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如何论证剩余价值理论?

2024-05-11

1. 马克思如何论证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还阐述了增加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延长工作日。在一个工作日中,有一部分时间是工人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这部分劳动时间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耗费的劳动是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时间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这部分时间是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耗费的劳动是剩余劳动。
资本家总是力图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写道:“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靠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种靠延长工作日而增加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另一种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创造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要缩短这部分时间,就得降低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就是要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用这种办法增加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如何论证剩余价值理论?

2. 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揭示正确吗

A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的创立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对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榨取。这说明,资产阶级也像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一样,是靠他人的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区别只在于剥削形式不同。这样,资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的虚伪说教,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也是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制度。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主要方面,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起就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要不断地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要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整个资产阶级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资本的垄断,促进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资本的垄断造成了生产发展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雇佣工人不仅受自己的雇主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随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加强,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并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制度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并为社会主义社会造就了建设者。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由于没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因而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彻底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

3. 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学说有什么意义

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4. 简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K.马克思1861~1863年所写经济学手稿的一部分,《资本论》第4卷。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学说史的经典著作。 
  写作与出版经过: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计划把他的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分作六个分册。第一分册资本包括四篇,第一篇研究资本一般。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只包括这一篇的前两章。从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马克思写了这一篇第三章草稿,现称为《经济学手稿(1861~1863)》。这部草稿的第一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共分五节,前四节阐述了马克思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五节即《剩余价值理论》,批判地分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 
  在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过程中,马克思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理论结构,决定以《资本论》为总标题,把全书分为四册:①资本的生产过程,②资本的流通过程,③总过程的各种形式,④理论史。按这个计划,1862~1863年上半年间写的《剩余价值理论》就成为《资本论》第四册(卷)的草稿。 
  马克思生前没有来得及修订和出版《剩余价值理论》,所以,这部草稿就成了《资本论》第四卷的唯一草稿。马克思逝世后,F.恩格斯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但恩格斯没有实现出版《剩余价值理论》的宿愿就与世长辞了。 
  恩格斯临终前将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手稿都交给了马克思的幼女爱琳娜。后来,《剩余价值理论》草稿转交给K.考茨基。经考茨基编辑整理,于1905~1910年间分三卷出版。考茨基在出版此书时,没有按照马克思的计划,把它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而是把它作为与《资本论》并立的独立著作。 
  这部著作的第二个版本是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辑的《剩余价值理论》。这个版本以马克思的原稿为依据译成俄文,基本上按原稿的顺序把全书编为三册,先后于1954、1957、1961年出版。此后,又于1962~1964年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6卷Ⅰ、Ⅱ、Ⅲ出版。 
  苏联和民主德国合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国际版第二部分第三卷,分6册全文发表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其中,第2~4册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是完全按照马克思的原稿发表的。 
  这部著作的第一个中译本是郭大力依据考茨基整理的版本翻译的,于1949年分三卷由实践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 2版第26卷翻译了《剩余价值理论》,于1972~1974年出版。 
   基本内容:这部著作系统地分析批判了17世纪中叶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马克思的分析是从评论18世纪中叶英国的J.斯图亚特的观点开始的。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在利润形式上考察了剩余价值,而“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的表达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13页)。马克思在后来又补充研究了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W.配第、J.洛克(1632~1704)、D.诺思(1641~1691)、J.马西(?~1784)和D.休谟(1711~1776)的观点。 
  马克思考察了18世纪中期以F.魁奈为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对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的论述。重农学派认为社会财富不是在流通领域,而是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创造的。这样,他们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就第一次把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直接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础。重农学派还研究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存在的物质要素及其构成,研究了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形式以及资本流通过程同社会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马克思高度评价重农学派的这些重大贡献,称他们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把魁奈在《经济表》中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分析,誉为当时政治经济学“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同前,第26卷Ⅰ,第15、366页)。但是,重农学派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并在使用价值形态上研究“纯产品”来源及生产,因此认为只有农业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而地租则是剩余价值的真正形式。法国重农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代表A.-R.-J.杜尔哥一方面把地租(剩余价值)解释为对别人劳动的占有,另一方面又把它说成是“自然的赐予”。 
  

5.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重大.

