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林的个人简介

2024-05-14

1. 张大林的个人简介

张大林(1945-2006)字业良,又一良,笔名梦艺,号凌空,居上海,斋名“逸文斋”。 江苏淮安人。书画家。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家,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海天书画院副院长,上海东方书画院一级画师,中国历史博物馆特约画家,中际文人画家总会常务理事,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家。曾得上海著名画家乔木、黄幻吾等先生传授,后进修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画风以海派为主,博采众长,作品朴实无华,重传统,重精神、重气质,曾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上海美协及其他省市美协主办的展览,曾在海内外大展赛中多次获奖,作品发表于报刊,入选碑林等。简介同作品入编典籍260多部,并由中国书画总网等10多家网站上网。1998年在上海古籍书店博古斋举办了“张大林作品展”。1990年主编《上海港艺术画廊作品选》一书,作品流传海内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被有关艺术团体和单位收藏。

张大林的个人简介

2. 张大林的介绍

张大林(1945-2006)字业良,又一良,笔名梦艺,号凌空,居上海,斋名“逸文斋”。 江苏淮安人。书画家。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家,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会员。

3. 张大林的任职经历

1981.09— 1984.07毕业于中牟农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1984.07-1985.08任济源县王屋农技站技术员;1985.08-1988.01任济源市(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1988.01-1990.01在济源市山区办公室锻炼;1990.04-1995.09任济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1995.09-2001.04任济源市轵城镇政府副镇长(期间:1997.09-200.07于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1.04-2005.01任济源市王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1999.08-2001.12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5.01-2006.02任济源市王屋乡党委书记(2003.09-2005.06在天津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法学基础理论与实践专业学习);2006.02-2007.03任济源市王屋乡党委书记(副县级);2007.03-2009.10任中共济源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2009.10-2010.01任济源市委老干部局局长;2010.01至今任济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老干部局局长。

