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何看待就业难问题?

2024-05-12

1. 年轻人如何看待就业难问题?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它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一定关系。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另外,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年轻人如何看待就业难问题?

2. 为什么很多优秀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就业?

专业不对口,与自己所期待的薪金不成正比,工作经历上没有什么优势。很多孩子在自己研究生毕业以后都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很感兴趣,毕竟这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自己想要用自己的努力来赚取第一桶金,但是往往很多研究生却很不如意,因为自己找到的工作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要不然就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都会碰壁,不是自己的条件不符合公司的规定,要不然就是公司的薪水太低了,觉得自己的学历摆在这,就应该薪水多一些,毕竟自己的学历比本科生有优势,在与本科生竞争的过程当中,用人单位当然是选择学历比较高一点的。很多研究生在自己的就业方向上是非常盲目的,没有自己的就业规划。虽然说研究生已经硕士毕业了,但是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以前的一个层面,可以说是基本上跟在本科阶段没什么区别,他们觉得自己拥有着研究生的学历,所以没有必要担心自己的工作问题,但是现实与想象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其实我觉得研究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应该找那些跟自己实际相符合的工作,不要太好高骛远,不要去挑战那些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做的工作。因为现在的用人单位很现实,他们用的是符合自己的公司岗位的员工,而不是说因为你简历优秀所以就去选择你。

3. 年轻人学历高,抱着哪几种心态工作,不会有好前途的呢?为什么?

学历高,对于找工作来说,本来是一件有优势的事情。但职场是一个充满优胜劣汰的地方,一步踏错,就有可能前途尽毁。在职场中,有许多高学历的年轻人不断抱怨自己的学历配不上自己的职位,领导也从未重用自己,多年工作都未有起色。抱着不好的心态去工作,很难会有好的前程,究竟哪些心态对工作来说是致命的呢?下面就给大家分享几种。

一、没有团队合作意识有许多年轻人在工作中,过度注重自己的利益,担心自己的得失,忽略了团体对于整个公司的意义。还有很多年轻人在职场中只认真做好分内的工作,在团队协作中不够积极,与同事的沟通交流较少。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工作,长此以往,领导和同事都会不经意的孤立自己,遇到升职加薪的机会时,领导也会将机会留给他人。
二、消极抱怨的心态有许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在刚开始工作时,认为自己的薪资待遇不符合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就抱怨工作,抱怨老板,抱怨公司。抱着这种心态工作的年轻人总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不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获得进步。工作过程中出现消极抱怨的心情无可厚非,但总是带着负能量和低气压,久而久之就会受到同事的厌恶,领导也不会喜欢充满负能量的员工。
三、耍小聪明的心态许多高学历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有学识,经常在工作室投机取巧,靠聪明来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用投机取巧的方法工作,虽然完成的快,但出现问题的概率也会增加。而出现问题后,往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去弥补漏洞,得不偿失。在工作中寻找捷径,不愿意花费大量的努力,耍一些小聪明,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在刚开始时可能会做出一些成绩,但终究会失败。在工作中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仔细谨慎地完成工作,才是领导所需要的可靠的好员工。

年轻人学历高,抱着哪几种心态工作,不会有好前途的呢?为什么?

4. 有人看好,有人看衰,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从区域来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的需求相对较强,总需求量大于当地学生人数。在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的就业十分有限,难以吸收当地毕业生。从高校类型来看,名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最好,其次是院系高校和贫困地方高校,而剩余的普通院校毕业生则前景堪忧。

没有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被称为“毕漂者” 为了改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约占“毕业漂泊者”的30%。他们中的许多人聚集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以便及时获取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培训。

有另一部分大学生,属于单纯的就业困难。他们没有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打算,但仍然把户口和档案放在学校里。尽管他们有找工作的意愿,也去找工作,但却很难找到工作。他们约占“毕业生漂泊者”的50%。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申请工作,但仍然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通过相对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得,如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他们与需求方会面,信息渠道相对狭窄,交易率相对较低。要实施双向就业选择,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无论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还是提高就业技能,都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十分薄弱。根据有关部门对7所高校和1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68%的受访者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他们认为 :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缺乏就业指导教材。

全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要有所改变在整个就业市场形势下,也有必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申请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部分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目前,中国的大学生不多,还是不够。然而,如果大规模的高校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打击社会和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降低人们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大多集中在城市。长期失业将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