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蜀吴三国中,东吴最没有能力统一天下?

2024-05-11

1. 为什么魏蜀吴三国中,东吴最没有能力统一天下?

君王无进取之心,臣下皆自保之徒。用这句话来形容三国时期的吴国,我想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孙权是守成之主,他也只能是守成之主。孙权的部下多数为江东豪族,他们舍不得拿出自己的家底来帮助孙权一统天下。 

孙权不善于进攻,只善于防守。孙权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19岁就成为了江东之主,可是到了71岁,死的时候,除了因偷袭占领了荆州外,他依旧还是江东之主。这50多年的光景,在孙权手里俨然是荒废了。曹操34岁的时候,还只是东汉的西园八校尉之一,可是在66岁去世的时候,已经一统整个大北方,成为魏王。
刘备也是一样,46岁的时候,寸土都没有,手里只有三千人马。可是在63岁去世的时候,已经坐拥蜀汉帝国,成为汉昭烈皇帝。孙权这辈子只想着守住江东基业,他没有父亲和哥哥的那种雄心壮志。当年他哥哥孙策正打算攻打许昌,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可惜被人害死。孙权似乎认为守住江东的地盘,已经非常不错了。确实不错了,对于他来说而已。 
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三国志》
他不善于打仗,也曾经征讨过曹魏,带了十万人马过河,被张辽八百人马打得溃不成军,孙权本人还差点被抓了。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手底下人个个都希望孙权对荆州下手,可是孙权因为害怕关羽,所以六年时间都没敢动手,可见他的志向如何。孙权虽然不善于进攻,也不打算进攻,可是他的防守能力是一流水平。
无论是赤壁之战的时候,挡住了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还是夷陵之战挡住了刘备七十万大军。孙权在防守战中从来没有吃过亏。所以只要有他在,任何人想要一统天下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孙权手底下这些将士们,没有想要一统天下的。庞大的油水利益链,迫使江东士族不会愿意打仗。孙权本人的志向本身就只是防守,那他手底下的人,就更加没有什么想法了。大多数江东士族们都希望息事宁人,不想耗费大量钱财去打仗。一旦打起仗来,地方上的赋税也就减少了,那他们捞的油水一定也会跟着减少。 
孙权希望整个江东的权力和经济都集中在他一个人手里,可是这是不现实的事情,因为他手下的这些士族们,同样也希望权力和经济都分散在他们手里。君臣之间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和谐,可是每次到了领兵作战的时候,其实分歧就体现出来了。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三国志》
孙权手下人压根就不想打仗,在曹操赤壁之战前进攻东吴的时候,整个江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臣子都希望孙权投降曹操。这实在是让孙权感到寒心,就连孙权最为倚仗的重臣张昭都建议孙权投降曹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张昭这些人投降了曹操,至少还能在地方上做一个太守刺史之类的官职,他们能真正拥有地方上的权力。
可是孙权呢?孙权最好的下场就是被曹操囚禁起来,运气不好的话,会被曹操杀掉。如果跟曹操作战,一旦战败,那么张昭这些人都将成为曹操的阶下囚,一点好处都捞不着。可见当时孙权手下的大臣们是多么畏惧战争。 

江东豪族各自为政,舍不得动用自家兵马。不只是江东,其实整个东汉在末期的时候,豪族们都有自己的军队,不过江东的这种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荆州集团其实也是豪族在刘表的笼络下,形成了一个集团,其实各地豪族也是拥兵自重。比如说江夏的黄祖,表面上跟刘表是上下级的关系,其实刘表必须要卖黄祖的面子,因为人家手里有兵权,是实实在在的地方豪族。 所以江东也是这种情况,孙权统治下的江东,本身就有四大家族各自拥有重兵。
比如说孙权任命的大都督陆逊,他就是江东豪族陆家的代表人。孙权称帝以后的任命的宰相顾雍,他便是江东豪族顾家的代表人。此外比如张温的张家、朱桓的朱家,个个都是拥兵自重的地方豪族。 他们虽然在名义上是听从孙权的统一调配,但是在实际中如果没有给与他们足够的地位和权力,他们是绝对不会损失家族利益的。
比如说攻打刘表这件事,四大豪族都表示反对,那孙权直接没戏。在刘表活着的时候,孙权压根就没有权力指挥手下人对抗刘表。直到孙权登基做了皇帝的时候,依旧无法随意指挥这些家族的部队。所以他在晚年才会制造太子和鲁王的案件,杀了一大批江东豪族,逼死了陆逊,其实都是为了夺取权力。 

