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揭示了什么?

2024-05-20

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揭示了什么?

作者揭露了俄国社会的不公和小市民的不幸遭遇,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痛苦,但无法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揭示了什么?

2.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罪与罚》的内容详细简介

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贫富不均、社会贫困且动荡不安的俄国城市中。 
   
  杀人犯罪事件 
   
   拉斯柯尼科夫,一个怀抱着理想的法律系大学生,被贫困的生活逼的喘不过气来,不得不停止在校的课业。为了维生,他典当了身边所有的物品,而掌管当铺的老太婆,却又百般刁难、苛刻的对待这位穷学生,每次只愿意付极少的代价来收购,如此残酷的行为,造成了拉斯柯尼科夫心中的恨意。 
   
   在不见天日的日子中,走投无路的拉斯柯尼科夫忽然接到母亲寄来的家书,信上写到为了维持拉斯柯尼科夫的生活,疼爱他的母亲将仅有的养老金做抵押,希望能帮助她唯一的儿子渡过难关。信中并提及他妹妹杜妮雅的近况,之前为了帮助拉斯柯尼科夫而向史比杜里凯洛夫预支了六十卢布,在担任家庭教师的这段日子里,杜妮雅受尽凌辱,而自私、卑鄙的史比杜里凯洛夫甚至向她求婚,此事造成了严重的纠纷和羞辱。 
   
   史比杜里凯洛夫的太太遣送杜妮雅回家,并四处毁谤她,致使有一个多月母女俩都不敢上教堂。直到史比杜里凯洛夫良心发现,为杜妮雅提出证据,证明她是无辜的,而其他佣人们也替她辩白,这位气急败坏的夫人才转而请求杜妮雅的饶恕,并向众人宣布了杜妮雅的清白,一切的过错都是在史比杜里凯洛夫身上。 
   
   经过这一事件后, 一位七等文官 - 鲁金,因欣赏杜妮雅的品德而向她求婚,从信上得知这位富裕、体面的男士,一心想讨一个出身贫寒、老实的女孩为妻,而杜妮雅正符合这些条件,由于他的态度还算诚恳,杜妮雅便答应了鲁金的求婚。 
   
   当拉斯柯尼科夫看完了这封家书之后,内心激动难平,因为他深知天使般的杜妮雅,是为了提供自己所爱的哥哥有较佳的经济条件,才愿意嫁给鲁金,想到此他实在痛苦至极!忽然间他闪过了一个念头,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让心爱的家人有安稳的生活,拉斯柯尼科夫决定谋杀对他而言有如虱子般无用的当铺老太婆。 
   
   出乎意料的是,当拉斯柯尼科夫按计画行凶之后,正巧被害人的表妹闯了进来,手足无措的拉斯柯尼科夫为了保护自己,本能的将这位不速之客也杀害了。 
   
  理论与良知的挣扎 
   
   原本即患有忧郁症的拉斯柯尼科夫,一连杀死了两个人之后,精神便进入了极度混乱、焦虑的状态,尤其是在警局中无意听见有关这案件的讨论时,竟昏厥过去,一病不起。此时,他旧有的同窗拉兹米亨细心、热情的照顾他,而他的妹妹和母亲也和他相聚了。情绪激动的拉斯柯尼科夫把鲁金给撵走了,因为他着实不愿意所疼爱的杜妮雅为他牺牲。 
   
   在这段情绪极端不安的日子里,拉斯柯尼科夫不断为自己的行为找出合理的解释,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为了大众的利益去铲除一只吸人血的虱子,而他所持的理论是: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有必要踏过尸体和血泊的。可是每当寂静来临时,他又不断地受到良心的煎熬与控告,令他痛苦万分。就这样,在他自定的理论和内在的良知相互挣扎之下,拉斯柯尼科夫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的困境之中。 
   
  舍己的典范 
   
   在一个偶然的际遇中,拉斯柯尼科夫认识了苏妮雅,这位善良的女孩,为了家中的生计,牺牲自己,甘愿沦为妓女。在第一次两人的长谈中,苏妮雅对上帝的信心和敬畏,令拉斯柯尼科夫大惑不解,而在他的要求之下,苏妮雅为他念了段圣经,记载拉撒路复活的事件。从苏妮雅的身上,拉斯柯尼科夫强烈的感受到一位拥有盼望的弱女子,在苦难中所散发出的光芒。 
   
   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促使拉斯柯尼科夫在苏妮雅面前,完全的开放自我,坦承行凶,并抒发出积压已久的内心情绪。 
   
   和苏妮雅完全舍己、牺牲的精神相较之下,拉斯柯尼科夫顿时感到自己的自私,在一层层的自我剖析后,他深知犯罪的真正动机是为了个人利益,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而非为了他人的幸福。当拉斯柯尼科夫了解这些之后,他整个人几乎完全崩溃,因为良心的谴责不断的逼近他。 
   
