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孙权为何迟迟不称帝?

2024-05-11

1. 三国中孙权为何迟迟不称帝?

在曹丕和刘备两个人相继称帝之后,孙权这位和他们从等级的人物却是迟迟没有选择称帝,一直在等了十年之后孙权才选择称帝。因为孙权知道自己不称帝才是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是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另一方面就是自己没有理由称帝。
当时曹丕称帝是逼迫的汉献帝给他让位,虽然人人都知道曹丕是篡的位,但是名义上他是由禅让而得来的皇位,这也算得上是有理由。
而刘备称帝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刘备一开始打的旗号就是匡扶汉室,现在汉室的江山都没有了,汉献帝都禅让了,他要匡扶的汉室就已经没有了,他可以合情合理的称帝,一方面让自己在名义上可以和篡位的曹丕争斗,另一个方面就是能够让天下心怀汉室的人都来投靠他,毕竟他是刘皇叔,也相当于是汉室的继承人了。
还有就是孙权的实力还不足以称帝,首先就是他比不上曹丕,而他也比不上刘备。当时刘备讨伐东吴,虽然夷陵之战是刘备战败,可是却是孙权投的降,因为他不想和刘备再打下去了,自己的实力还不足够。在向刘备投降,然后将他送走之后孙权又紧接着向曹丕递交了臣服书,也是说明他也不想再面对曹丕。一旦他称帝的话,说不定刘备和曹丕两个都会进攻他,孙权接受不起。
还有就是孙权不需要称帝。曹丕称帝是顺理成章,刘备称帝时继承汉室,那孙权称帝是为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呢?答案就是没有任何作用,要知道东吴在经历了孙权三代人的经营之后,就算孙权没有称帝,但是他的地位和权力在东吴之中就已经算是皇帝了,那他又何必冒着巨大的风险去称帝呢?

三国中孙权为何迟迟不称帝?

2. 为什么三国中很有实力的孙权,在掌权后仍迟迟不肯称帝?

孙权之所以迟迟未称帝,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三国时期,势力割据,以曹,蜀,吴三股势力最为强悍,但是当时东吴的实力确实最弱的,就算到了中间进行大洗牌,东吴的实力仍然屈居曹魏之下。但是,综合历史来看,孙权迟迟不肯称帝的原因有三:

第一是孙权如果称帝名不正言不顺。刘备自称是汉室的正统后人,而且他占据汉中和荆州,打的名声也一直是恢复汉室,光复中原。而当时曹丕称帝,已经是明确的篡位夺权,如果这个时候刘备不称帝,他打的这个口号就变得名不正言不顺了。所以曹丕称帝之后,刘备接着就称帝了,一直与曹魏处在对立之面。而孙权就不同了,他在身份上并比不上刘备,她想要称帝,却没有任何的口号。

第二是孙权并没有一统中原的野心,孙权一直想做的就是保住江东,所以他才会三番五次的向曹魏称臣,而且不管是对蜀汉还是曹魏,孙权哪一方都不想得罪。但如果他一称帝,必然,曹魏和蜀汉都会向他出手,所以,为了保住现有的太平局面,他没有称帝。

第三是孙权一向不打无把握之仗,虽然当时三方势力割据,他的实力已经排在第二位,他仍然不敢轻举妄动。面对蜀汉的坚持北伐,他做的一直是韬光养晦,等到最终曹丕去世之后,他的实力也已经大有增长,他才敢真正的做出头鸟,不但称帝还和蜀汉结合,一起讨伐曹魏。

3. 三国三足鼎立,最不出名的为何是孙权?

《三国演义》是国内最家喻户晓的小说之一,其中曹操和刘备都有不错的路人缘。曹操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三分天下有其二”;刘备以小博大、跨有荆益二州,蜀国二代几乎全部殉国,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相对而言,真正喜欢“江东鼠辈”孙权的观众就少得多!
孙权的战绩较差。孙权登位承父兄基业,孙坚打出了江东猛虎的威名,孙策打下了江东六郡,而孙权屡次伐曹魏,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尤以对阵张辽的合肥之战最为耻辱。曹操正携主力在汉中与刘备对战,孙权统兵十万趁机讨伐合肥,却被张辽八百精锐杀得大败,东吴军队遭遇重创。

杀关羽是孙权最大的败笔。绿帽赤面的关羽,是后世忠肝义胆的化身,很多行业将关羽奉为祖师爷。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等关羽攻破襄樊,进军许昌的时候再破荆州,对蜀、魏损害将达到最大化。杀掉关羽后把首级献给曹操,则表现出孙权最奸诈的一面。表面上联刘抗曹,背地里偷袭荆州,实际上并不光彩,坐实了江东鼠辈的恶名。为了得到荆州,坑害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等到刘备入蜀之后,又设计骗回孙尚香,企图让孙尚香把刘备幼子刘禅一并带回东吴,可惜计策并未得逞。等到刘备伐吴时,孙权为了保全自己,又把孙尚香送还给刘备求和。孙尚香走到半路听说刘备去世,愤而投江自尽,一辈子沦为孙权夺取荆州的工具人。