总结:孙权没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他手下人也没有帮助他夺取天下的想法。孙权是比较无奈的,他接受了烂摊子以后,本身并没有能力将其发扬光大。能够守住江东的底盘已经非常不错了,因为他必须要借助豪族和军方的力量,才能坐稳江东。豪族这边各自为政,谁都不想为江东的拓展做出努力,光靠孙策留下来的那点人马,完全不够孙权一统天下的。
所以孙权这辈子想要一统天下,是受到多重阻碍的。其实蜀汉的刘备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烦恼,在占领了益州以后,益州的豪族们也不打算合作,可是刘备倾全国之力伐吴的时候,逼着这些豪族跟随动身,否则就是亡国灭种的威胁。这么看来刘备的雄心壮志,比孙权要大得多了。  

为什么魏蜀吴三国中,东吴最没有能力统一天下?

2. 为什么魏蜀吴三国中,东吴最没有能力统一天下呢?

君王无进取之心,臣下皆自保之徒。
用这句话来形容三国时期的吴国,我想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孙权是守成之主,他也只能是守成之主。孙权的部下多数为江东豪族,他们舍不得拿出自己的家底来帮助孙权一统天下。
孙权不善于进攻,只善于防守。
孙权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19岁就成为了江东之主,可是到了71岁,死的时候,除了因偷袭占领了荆州外,他依旧还是江东之主。这50多年的光景,在孙权手里俨然是荒废了。曹操34岁的时候,还只是东汉的西园八校尉之一,可是在66岁去世的时候,已经一统整个大北方,成为魏王。刘备也是一样,46岁的时候,寸土都没有,手里只有三千人马。可是在63岁去世的时候,已经坐拥蜀汉帝国,成为汉昭烈皇帝。
孙权这辈子只想着守住江东基业,他没有父亲和哥哥的那种雄心壮志。当年他哥哥孙策正打算攻打许昌,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可惜被人害死。孙权似乎认为守住江东的地盘,已经非常不错了。确实不错了,对于他来说而已。
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三国志》
他不善于打仗,也曾经征讨过曹魏,带了十万人马过河,被张辽八百人马打得溃不成军,孙权本人还差点被抓了。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手底下人个个都希望孙权对荆州下手,可是孙权因为害怕关羽,所以六年时间都没敢动手,可见他的志向如何。
孙权虽然不善于进攻,也不打算进攻,可是他的防守能力是一流水平。无论是赤壁之战的时候,挡住了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还是夷陵之战挡住了刘备七十万大军。孙权在防守战中从来没有吃过亏。所以只要有他在,任何人想要一统天下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孙权手底下这些将士们,没有想要一统天下的。
庞大的油水利益链,迫使江东士族不会愿意打仗。孙权本人的志向本身就只是防守,那他手底下的人,就更加没有什么想法了。大多数江东士族们都希望息事宁人,不想耗费大量钱财去打仗。一旦打起仗来,地方上的赋税也就减少了,那他们捞的油水一定也会跟着减少。
孙权希望整个江东的权力和经济都集中在他一个人手里,可是这是不现实的事情,因为他手下的这些士族们,同样也希望权力和经济都分散在他们手里。君臣之间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和谐,可是每次到了领兵作战的时候,其实分歧就体现出来了。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三国志》
孙权手下人压根就不想打仗,在曹操赤壁之战前进攻东吴的时候,整个江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臣子都希望孙权投降曹操。这实在是让孙权感到寒心,就连孙权最为倚仗的重臣张昭都建议孙权投降曹操。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张昭这些人投降了曹操,至少还能在地方上做一个太守刺史之类的官职,他们能真正拥有地方上的权力。可是孙权呢?孙权最好的下场就是被曹操囚禁起来,运气不好的话,会被曹操杀掉。如果跟曹操作战,一旦战败,那么张昭这些人都将成为曹操的阶下囚,一点好处都捞不着。可见当时孙权手下的大臣们是多么畏惧战争。
江东豪族各自为政,舍不得动用自家兵马。
不只是江东,其实整个东汉在末期的时候,豪族们都有自己的军队,不过江东的这种情况比较严重而已。

3. 在魏蜀吴这三国中,为何说东吴是最不可能统一天下的国家?