  最后审判 
   
   拉斯柯尼科夫向苏妮雅坦承行凶之后,起初仍不愿到警局自首,因为他仍想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早已怀疑他的法官斗争一番。然而他在受良心折磨的压力之下,令他决定选择受苦来为自己所犯的过错赎罪,因为唯有受苦,才能减少他内心的煎熬和痛苦。在自首前最后一次与苏妮雅的会晤中,苏妮雅送给了他一个柏木制成的十架项炼,并期盼他能真心的做一次祷告,真心认罪。就这样,拉斯柯尼科夫一步步的走向警局,接受法律的审判。 
   
  流放与重生 
   
   经过审判之后,拉斯柯尼科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八年,苏妮雅亦跟着他到西伯利亚,藉裁缝维生,可是起初拉斯柯尼科夫对苏妮雅的态度却是粗暴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重创,虽他选择了受苦来换取良心的平静,可是却又因无法打从心里认罪而痛苦不堪,因此每次见到善良的苏妮雅时,他便觉得羞愧、难过。 
   
   而在狱中的同伴们对他是极不友善,但却对苏妮雅十分尊敬与喜爱。拉斯柯尼科夫不愿正视自己对苏妮雅的感情,直到苏妮雅大病一场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是何等的爱她!不愿与她分离!于是拉斯柯尼科夫终于决定用无限深挚的爱情,来补偿她所承受的一切痛苦。 
   
   经过了这番风雨,当拉斯柯尼科夫再次将苏妮雅曾送他的‘新约全书’ 拿出来,他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念头:“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见到了苏妮雅的生命呈现,拉斯柯尼科夫决定踏上信仰的路程,即使将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

3.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书名的含义

《罪与罚 》中的一个晦涩主题是基督精神;只有皈依上帝,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恩典,人类才能获得新生。
      《罪与罚》完成于1864年。当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刚刚失去了妻子、兄弟和一位好朋友,这使他有一种远离尘世、被上帝抛弃的感觉,罪与罚所表现的正是作者这段时期的生活和情感。透过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其名字的含义是:分裂者、背叛者),我们可以深入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深处,来探索他的内心世界。
       众所周知,西方的哲学精神进入基督教以后, 发展成赎罪意识。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作品中给尘世中的人们指出了一条“新生”之路:牺牲自己、皈依天主、背负十字架、跟随基督、经历苦难、忏悔以净化自身、最终走向天国之路、获得幸福。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忍受苦难之“基督精神”的体现。《罪与罚》 的主题是:第一,人生来不是为了享福,人只有通过受苦,才能获得幸福(做牺牲者、宁愿被压迫、被践踏);第二,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思想是不择手段地攫取统治这个社会的权力,
拉斯柯尼科夫从没悔悟,他罪恶的本性从没改变。
       乱七八糟的,希望对你有用。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书名的含义

4.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细节的有关问题。

看来你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了解还不够深。对拉斯科尼科夫和马美拉多夫而言,也就是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眼里,活着并不只是有口饭吃而已。正如你所说的,拉斯科尼科夫完全可以去做做家教,写写文章,完成自己的学业,混口饭吃。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更关心社会公平。所以拉斯科尼科夫的犯罪是“以理杀人”的悲剧。他对“理”的追求不仅超越了阿廖娜(放高利贷的老太太)和丽莎维塔(老太太无辜的妹妹)的生命,也超过了他自己。所以他所理解的生活,不是你我穿衣吃饭的生活,而是精神的理想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拉斯科尼科夫就是尼采所谓的超人。当然,最后他认识到了这一点,跪在大地上向人们道歉。
    至于马美拉多夫,他所体现则是人的复杂性。他身上有无比软弱甚至丑陋的一面,也有温柔和美好的一面。他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人身上往往有远比他更多的恶习。让他走投无路的不是他个人的恶习,而是人类欲望和心灵的涌动。这种无以自拔的无助,可能只有身陷绝境的人们才会理解,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

5. 大家谈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的看法。

我觉得罪与罚 实质是从宗教角度出发的,似乎又超越了宗教的罪恶与惩罚,
人是不完善的,人性拥有欲望,毕竟欲望是人性的原动力,但是与西欧小说不动点就在于,西欧承认人性本恶,强调节制。而罪与罚则是从其他的方面看待人性这个问题的。姑且抛弃什么是罪恶,谁又来惩罚这个话题。作者他的思路是回归到人性本质,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对与错,欲望是人性的本能,落弱强食,是自然的规律,什么是罪恶,什么又是善良?这是由人类社会决定的。如果,现在要求我们给这本书加一个概括,
我的结论是在书名后面加一个 ‘问号’。罪与罚?