孙权晚年杀了一些功臣,其中包括夷陵之战力挽狂澜的陆逊。陆逊晚年卷入太子之争,力保太子孙和,孙权多次责问陆逊,导致陆逊忧愤而死。孙权废了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另立孙亮继位。孙权有自己的打算,实在是没必要逼死陆逊。
东吴之所以能在军阀混战和三足鼎立中笑到最后,并不是因为东吴很强,我觉得是因为《隆中对》有很大的漏洞。诸葛亮为刘备制订的战略是“东和孙吴、北据曹操”,于是刘备集团前期不会讨伐东吴。假如刘备得荆州后就训练士卒、顺江而下一劳永逸灭掉东吴,刘备早早地就能和曹操划江而治、分庭抗礼了。

“东和孙吴、北据曹操”虽然能够留下东吴牵制曹魏,但实际上孙权对阵曹魏的战绩太差,反而一直都惦记着被刘备占据的荆州,最终导致关羽的失败、蜀汉的崩盘。不过孙权也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东吴将交趾并入了版图。同时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出船队达到夷洲,更开辟了到辽东的航线,在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这条航线成为南北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古代打仗讲究道义、师出有名,比如丁原打着除汉贼的名义讨伐董卓;袁绍打着征讨反贼的旗号打曹操;刘备打着汉室皇叔的名义对抗曹操,而孙权的对外战争则显得“没有道理”。打合肥是趁曹操不在;偷袭荆州是趁关羽不在;陆逊火烧连营虽然赢了,但却是因为杀关羽夺荆州理亏,历史评价并不高。

相比而言,曹操统一北方却没有称帝,至死都是汉臣,也算是对得起洛阳北部尉的初衷。刘备在东汉正式灭亡后,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称帝,完全合乎法理。而孙权在魏和蜀之间蛇鼠两端,一会自称大魏“吴王”,一会联蜀抗曹,后来看着曹丕和刘禅都称帝了,自己也过一把皇帝的瘾,确实有些“鼠辈”。因此同为三足鼎立三巨头,喜欢孙权的人是最少的!

三国三足鼎立,最不出名的为何是孙权?

4. 为什么孙权在三国鼎立的时候,不想着称霸中原?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枭雄曹操自起事以来,便有统一天下的打算,因此他在荀彧的建议之下,“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同样在荀彧的建议之下,“迎奉天子,以令不臣”;另外,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效力,助自己完成这一梦想,他甚至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拔制度。而且,雄才大略的曹操,不仅有一统天下的想法,还有些迫不及待。


例如,刘表去世,刘琮将荆州拱手相让之后,贾诩建议他先稳定在荆州的统治,不要急于与江东开战,他却等不及,于是有了赤壁之战。很多人说,那个时候,曹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从侧面体现了,他对统一天下的渴望呢?当然了,渴望统一天下的人,不仅是曹操,他的老对手刘备,也不遑多让。

刘备虽然在平定荆州四郡之前,蹉跎半生,但是从他当初明知,陶谦要托付给他的徐州,是一个烂摊子,却非要接手;从他不甘被曹操软禁;从他在荆州依附刘表时,也不停的寻访贤才,我们同样不难看出,他对一统天下的渴望。甚至就算他去世之后,他的旧臣诸葛亮,依旧在为了完成他的遗愿而奋斗,于是有了五次北伐。


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同样为汉末三国,笑到最后的三大枭雄之一,孙权为什么没有表现出争霸斗志,没有一统三国的想法,一直偏安一隅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这个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看来,是一种错觉

很多人认为,孙权没有争霸的野心,都是受《三国演义》影响的——《三国演义》高举“拥刘反曹”的大旗,江东几乎成了打酱油的存在,很容易被忽略,从而给读者留下,孙权不想争霸的想法。其实不然,真实历史上,当周瑜提出先取益州,再也曹操对决的时候,他选择了同意;早在诸葛亮北伐之前,他就开启了北伐的步阀,例如几次合肥之战;另外,当初他还曾打算,主动发兵攻打蜀汉,这一点在《三国志·周泰传》中有明确的记载。所以并非孙权不想争霸,只是大家认为他不想争霸罢了。

二、名不正言不顺


当然了,就算真实历史上,孙权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自己不想争霸的一面,例如周瑜最开始提出,软禁刘备,与曹操两分天大下,他选择拒绝;夷陵之战前,他主动求和,遭到拒绝之后,又转而向曹魏称臣等等。其实,这倒不仅是因为,孙权本人缺乏魄力,而有因为,江东争霸名不正且言不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在汉末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曹丕篡位,名义上却是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皇位的来历还算正当。而刘备则一直自称是汉室后裔,也算说得过去。


