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的经济怎么样

2024-05-15

1. 河南新乡的经济怎么样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3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74亿元,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335.56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202.12亿元,增长12.2%。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4∶51.5∶32.1变化为15.1:53.0:31.9,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28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87亿元,增长23.3%;产品销售率99.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运行平稳。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0%。其中:鲜菜价格上涨13.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83.0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52.0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5万人,其中“4050”人员2.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5%,比上年提高1.84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434.83亿元,增长17.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87亿元,增长23.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374.24亿元,增长40.0%。

河南新乡的经济怎么样

2. 新乡的对外经济

201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1.27亿美元,同比上升7.1%。其中:出口总额8.73亿美元,同比增长10.9%;进口总额2.54亿美元,同比下降4%。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1.55亿美元和0.24亿美元。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6个,实际利用外资7.4亿美元,增长16%。全年对外劳务输出1764人次,对外承包合同额0.23亿美元,营业额0.13亿美元。

3. 新市乡的经济状况

多年来,新市镇紧紧把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发展主题,按照“稳粮扩经上畜牧”的思路,明确定位找出路,立足优势求发展,把以奶牛养殖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新市镇坚持“农业立镇、工业强镇”思想不动摇。该镇按照“调优、示范、服务、发展”的要求,坚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实施典型带动、科技兴农战略,建成鲜奶集散中心1处、农业示范园区3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博林果品示范园、天甫牧业万亩牧草示范基地)。工业发展上,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制定了引进外商、外资优惠政策,对外来企业在土地使用、资金扶持、政治待遇上实行优先优惠,并规定税外无费。先后成功引进了天甫牧业有限公司、济南富万家农资公司、维维乳业集团、山东新得康胶囊公司、泽业机床制造公司、春雨饲料等项目20多个,初步形成轻工商贸、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三大工业类型,全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新市乡的经济状况

4. 东新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土特产品种众多,琳琅满目,尤其是花生、板栗、油桐、柿子、山野菜、黑木耳、草莓、西瓜、药材等已形成产业化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东新乡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东部板栗西部茶、沿河发展果、菜、花,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东部建成了1万亩板栗基地,西部京珠高速沿线建成了3000亩茶叶基地,沿乌水河两岸大力发展油桃、梨、草莓、柿子、李子等水果基地800亩,大棚蔬菜基地400亩,兰草花基地300亩,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乡镇企业主要有农机修造、木材加工等厂。农业以水稻、小麦、花生种植为主,盛产乌桕、鲜桃。  2007年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17%,财政收入增长15%,农民人平纯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板栗、茶叶、花生的产业化经营,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着力创新主打品牌,加强市场推介和产品营销,鼓励、吸收社会闲散资本投资开发林特基地,积极探索林权制度改革新思路,2007年初已引进上海谈老板租赁开发乡白云山林场1100多亩。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按照“东部板栗、西部茶、中部发展果、菜、花”的发展思路,在姚店、杨冲等村新开发板栗基地1500亩,嫁接5万株,抚育老基地3000亩,东新村新开发茶叶基地1000亩,沿东新河发展特色种植蔬菜、瓜、果木、花卉,特别是雷道艮兰草花、李金明盆景等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以水库除险,塘堰整修,渠道清淤,水土保持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实施实事工程建设,当年新修万方塘3口,塘堰整修58处,渠道清淤8公里,争取了国家土地整理项目(新岗村土地整理)总投资20万元。同时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高效生态种养模式, 07年新增万岭黄代宏、白鹤聂小勇士等4个“150工程”养猪场,认真做好猪兰耳病、禽流感、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确保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分管领导常年抓,集中精力、人力、财力抓招商,创新招商理念和方式。大力开展资源招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招商开发白云山绿色生态园区。大力实施“回归招商”,依靠亲情、乡情,利用春节、清明等节日,采取座谈、上门等形式,07年争取回归资金19.5万元投资于街道建设,20万元投资于各村实事工程,涌现出谈德武、刘光福、陈德良等一批在外的优秀“四有”人士回乡投资创业谋发展。二是坚持不懈地推进环境建设。严厉打击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四霸六强”,严厉打击扰乱社会治安和人民生产生活秩序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派出所全年办理治安案件8件,刑事案件3件。三是成立乡信访咨询接待中心。群众诉求能够等到及时咨询服务,对当场不能办结的实行跟踪督办,限时办结,公布经办人姓名、照片、联系电话,公开各部门服务流程、办事手续等,切实解决了人难找事难办的问题。切实开展了“党务、政务、村务”三公开活动,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畜牧兽医站、广播站、林业站整体转制,七大涉农服务中心改革完成,进一步完善了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种民间中介组织,积极开展生产技术,运销等社会化服务,不断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  东新乡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江南最大综合批发交易市场——洪城大市场和南昌市朝阳蔬菜批发市场到东新分别仅有5.5公里和4公里。全乡交通四通八达,省城外环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通往县城和南昌市的三条主干乡道和80%的进村(组)公路完成了水泥路面硬化。通讯事业发展迅速,乡、村组已全面开通了程控电话,全乡程控电话总量已超过450门,无线寻呼、移动通讯和传真通讯都已开通。水、电供应充足,全乡电力实现市郊和本县双线供应。东新乡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境内赣江沙卵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小河床星罗棋布,八月湖、彭家坊还有成百上千亩的低畦低产田有待开发。特色农副产品有马蹄、蔬菜、禽蛋、水产等,为有诚来投资开发和加工的有识之士提供了广阔的用武空间。抓好扶持服务,建立健全组织。近年来,随着蔬菜、水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村有效整合资源,在保留大棚蔬菜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坤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并设立合作社成员互助资金管理部、农资供应部、果蔬销售公司、果树生产组、蔬菜生产组、信息技术服务组。在合作社运作中,我村充分发挥组织保证和协调服务作用,积极支持服务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土地、信息、销售、科技及办理证照等方面问题,为其提供办公场所,保证合作社业务正常开展。如在集资建设合作社办公楼及果蔬交易市场中,村党组织积极支持配合,不仅在征地中充分引导党员发挥表率作用,还在资金、人员以及与上级部门协调上进行帮助。目前,项目建设资金已筹备,准备进入实施阶段。同时,合作社在村党组织的指导下,推选产生理事会成员,现共有理事7名,出纳、会计各1名,其中党员6名,理事长由村主任侯立华担任,进一步健全了组织建设,促进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和健康发展。打好品牌战略,促进产业发展。我村党组织帮助引导村民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开展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积极办理无公害蔬菜认证,并申报“坤一品”品牌的注册商标。目前,合作社被纳入南平市果蔬合作社龙头企业行列,无公害蔬菜认证已得到上级部门批准,合作社成员的蔬菜销售也将打着“坤一品”商标,统一包装袋,统一使用无公害认证标签,逐步打开市场。同时,派员外出联系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中介人与外地客商保持联系,把果蔬推销到本省各县市及浙江、江西、上海等大型农贸市场及部分超市,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切实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5. 东新乡的经济概况