相对于魏国和蜀国,东吴属于那种没有什么实际作为的国家,实力相对较弱,没有能力用自己的力量同魏国或蜀国抗衡,只能在两个国家之间周旋,一会儿联盟蜀国,一会儿依附魏国,其实这种方式也没什么不对,毕竟能生存下去就是强者。而三方若想进一步扩大势力,进而一统天下,那就必须夺得中间要塞荆州,东吴也一直在荆州这块地盘资源里头转,因为东吴要想同北魏有个较量,那就必须占夺荆州。

周瑜生前想尽了千方百计,就是想要从诸葛亮那儿夺回荆州,可惜周瑜反被诸葛亮给气死了。继而鲁肃继任大都督,于情于理地同诸葛亮理论,才引得诸葛亮稍微松口,前提就是刘备要先占夺了西川,有了容身之处,才能归还荆州。其实我觉得东吴将荆州说成是自己赤壁的战果,真的好没道理。赤壁之战确实是东吴死伤惨重,刘备没有那么大的军力同曹魏较量,可是东吴本身是敌不过曹操的。

东吴周瑜赤壁胜利的前提就是诸葛亮为其借来了东风,但是按照鲁肃和周瑜的说法,这场胜利并没有诸葛亮的功劳,所以那荆州就必须是东吴的。其实站在东吴的角度也能理解,东吴死了那么多人,本来就没有多少军队,那势必功垂天下的就是东吴。而刘备和诸葛亮,只不过是趁东吴死伤惨重之际去捡了个便宜,东吴自然不爽,刘备既然与自己联盟,却做出这种缺德事。

可是再反过来看,诸葛亮帮助周瑜借完东风,周瑜就已经派人在路上暗杀诸葛亮了,若不是小乔,诸葛亮可能就死在了周瑜手里。难道东吴这样子做就没有错了。自然,这是周瑜的一意孤行,但是孙权作为东吴之首,没有能力管束手下,也就没有理由要求刘备等人要行友好之事。荆州是谁都想要得到的地盘,没理由被看作联盟之间的友好象征,你送过来我送过去的,最终在谁的手里,那就是谁的。

在魏蜀吴这三国中,为何说东吴是最不可能统一天下的国家?

4.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请问:为什么蜀国的实力最弱?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自知兵少粮缺,应该速战。在得到袁绍军粮在乌巢的确切消息后,曹操亲自带领5000步骑兵,打袁军旗号,穿袁军服装,夜行军混过一道道袁军防线,直插官渡东北方、袁军之后的乌巢,将袁绍军粮全部烧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黄河以南袁军7万人全军覆没,袁绍丢弃大批珍宝,只带800骑兵渡过黄河。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经济,军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无疑实力得到增强而蜀国
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主要的割据势力还有长江下游的孙权,长江中游的刘表(及刘备),长江上游(益州)的刘璋。曹操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全国。其时刘表病死。刘表少子刘琮继父职,背刘备降曹。刘备处境极其困难。刘备自樊城(图中襄阳)败退到樊口,兵力只有一万多人。曹军,包括新收降的荆州水军,总数二十多万人。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由此可见,三足鼎立局面形成蜀国最弱的原因可见一斑,先天不足,实力不济 蜀国只占有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经济真正发达的只有成都平原,而且尚未被充分开发,经济军事实力最弱,而魏国有中原,吴国有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强于蜀国,实力自然强。 根基浅内部矛盾尖锐,这是主要问题。另外,人才稀缺,也是重要问题,尤其是晚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还有,夷陵大败多少也对蜀国国力有一定影响。

5. 三国鼎立后,东吴的实力一直都是最弱的那个吗

是的,包括夷陵之战后,东吴大破蜀军,但综合实力还是最差。原因还是因为地理环境,扬州在那个时代实在落后了些。
或者有人认为,其实蜀国实力也很弱,其实不然。首先蜀地作为先秦的大后方,一直以来休养生息,人口粮食都很丰足。后来刘备取了半个荆州(另一半属于曹操),虽然后来让出荆州,但早把人口大多都迁涉到蜀地,只留给孙权一块白地。
从汉末的格局来看,有人就有实力,所以继承了曹魏实力的晋朝能很轻易的席卷天下。而东吴,在那个时代比不毛之地也就略强一点,人口只比凉州多一点,连幽州都不如,跟现在是两码事,所以东吴一直发展不起来,就是这个原因。
顺便再普及点知识:夷陵之战后,扬州人口三百万,益州人口六百万,荆北人口三百万(曹魏),荆南人口不到百万,徐北人口两百万(曹魏),徐南人口四十余万。