大家谈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的看法。

6.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声誉作品《罪与罚》讲述了什么内容?

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巨大声誉的是《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一件触目惊心的凶杀案为背景,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
50多岁的小官吏马美拉多夫因政府裁员而失业,从此一家六口生活失去了经济来源。妻子每天卧病在床,早已病入膏肓,一直无钱医治,亲生女儿索菲娅刚满18岁,其他三个寄养的儿女尚且年幼。全家人拥挤在狭窄的过道中,别人家的垃圾污秽都堆积在他们门前。然而,这样恶劣的居所也住不下去了,女房东声称如再不交房租,就把他们赶出去。他们全家人衣衫褴褛,女人们外出只有一条公用披巾,他们没有一种可供换洗的衣服,只好在脱衣入睡之后,病弱中的妻子把脱下的衣服洗干净,夜里晾干,以备明天穿用,食物更是可怜,常常一连几天都在挨饿。马美拉多夫每天更是借酒消愁,使得本来就已疲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无奈之际,索菲娅只好出去卖淫以挣些钱敷衍家用,但终究不能挽救这个败落的家庭。马美拉多夫醉酒被马车撞死,埋葬他之后,一家人流浪街头,妻子又心力交瘁,吐血而亡。一个善良的家庭就这样毁灭了。而这一切都被另一个穷困的年轻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又加上自身对贫困的真切体验,联系到社会上的富人们的丑恶行径,于是在义愤之下,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他要用这个蛀虫的钱为穷苦人办上几千件好事。但是,他终究是一个杀人犯。从此,他心里忍受着良心的煎熬经常做恶梦。这件事压在他心里,几乎把他弄疯了。最后,在索菲娅圣洁的灵魂的关爱下,他去警察局自首,并且被判为苦役犯。索菲娅陪伴着他,踏上了苦役之路,两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7. 24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节选)导读

一、内容概括 
  
 《罪与罚》的故事说的是俄国彼得堡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辍学了,他心中形成了人可以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的理论。他得知,妹妹为支持他的学业打算嫁给她不喜欢的律师卢仁。为了成为“不平凡的人”,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定实践自己的理论,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杀人后,拉斯柯尔尼科夫病倒了。为逃避惩罚,他与警察周旋。其间结识了马尔美拉陀夫的大女儿索尼雅,并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贫苦的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索尼雅是妓女,受尽屈辱,但心灵纯洁。在索尼雅的感召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皈依上帝,向警察自首。他被判苦役,索尼雅随同他一起前往西伯利亚。本段选文选自《罪与罚》第五卷中索尼雅劝说拉斯柯尔尼科夫去自首的情节。
  
 二、 作者简介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俄国作家。出生在莫斯科,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踏上文坛,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而后完成中篇小说《双重人格》、《女房东》和《白夜》等显示出心理分析的才能。1849年,受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影响,参与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被判苦役和流放西伯利亚10年,受尽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世界观发生变化。获释后的过渡性作品有:《舅舅的梦》、《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和《死屋手记》。1860-1870年代,办过刊物《时报》和《时代》,出国旅行后写过《冬天记的夏日印象》等作品。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是其创作社会哲理小说的初步尝试。而后创作的《罪与罚》等5部长篇小说给作家带来了世界声誉。《白痴》通过娜斯塔西娅和梅什金等形象,揭示了金钱势力的渗透导致道德感情沦丧、家庭纽带断裂、美被亵渎和毁灭。《群魔》表现出作家对人类精神悲剧的深沉忧思。《少年》触及了“偶和家庭”的主题。《卡拉马佐夫兄弟》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的和哲学的问题。深刻反映了导致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的时代悲剧。其间,还陆续发表了一组体裁新颖的《作家日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人性内涵的发掘相当深刻,对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社会中人们的疯狂和绝望的变态心理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小说情节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性。
  
 三、 《罪与罚》的主题 
  
 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国城市贫民的悲惨境遇,并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主题。这是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既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的、有正义感的青年;同时又病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主人公根据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创造了一种“理论”:人可以分为“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两类。前者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为所欲为;后者是平庸的芸芸众生,是前者的工具。小说真实地揭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的内核,这种理论尽管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抗议,但却是无政府主义的抗议。它不仅不能使主人公获得梦寐以求的穷人的生存权,反而肯定了少数人奴役和掠夺他人的权利。小说写出了这种“理论”破产的必然性,指出了它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实质。作品选段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通过犯罪来测试理论后悲剧,并显示:一个人如果无视传统和社会准则,就会导致道德的堕落和精神的奔溃。最高的审判不是法庭的审判,而是道德的审判;最严厉的惩罚不是苦役的惩罚,而是良心的惩罚。不过,作者对这一“理论”的批判始终停留在伦理道德和宗教思想的基点上,把主人公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是他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并为他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与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索尼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通过苦难净化灵魂的思想。
  
