越来越小的个体,认为通过研究这些个体就可以认识整体。典型的例子是机械制造,一个机器的整体就是所有零件之和。实证科学甚至把人也当成象机器一样来处理,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不喜欢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 a distance)是存在的。量子纠缠超越了我们人生活的四维时空,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量子非局域性表明物体具有整体性。简单地说,量子非局域性是指,属于一个系统中的两个物体(在物理模型中称为“粒子”),如果你把它们分开了,有一个粒子甲在这里,另一个粒子乙在非常非常遥远(比如说相距几千、几万光年)的地方。如果你对任何一个粒子扰动(假设粒子甲),那么瞬间粒子乙就能知道,就有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瞬时的,超越了我们的四维时空,不需要等到很久信号传递到那边。这边一动,那边不管有多遥远,立即就知道了,即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立即影响到很远的地方。这说明,看起来互不相干的、相距遥远的粒子甲和乙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
  
     
  
 非局域性表明物体之间存在现代科学还认识不到的内在联系,所显示的整体性大于组成整体的个体之和,这和实证科学的假设相抵触。所以有个说法,现代科学是见点不见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中国传统哲学、科学、医学都具有整体性的观点。
  
     
  
 量子纠缠表明了宇宙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物体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整体大于个体之和,这使得实证科学的基点是错误的,西方主流世界观有严重的缺陷。 
  
  
 
  
  
  
 为理解人的意识对自身的影响,多年来,科学家不断从解剖、神经生化甚至量子物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最近,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费希尔教授提出,大脑中可能在利用核自旋进行着量子处理。根据这一理论,小分子和离子会迅速与周围的液体环境纠缠,因此不能在宏观时间尺度保持量子相干,而核自旋与环境的连接很弱,有可能延长其相干时间。相干持续时间取决于元素种类及其自旋量子值,这样看来,具有最佳相干时间的元素是一种理想的“神经量子比特”。
  
  
 在费希尔的理论中,一种叫做“波斯纳”的磷酸盐分子很适合充当量子比特存储器,其能维持的相干时间可能达到几天。量子处理的核心是量子纠缠,酶催化反应会破坏焦磷酸盐离子,产生两个磷酸盐离子,形成量子纠缠对,可作为量子比特。这种磷酸盐对和细胞外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波斯纳分子后,仍会保留核自旋纠缠。
  
  
 这个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的意识对自身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帮助。过去我们曾说过良好的情绪、意识对身体的积极作用,但更多是将它作为一种心理暗示,而量子层面的研究表明,这种作用机制有着坚实的基础。
  
  
 此前日本也进行了一项研究,探讨心理状态对基因的影响,进而如何改变疾病。研究对象为两组糖尿病 患者。研究期间,参与者持续使用药片来控制血糖值。接下来,一组受试者观看一个小时的喜剧表演,而对照组则观看一场沉闷的讲座。结果显示两组受试者的测量值有显著的差异。起初研究人员认为第一组血糖降低是因为当他们大笑时,收缩腹肌和横膈肌所致。
  
 然而进一步的基因检测发现,这些糖尿病患者仅仅因为看着喜剧表演笑,就已经改变了二十三个不同的基因表现。他们高昂的心理状态明显触动大脑发送新信号到细胞,启动了这些基因的活动,让身体自然地开始调节处理血糖的基因。该研究清楚显示,我们的情绪可以开启一些基因序列,并关闭其他的基因。仅仅靠一个新情绪就可号令身体,改变内在的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基因表现。
  
  
 有时候,基因表现的改变可能会很突然或很剧烈。比如有人在极度紧张的情况 下,头发可以一夜变白。或者,当你内心反复预演某个事件,你就会在该事件正式发生前有亲历其境的感受。总之,通过大脑神经系统的量子场,我们的情绪、意识可以将身体调整为适应新的心境,因而以新方式号令基因码,甚至有可能一定程度上重塑头脑与身体,形成新的基因表现。
  
 过去,我们曾说境由心生,但这更多的是从纯心理的角度阐述这一问题。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和深入,在量子领域,人们不断发现这一切有着现实的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