可是江东想要争霸,要拿什么做由头呢?虽然这个所谓的“名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这不仅影响称帝,也对争霸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孙权在争霸的过程中,比曹魏和蜀汉,顾忌要多得多,否则很容易被扣上叛乱的罪名,从而背负骂名,失去民心。而失去民心,换来的只能是灭亡。所以,有些时候,孙权不得不退让,仿佛没有争霸的野心。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江东之主孙权,并非不想一统三国,更不甘心偏安一隅,但是名不正且言不顺,决定了他在争霸之时,要比曹魏和蜀汉多了很多顾忌,而《三国演义》则加深了读者和后人,对他的误解。

5. 最晚称帝的孙权,为何是三国中最大的赢家?

才华横溢的孙权最后称帝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很多人都说孙权是人生的大赢家是最幸福的主公,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一、东吴的江山都是孙权的父兄帮忙打下来的,江东富饶之地又有一群善于管理的文臣和善于征战的武将。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一个著名的武将,在孙坚南征北战的努力下,终于获得东吴一亩三分地。这为以后孙权称帝奠定了很大的基础。而在孙坚去世以后孙权的兄长孙策继位,孙策慧眼识英雄帮助东吴收纳了各种文臣武将让东吴变得更加完善,所有一切都变得好的时候,孙策又因意外去世,孙权名正言顺的继承了这所有的一切。再看一看魏国和蜀国,这两个国家的统领者称帝比较早,但是他们是经历了千辛万苦南征北战辛苦大半辈子才获得的江山。比如前期的刘备屡战屡败,曾几度丧失征战的信心,刘备大半辈子都奔波在征战的路上或者逃亡的路上。这样孙权和刘备一比较,孙权可谓是一个比较幸福比较成功的主公了。
二、东吴的地形特殊,易守难攻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富饶之地。魏国在强盛的时候几度想要南下伐吴都因为地形受到了反击损失惨重,其中最经典的事情就是在曹操进攻东吴的时候兵士都是北方人,大多不会游泳水战比较困难,把所有战船连在一起的曹操被周瑜一把火烧得损失惨重,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孙权没有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父兄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江东之地水土富饶,天下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江东本来就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很多强敌可望而不可及。孙权没有为民而忧为敌而愁,即便他是三国时期最后一个称帝的人,那么他也是人生最大的赢家。

最晚称帝的孙权,为何是三国中最大的赢家?

6.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先称王后称帝?

三国的故事,我们应该耳熟能详,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国,后身为宗室的刘备也在蜀中称帝,建立蜀汉。不过远在江东的孙权,却没和前两位一样,而是先称吴王。这是为什么?
三国鼎立
其实王和帝是不同的概念,当时曹丕还没称帝,名义上天下还是大汉的天下,后来曹丕威逼汉帝退位,建立魏国,孙权还是王的话只能听令于曹丕,从身份上就自降一等,所以为了自己考虑为了属下考虑,称帝是必然的,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封赏部下,立国也是为了团结民心,划清界限,说到底还是个名声的问题。
而且孙权不是自己称的王,那时候因为跟刘备的荆州矛盾越闹越大,孙权占领荆州并杀害关羽,公元221年刘备大举伐吴,为了避免遭到北方曹丕跟益州刘备两面夹击,孙权屈伸忍辱先向曹丕称臣,并接受曹丕“吴王”的封号。孙权因此稳住了曹丕,公元221年到222年十几个月的夷陵之战得以全力对抗刘备,最终大败刘备。
孙权
夷陵之战期间,曹丕三番五次催孙权把儿子孙登送到洛阳,孙权知道曹丕要拿自己儿子当人质,就一次次的找借口不送,之后曹丕忍耐不住,也三路南下伐吴,此时夷陵之战已经结束3个月,孙权顽强抵抗,最终曹丕失败而归。此后曹丕仍有几次南下伐吴,但已经无力回天。后来曹丕病死了,曹睿即位,北方魏国南下的压力也减轻了,而且早在夷陵之战结束后跟蜀国的关系也逐渐融合了,所以孙权觉得时机成熟了,就称帝了。
夷陵之战
从孙权称帝的道路可以看出,他在逆境下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和外交手段,一个还未成年的年轻人在重重危机中沉着稳重,不仅保住了江东,而且还开拓了荆州和交州,将父亲和兄长奠定的基业发展成帝业,在北方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了不起了。当然,孙权称帝后,由于北方压力的减轻,他的进取心也不像当初了,可能因为年轻时一直都面对魏国南下的压力,加上年纪越来越大,猜忌和多疑的心理也逐渐加剧,内部斗争也频繁了。所以说孙权称帝既是他人生事业的高峰期,也是他走下坡路的开端。

7. 三国的君主,为何孙权迟迟不敢称皇帝,他在害怕什么?