东新是一个发展中的乡镇。1999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280万元,财政收入191.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进入21世纪以后,东新乡党委、政府提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二十字”发展方略和“一稳二转三加强”的战略思想,抢抓机遇,打好区位优势这张牌,充分利用各种发展机遇、面向全国,大举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壮实财政、富裕农民的发展思路。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全乡实现财政收入600万元。

东新乡的经济概况

6. 新乡镇的工业经济

境内有14个个体私营企业:二○○七年全镇地区总产值达11006万元,境内有渝东地区最大的水泥私营企业——东峡建材有限公司;万州水电系统经济管理效益最佳企业——龙泉水库管理所;年产5万吨的煤炭企业——高峰煤矿;三级建筑企业——五星建筑有限公司等新乡集镇占地150亩,有宽12米的主干道1280米,宽7米的次干道340米。常住集镇人口2000人,建有年吞吐量100吨客货运码头。集镇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已配套齐全,经济发展的载体已经形成。新乡镇农村移民工作中移民库调淹没涉及6个村、28个村民小组、973户、3895人。淹没各类房屋70340m2,耕园地1814.3亩。规划生产安置人口2307人,生活安置2413人。规划总投资2838.98 万元(静态)。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已累计完成1868人,其中二线安置434人,外迁安置701人,三四期安置733人,占规划生产安置人口的80.97%。

7. 新乡镇的经济建设

 (1)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农一体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2)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乡镇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互动和组合,推进农村乡镇建设。(3)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4)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21世纪新乡镇发展的重点,大体有以下几项:(1)充分利用生物遗传潜力,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并重视资源与环境;(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重点是通过土壤培肥和科学施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创造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灌溉农业、节水农业和雨养农业、旱地农业、碱地农业2008年已经成为重要研究内容;(4)食物安全、人类营养和健康、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提高营养水平,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5)提高科学种植和养殖业水平,加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增强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能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7)积极促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开辟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新途径和技术;(8)发展现代农业管理科学,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新乡镇的经济建设

8. 立新乡的经济发展

立新乡村镇建设蓬勃发展。已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发展成了住宅楼房化、通讯网络化、电视闭路化、家用电器高档化、环境优美化的城中之乡。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通讯设施,引来了投资者和资本。荆江村已成为荆州市“商贸第一村”。洪垸台资园的建成吸引了台、港、澳的大量资金,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乡所属各村的发展,洪垸村、荆沙村、荆江村、东岳村、同心村、张向村被列入湖北省五百强明星村。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立新乡的社会事业也蓬勃向上。立新乡教育事业、计划生育、卫生防疫、文化体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都有长足发展。1998年,被授予湖北省第三批“体育先进乡镇”称号,2001年被沙市区评为“教育常规管理先进单位”、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乡镇”和沙市区“依法治理、法制宣传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