张大林的任职经历

4. 张大林的生平简介

[清]字黼堂,号易斋,江苏吴江人。幼即嗜画,与钱志伟交,讲论六法。后从夏苣谷(之鼎)游,得其揩授,艺遂日进。家富储藏,刻意临摹,凡工笔散笔,靡所不能。

5. 张大林的人物评价

张大林画风注重平易朴实、苍浑淳厚,融大自然与传统为造化,以笔墨底蕴丰厚、劲健、画格清奇、文质兼备为统一,其作品无不传递着他对生活的豪迈气度和他个性化的艺术思想,表达了其对花鸟画的执着和热爱,创作了一批泱泱浩翰的铭心佳作。在这物欲横流,乃至炒作的时代,他虔诚探索,默默耕耘。对一草一木一片丹心。他寄托于对自然物象的写照,牺牲于古今诸家之蕴藉抒发着他的“性灵”。 其作品涉猎之广,气息之正,真可谓“丹青有道,终极造化。”张大林的花鸟画电视讲座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也得到了书画同行的赞肯。他以“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艺术精神为指导,借笔墨抒情怀,“效法天道,无极之极”不骄不躁,功成不居,不落凡响以笔墨抒发出他的艺术人生,登上了中国花鸟画艺术之堂。 记得,笔者应山东省体委的邀请出席一次省体委举办的武术散打锦标赛开幕式,张大林等一行几人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应邀一同参加,并与笔者合作巨幅“三友图”以表祝贺,从此便与大林相识。 转眼5年过去了,在电视讲座上看到的张大林较之前变化不大,但他讲座背后的那幅巨幅墨竹图,使笔者深为震撼,再看电视上大林面对全国观众,边画边讲,大笔一挥,水墨淋漓,一股正宗传统的正气凛然纸上。他把山东人的正直豪爽、虚心向上的高尚情操,用墨竹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正是应了“画如其人,人如其画”那句至理名言,他用的毛笔之大,画的墨竹之粗,笔墨运用之特殊,称之为“当代中国画竹群体中的领军人物”也不为过。大林的画路较宽,如他的梅花、葡萄等等,在这里不一一阐述。他赋予了它们新的力量与生命,用自己的画笔对它们进行了新的诠释。 如今的大林在画坛也算小有名气了,他的为人还是那么的谦虚随和,不骄不躁,对待艺术依然一丝不苟,这也许就是笔者能和他交往至深的缘由吧!张大林先生应邀到红官窑绘制中华复兴瓶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华爱国艺术名家联谊活动”,邀请在艺术领域有成就和地位的书画家,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参与具有丰碑意义的爱国工程活动。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组织画家30名前往湖南醴陵红官窑进行创造和采风,并亲手绘制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烧制的“中华复兴”庆典瓷瓶一套。 首批到醴陵红官窑的画家有马德春、王培东、、马讯、张大林、和芝圃、陈葆棣、陈增胜、路怀忠、张广志。“中华复兴”庆典瓷瓶及书画作品,将于2008年12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展览和颁奖活动。张大林先生应邀绘制中国海瓷2010年春季海瓷艺术创作观摩交流会在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胜利举行。记者采访了北京知秋苑书画院教授,中国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张大林先生。张大林先生是首次来到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张大林先生很谦虚,他首先非常感谢无棣海瓷艺术研究院的邀请,他才有机会在宣瓷上作画,有了一次很大的自我突破和超越。张大林先生主要指出了在宣纸上作画和在宣瓷上作画的相通点。研究人员通过对宣纸“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挫折无损、润墨性强”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才创造出了宣瓷。宣瓷具有吸水性强、运笔手感好、强度高、画面滋润、艳丽的特点。宣瓷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张大林先生指出,他作起画来感觉得心应手。张大林说道,在宣瓷上作画,是一种创新,填补了以前的空白,是值得我们这代人所骄傲的。 最后,张大林先生对海瓷艺术研究院的邀请表示了谢意,他说以后有机会还会来到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继续作画,继续切磋。张大林先生国画作品欣赏

张大林的人物评价

6. 张林的人物履历

1981年6月毕业于江苏省商业学校财会专业。历任沭阳县百货公司会计;沭阳县商业局财会股总账会计、财会股股长;沭阳县商业局副局长、县商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沭阳县审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沭阳县商业局局长、县商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沭阳县审计局局长、党组书记;沭阳县财政局局长、党组书记、预算外资金管理办主任;沭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财政局局长、预算外资金管理办主任;沭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沭阳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宿迁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市政府办党组成员等职务。现任江苏省宿迁市政府副秘书长。招商引资项目:江苏  松凌木业。