  四、《罪与罚》选段显示了作家“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巨大才华 
  
 小说中由主人公双重人格构成的结构中心对总体布局起了重要的制约作用。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的肯定与否定之间。犯罪前,前者渐占上风;犯罪后,两者呈紧张的相持状态;在残酷的现实和道德惩罚面前,主人公终于否定了自己的“理论”。主人公的心理冲突与小说中的哲学和伦理道德问题的探索,与“无路可走”的苦难基调的形成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小说跌宕起伏,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的情节进程只用了十二天时间。此外,作品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这就使在一般小说中由作者叙述的客观现象更多地转入了主人公的视野,使通常的作者叙述成为了主人公的叙述和对话的内容,由此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意识相对地变成了客体,而以往的客体则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有独立意识的主体。这种艺术上的创新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五、《罪与罚》节选的内容 
  
 这段选文集中地展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索尼雅的追问下,逐渐认识和剖析自己犯罪原因的过程,最终揭示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所信奉的“超人哲学”是他杀人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揭示出了他内心痛苦的原因所在。索尼雅则代表着一种基督救赎精神,而救赎的方式则是放弃犯罪理论,犯罪的人自己承担罪责,在像基督那样在苦难中获得精神的“升华”。
  
  六、艺术特色 
  
 在艺术上,选文也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点:人物性格的双重性表现、对话的激烈性展示和作者主观情感的强烈表达等。

24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节选)导读

8. 试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查了作者的经历,其中有在刑场就要被枪决的时候,被特赦,然后被流放西伯利亚的经历。在《罪与罚》中,主人公最终是因杀人被流放西伯利亚。这个涉及到文学作品里面,或多或少会有作者的影子。因为有时候要写出真实感,必须是作者有过体验的。很多作者为了写小说,可能还要去体验生活,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了。不然写出来的作品就没有什么细节,也就缺乏真实性感。
  
 最近看的《缅甸岁月》,无独有偶也是和作者的经历有关系。 试评乔治奥威尔小说《缅甸岁月》 。
  
 人有过起死回生的经历,大概在心理留下的感觉应该是非常深刻的,是不是?就算不是生死,哪怕是一件事情、一段感情的成败,也足够喝一壶了。
  
 所以主人公在被一种观念引导——这种观念在小说的第二幕以其曾发表的试图效仿上流社会的人杀人的某种正义性(此处可以理解为“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文章来引出——下杀了人之后,就面临隐瞒事实、畏罪自杀和自首的选择,小说就在主人公遇到的各种情况,激发主人公来回在这几个可能性之间艰难地作选择。
  
 杀人初犯脆弱的心理素质,在杀人之后自我承压。
  
 不自觉露出的马脚,让警察怀疑上了他,又对他造成巨大压力。
  
 在杀人之后的内心愧疚,促使他在碰到马美拉多夫一家的不幸时候,慷慨解囊相助,这当然另一方面也有主人公内心善良的因素,在小说的结尾处也是做了补充交代。
  
 因为襄助马美拉多夫的遗孀之后,又认识了他们的养女索尼亚。索尼亚以出卖肉体来养活马美拉多夫一家,这一点颇有点意思。索尼亚是被迫出卖自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己的养父母和弟妹们,拉斯柯尼科夫为什么杀人?因为家境的贫穷,因为失业,因为他的妹妹在他眼里看来,是因为他的原因才会被迫去嫁给一个有钱的混蛋卢仁。他和索尼亚一样,都是为了家人,才去做了犯罪的事情。所以他和索尼亚之间才有某种共鸣。以至于说根本没有追求索尼亚的情节,而最后索尼亚就追随拉斯柯尼科夫去西伯利亚服役,成为了伴侣。是不是人的某种苦难,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更为接近?
  
 另一个有意思的人是斯维里加洛夫,害死了他的富翁老婆之后,据说经常晚上梦到鬼魂来找他,以至于到了最后,噩梦已经让他难以承受,在散尽本不属于他的钱财之后,宣称“去了美国”,选择开枪自杀,也可以理解为自我流放去了另一个世界。按照小说的基调,这里暗示着,如果拉斯柯尼科夫不选择自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也会饮弹、或者跳河自杀。
  
 
  
                                          
 
  
  
 所以合上小说,看到封面的设计,以及小说里面在索尼亚劝说拉斯柯尼科夫自首的情节中反复提及的十字架,那么小说的宗教味道也是浓浓的了。宗教教人向善嘛。
  
 这部小说还是宣扬了一种正面的价值观,采取了高超的写作技巧,情节生动、紧凑又真实。
  
 当然对中国读者,尤其2022年,去读一部19世纪的俄国小说,还是需要费力一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