三国鼎立后,东吴的实力一直都是最弱的那个吗

6. 魏蜀吴力量对比悬殊,三国鼎立局面为何还能维持下去

那还是因为唇亡齿寒的关系,但在魏国来说还是有决策上的失误。赤壁之战之后,虽然曹军失败,但并没有影响北方格局,而且还消灭张鲁,同时在逍遥津一战,使孙权不得不与曹操休战,并接受曹操的册封,后又败马超,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没有能够听取刘晔谋略,挥兵西川成都,这就给刘备机会,刘备趁机消灭刘璋占领益州,又夺东川,至此鼎足成立,但由于关羽的失败而使西蜀失去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后刘备夷陵大败而亡,西蜀由此转衰,后诸葛亮虽然又与孙权结盟,但东吴并没有与西蜀使劲北伐,而西蜀在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不能够成功,而魏国当时是有实力消灭西蜀的,那就是司马懿的奸诈之处,因为当时的魏国只有他的谋略能够抵御西蜀的攻势,甚至消灭西蜀,而他并没有使出全力,一是为消磨西蜀的军事力量(六出祁山时期,西蜀的大将基本上都是刘备带过来的),二是,积蓄自己的军事力量,为司马氏的西晋做铺垫。所以魏蜀吴三国虽然力量悬殊,但这不单单是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问题,中间还存在个人的野心,司马懿父子、诸葛亮、诸葛恪等等。在此我补充一点,就是凡是在一个分裂后的朝代所建立的几个国家,在互相征伐的同时,也是在互相培植新的野心家,这其中就有那么一个野心家,能够消灭诸国,统一天下。

7. 三国魏蜀吴,为什么最终是魏国统一,而吴蜀后期人才凋敝?

三国之中,曹魏最强,人才济济,特别是到后期,吴蜀都是人才凋零,而独有魏国人丁兴旺。这主要有三点原因:
1.招贤纳士政策。作为三国的开国奠基者,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对人才都是求贤若渴。比如:曹操颁布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也曾发出: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甫,天下归心的豪言壮语。孙权设立招贤馆,延揽大量人才。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名扬天下。
2.招贤的不同之处。曹操的延揽人才,具有很强的法治性、规范性。虽然曹操被认为是奸雄,但曹操在人才政策方面,很讲究规则,稳定性强。不论是谁,只要有才,都能得用。比如:曹操赤脚迎许攸,官渡之战后烧大臣的降书,陈琳等人都能容忍,更有对关羽的十年情义。而刘备和孙权,人为的因素太大。刘备靠桃园三结义,本身就有山头主义的基础,因此,西蜀内部也是帮派林立,益州派、荆州派、元老派、外来派等势力,暗中较量,造成人才环境不好。孙权,起初年幼,依靠周瑜、张昭,还算从谏如流,但后来逐渐变得疑心重重,独断专行,连陆逊这样的人都不能很好地使用。因此,人才政策的稳定,是曹操能够延揽更多人才的基础。
3.曹操揽才的独特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管怎么说,皇帝在许昌,这在政治上就取得了优势。而在晋朝以前,中国的文化中心一直都在北方,长安、洛阳等地,文人、士族、大门阀等等,北方居多。山东、河南、关中等一带,都是大家族的聚集地。直到100年后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文人士族才向江南迁移。因此,充沛的人才资源和基础,对于曹操延揽人才,是十分有利的。反之,蜀地相对偏远,江南虽好但文化底蕴还不够。
总之,由于正确的人才政策,雄厚的人才基础,宽广的揽才胸怀,使得魏国成为三国之中,人才最为兴旺的国家。

三国魏蜀吴,为什么最终是魏国统一,而吴蜀后期人才凋敝?

8. 三国魏、蜀、吴,为什么他们会形成三国鼎立的情况?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从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形成三国鼎立。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促使国家分裂,妨碍国家统一的,所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有消极影响的.如果非要说它的积极作用,那也就是势均力敌互相牵制的对峙局面,期间的相互鼎立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短暂的经济发展时期.从大的方面讲分裂始终是阻碍历史发展进程。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经秦汉大一统之后的第一大规模分裂割据,他的形成和原因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的。随着第一代创业人的逐渐去世,三国鼎立的局面也逐渐稳定下来。但是毫无疑问,大一统才是人心所向,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三国统一于晋,结束了百十年的纷争,这才是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