7. 张大林的相关事迹

张大林谈中国花鸟画艺术张大林先生在画藤、叶时,泼墨淋漓,落笔常如奔马不羁”但张大林先生的宗旨不以奇肆怪异的造型求变,而在自己的笔墨中有意识地借物抒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中国的花鸟画在世界绘画的艺术宝库中堪称一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从五代到现代大家辈出,其艺术思想,笔墨语言各具特色。或笔墨酣畅,气势恢宏;或大刀阔斧,纵横驰骋;其都各具独到的个性风貌。故引起国内外绘画艺术界之瞩目。绘画艺术只有用笔墨语言才能表达这个情感世界。继承传统,发扬创新,超越自然才是真正对绘画艺术的升华。张大林认为花鸟画不仅仅只是继承在花鸟画领域,张大林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他创作的《三友图》、《墨梅图》都为花鸟画的典范作品。2007年中央教育电视台几乎用了整年的时间播出了他的花鸟画教学讲座,使其作品风靡于大江南北,如今还在不断升温。《墨梅图》在2007年瀚海艺术品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以10.45万元被拍出。张大林这样解释自己的艺术:“我仅仅是要求自己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一些既有想法又有艺术性的作品。”张大林,祖籍山东青州,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现任北京知秋苑书画院教授,中国花鸟画研究会理事。作品多次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曾参加多项展览并荣获大奖,1997年被授予“当代书画艺术名人”称号。其作品除为多家企业、政府机构收藏外,并曾作为国礼对外赠送,先后有80多家媒体对其艺术成就作专题报道,出版个人画集多部。问:前些时间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看见您被许多绘画爱好者围在中间,是在为他们解释花鸟画问题?张大林:中央教育电视台一直在播我的花鸟画创作教学课程,又加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把我的讲座内容作为教材制作了光盘发行,许多初中、高中以及一些地区的学校把我的教学内容作为国画教材,导致很多人偏爱我的绘画风格。问:在当今媒体发达的社会,许多画家在全国受众面也是很广的,您和他们有什么区别?张大林:我想我的作品能做到雅俗共赏,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问:您从事绘画多少年了?张大林:到如今应该有30年了。问:您的出生地山东青州,历史上也是广出文人墨客的地方?张大林:我其实是在农村出生,父亲是生产队会计,读过私塾,算是个文化人。大哥在学校教书,兼着音乐和绘画老师,我受他影响,上小学的时候,对山东快书、朗诵、京剧都很感兴趣,还在公社演出过,甚至有机会到过县城演出。问:那么多兴趣,后来怎么没有再继续下去呢?张大林:那时家境贫困,折腾不起就改学画画了,可画画也要有钱买纸、笔、颜料,父亲凑钱给我买了电筒,我就白天上学,晚上打电筒去捡粪挣工分,年底就可以买纸笔了。问:您什么时间开始花鸟画创作?张大林:最初我画人物肖像,那时有13岁了,画完后自己装裱好,就拿到集市上去卖,还真有买的,有时候还能卖个四五块钱,在那时价钱算是很高了。接着开始画工笔花鸟,但觉得总是很难表达自己的心境,也许是因为性格的原因,我感到自己可以画得很豪放、很泼辣,就转画了写意花鸟。 问:在花鸟画创作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很难的。张大林:我一直对画中国画很有信心,相信不断的实践和研究终会有结果。我选择花鸟画是认为花鸟作品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另一原因我绘画花鸟时,很有激情,更能表现中国写意画的精神,更利于把真正的心性表达出来。问:您的花鸟画作品如今广为人知,尤以松竹梅为主题的《三友图》等,显示出您花鸟画创作的形象和风格。张大林:擅长画“三友”,是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指导下,从体验现实景物入手,通过丰富想象进行创造。我经常运用活泼、真实的笔法,表现花鸟具体神态,很多作品虽表现手法不同,但师法自然的创作精神却始终是我的追求。我对于花鸟画的取材很宽广,也去描写鱼、虾、蜂、蝶、菜蔬等大自然中许多事物。张大林:在苏轼、陆游等人的诗文中,都出现了大量咏梅的篇章,以“凌寒斗雪”、“铁骨冰心”来形容梅的傲骨,大多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梅花作为清雅高洁品格的象征。我所画梅花,枝干劲挺,花朵繁复,表现出梅花的生机,更通过画梅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我所作的大幅梅花,古干横空,苍老浑朴,墨气淋漓,风格古朴。我爱画梅花。梅的种类很多,江南多红梅,梅干有粗有细,我画梅多中锋韧笔,渴焦兼施,运笔多用腕力和臂力,使画面表现梅花傲霜凌雪之神。《墨梅图》就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只用勾勒、不加晕染的手法。我还有很多绘画表现手法。问:您是出于一种什么心境要求自己技法转变的呢?张大林:我均是在小写意基础上向大写意和泼墨进一步发展。最值得注意的是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的大量创作,显示了“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的书画创作技巧。