公元220年正月,三国时期北方的一代雄主曹操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世子曹丕继承魏国的王位。初登高位手掌大权的曹丕,面对突而其来的权力交接,心理上不免有些激动和志满意得。面对从乃父手中接管下来的国家,深感完成乃父复兴国力和实现统一之遗志,将是他人生今后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于是曹丕为了权衡国家内部各家势力,向世家妥协,许以利益分配以获得世家的支持,从而获取更大的权力。在诸方面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在同年的十二月十日,汉献帝在曹丕的授意下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辞让,走走过程后,曹丕就不再掩饰自己了,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也就是三国时期第一个登上帝位的皇帝。 而在得知曹丕称帝的消息后,打着兴复汉室旗号的刘皇叔也紧随其后于公元221年称帝,定都成都,国号为「 ”汉”,定年号章武,也就是章武元年。 而三分天下的 *** ,曹丕跟刘备都已经称帝了,但是吴国的国主孙权却迟迟不肯称帝,难道他就不想当皇帝? 第一名分 并不是孙权不想,而是他没有那个名分称帝。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再怎么乱,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汉朝的臣子,打着大汉的旗号进行土地兼并。到了曹丕通过汉献帝禅让的方式篡汉称帝是顺理成章,这在大义面前是站得住脚跟的。 而刘备呢,汉室后裔,有汉献帝所封的皇叔之名,自荆州丢失以后,国力受损,刘备打出「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目的是振奋人心。刘备坚持自己是汉室宗亲,是皇叔,在汉献帝下台之后称帝名正言顺。 而孙权呢,只是一个诸侯,既没有天时又没有人和。所以达不到称帝的条件,上一个妄自菲薄想称帝的袁公路已经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了。 第二外界压力 在刘备拥有荆州大部分土地的时候,孙权一直想着如何夺取荆州,终于在公元219年,乘着关羽北伐之际,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 失了荆州,刘备就是去了一夺天下的资本,于是,在刘备称帝的同一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 孙权为了避免,曹魏给自己带来压力,早早地像曹丕称臣,接受其吴王封号。目的是借此张大自己声威,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兵力西进。 那么后来孙权为什么又称帝了? 因为刘备攻打东吴的时候,孙权虽说获得了胜利,但是两家的消耗都不算小。两家的资本都比不过北方的曹魏政权。所以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重新巩固了孙刘联盟,以共同对付曹魏为中心思想。 同时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即位。诸葛亮抓住新帝登基的契机于228年两次北伐(是为第一,第二次北伐)。而孙权则利用魏蜀交战期间筹备称帝。并于229年在武昌正式登基,国号吴,改元黄龙。 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点,因为没人可以对他造成威胁了,蜀汉是要团结的队友,自然会承认孙权的帝位,而曹魏是敌人,称不称帝都要打。而且对孙权有威胁的英雄人物都已经离世,人心也不在思汉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被世人所接受。 三国历史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微妙的平衡。孙权是在夹缝中被「 ”挤”上了帝位,无论他选择去做哪一方的臣子,似乎都不合情理。 
   

三国的君主,为何孙权迟迟不敢称皇帝,他在害怕什么?

8. 三国的君主,为何孙权迟迟不敢称皇帝,他在害怕什么?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统一了北方,刘备占领蜀中地区,吴国孙权占领着江东地区。可以说江东地区时三国时代的一块肥肉。那为什么孙权不在江东称皇而仅仅只是称了王呢?他是在害怕吗?那他害怕的又是什么呢?其实他在怕刘备和曹操会联手对付他。


  其实不仅孙权没有称皇,就连刘备和曹操也没有称皇。但是刘备和曹操没有称皇好理解:刘备自称是汉献帝的皇叔,打着兴复汉室,讨伐逆贼的口号起兵,既然他自己都是汉室的人,而汉献帝还活着自然是不能称皇;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称自己要兴复汉室,平定叛乱,他既然说自己是汉室的臣子,称皇就是反叛,所以他也不能称皇。但是孙权既不是汉室的人,也不向汉室称臣,为什么他不在江东称皇呢?他究竟在害怕什么?


  曹操和刘备都是打折兴复汉室,讨伐奸贼的口号起兵,他们都说别人是奸贼自己是忠臣,所以他们之间“讨伐”。而如果孙权称皇的话,就是在告诉天下人他孙权是汉室的奸贼,那样的话,他就会成为一个靶子,曹操和刘备的靶子。

那么刘备和曹操就可能会联合起来讨伐孙权,江东一下子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三国鼎立的时代,三国的实力是不相上下的,谁也奈何不了谁,但是如果刘备和曹操联手,吴国是一定打不赢的。所以孙权不敢称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