其实花鸟画最高的境界是以简劲洗炼的笔墨,达到形神兼备。问:您许多作品是以智慧的心灵,提炼了被画事物的形象动态。张大林:我是在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变革创新,努力使花鸟画创作呈现新面貌。问:您在绘画思想理论方面,重视表现现实,那么怎样以概括、夸张的艺术手法,通过笔墨性达到不失真的境地呢?张大林:我其实在画面上所追求的不仅是物体的形似,而且力求表达客观形象的精神本质,即所谓“似与不似之间”的神似。使笔墨意境符合造意,进而达到气韵生动。我在画藤、叶时,泼墨淋漓,落笔常如奔马不羁,但我的宗旨不以奇肆怪异的造型求变,而在自己的笔墨中有意识地借物抒情,表达了我对生活的热爱。问:看您画画有时笔情纵恣,墨华飞舞,不只是在“善师其意,不在迹象”上用心,同时又极力突出着自己的性灵。张大林:我以书法入画,更注重笔墨的苍劲浑穆,纵横奇肆,笔锋老到,更多地在形神上下工夫。要求自己能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的花鸟画,使花鸟画这一艺术形式真正成为有思想、有内容、有技法的绘画。问:花鸟画如何体现时代精神?张大林:要想充分表现时代气息,我想就必须认真研究继承和革新的关系。推陈是为了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就是要掌握前人在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方面的成熟经验,全面研究历史发展中的继承关系和风格演变,还要研究他们在用笔、用墨、用色、构图、取材上的不同特征和创作技巧,通过分析、比较、观察、临摹的方法,去认识和体会他们的创作规律,进而找出他们的优缺点,吸取他们的长处。还要系统地阅读画史、画论、画跋、画录一类的理论和著录书,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同时,注重革新,今天的花鸟画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但内容要新,而且在表现形式和一切技法中也要掺入新的血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问:都说花鸟画进门容易,但要想有所发展,那就很难。张大林:花鸟画只能通过一定的造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不能像人物画那样正面表达现实生活主题,因此它的出新比人物画更难。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仍然可以借助于不同的题材,通过寓意来间接地表达主题思想。问:花鸟画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许多聪明智慧的画家,创造性地显示了个人作品独特的面貌,您是怎么做的呢?张大林:不同的画家,所处环境不同,思想感受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徐青藤的豪放,陈白阳的淡郁;八大山人的简练朴厚,黄瘿瓢的遒健劲挺,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花鸟画传统,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大胆创新,并深入现实生活,开掘个人新风格,就一定能够创作出不同于古人的、具有活力而富于时代气息的好作品。问:艺术家体验生活时,对待生活的认识,往往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吧?张大林:没有深刻的认识,就不可能表达生活的内在精神。花鸟画的表现范围很广,对表现对象的观察和体验不可能完全到位,这就要有意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进而表现其特性。一个花鸟画家,要使自己的作品做到思想新、意境新、技法新,除了深入自然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到社会实践中去,所谓艺术修养、思想方法、审美观点,根本问题其实都应是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正是因为画家有了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才能使笔下非人性的花鸟树石焕发出新的意蕴。问:郑板桥在《题画竹》中说过,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您是在一种什么状态下进行创作的呢?张大林: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这有力地说明了艺术创作和被画物体的关系,没有对生活的认识、艺术的理解就不会胸有成竹,一挥而就。之所以能在绘画上不为先匠所拘,不入时趋,独辟奇境,下笔灵变,完全得益于造化之深。问:中国古代画论中经常提到由“形似”到“神似”,是否能将其看做是艺术反映现实的高度体现?张大林:写意花鸟画更要求形神兼备,所说的“不似之似”的神似,就是企图更深入地对客观现实物象作本质的表现。必须掌握造型的“似”与“变”,有目的地夸大形象,概括提炼形象,典型地突出对象,从而表达事物的内在精神。问:请结合您个人绘画的创作实际,总结一下您的创作经验。张大林:要使画面生动,就必须笔墨运用得灵活、纯熟、浓淡焦渴恰到好处,一幅艺术性强的作品,要求笔墨高、构图新、色彩好,而这都须从笔墨技法中寻求。

张大林的相关事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