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 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
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
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模型是:一个工人每天在工厂劳动12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12个物化劳动小时(马克思用来衡量价值量的单位,以下简称为“价值单位”。工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一个“物化劳动小时”,即一个价值单位)。然而他一天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只有6个价值单位。资本家把新创价值的一半(6个价值单位)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另外6个单位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他的利润。在这个模型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均为6小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意义?

6. 《资本论》中增加剩余价值有什么办法?

马克思还阐述了增加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延长工作日。在一个工作日中,有一部分时间是工人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这部分劳动时间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耗费的劳动是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时间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这部分时间是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耗费的劳动是剩余劳动。
资本家总是力图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写道:“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靠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种靠延长工作日而增加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另一种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创造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要缩短这部分时间,就得降低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就是要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用这种办法增加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7.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适用于当今社会吗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前仍具有适用性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所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就是允许私有制发展,
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这
是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还不发达,
需要大力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所决定的。
目前一个地方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大小,
发展快慢
已经成为一个地方改革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们允许甚至提倡大力发展私有经济,与马克思所讲的
“
传统所有制关系
”
不
完全相同。
首先,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
私有经济形式处于从属地
位,
在多数情况下,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私
营企业主与工人都是
“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两者有共同的利益,
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其次,
现代私营企业主赚钱的手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
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恩格斯晚年时已意识到这一点。
1892
年他指出:政治经济
学的规律之一就是
“
资本主义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
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
”
(《马恩选集》第四卷第
419
页)。相当一部分私有企业
主越来越懂得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讲究商业信用,
加强经济管理,
重视技术进步,
以此来节约生产费用。
在大中型外资企业中这一新的特征非常突出。
这表明两个
文明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讲是相适应的。
其三,
有一部分私营企业主本身综合素质
较高,
又得改革开放之先机,
经过艰苦创业,
凭借诚实劳动和聪明能干成就了一
番事业。
这一部分私营企业主遵纪守法,
既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
又能理解和顾
及雇佣工人的利益,
他们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
又是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坚定
的拥护者。
他们是私营企业主群体中的优秀分子。
将这一部分人中自愿入党而又
符合党员条件的吸收入党,能为我党增添新的活力。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
用。
在一部分私营企业主中仍然存在为富不仁,
为资本的本性所驱使而不能善待
工友,甚至违法经营。在这些企业中,工人与企业主的纠纷多,恶性事故多,但
是如果剥削程度加深,
过多地损害了雇佣工人的利益,
则政府应出面干预,
按照
有关法律,
既要维护私营企业主的利益,
更要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这两者的矛
盾将会长期存在。
同时私有制及其思想观念,
等价交换原则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
活中必然要表现出来。
因此,
每个共产党员,
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
清醒的头脑,认真解决好提高执政水平和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这两大课题。
 
共产党人是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必须坚持理论的一致性。
基于
这种认识,
我们认为,
剩余价值理论对当前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然应当淡
化它作为阶级斗争理论基础的作用,
这样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
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适用于当今社会吗

8. 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

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
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我们都知道,每个雇佣劳动者的工作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假定劳动者每天只需劳动4小时,即可生产出与自己的工资等价的产品,那么这4小时就是必要劳动时间。但资本家不满足于这种“等价交换”,他一定会要求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大于4小时,以便为他生产剩余价值。假如规定下班打卡时间为8小时,那么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4小时就是剩余劳动时间,也代表剩余价值。

我们只要把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进行对比,就可以知道劳动力相对受到剥削的程度,采用的数学方法就是用剩余劳动比上必要劳动,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剩余价值率。

《资本论》:剩余价值的三个规律
剩余价值率公式

因为必要劳动与工资等价,而工资属于可变资本,所以必要劳动=可变资本。因此剩余价值率的公式还可以写作:m'=m/v,此时的v为可变资本。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假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法定工作日是8小时,剩余劳动时间是4小时,那么剩余价值率就是100%。而在996工作制度下,剩余价值率会超过100%,甚至高达120%以上。

工作日的界限在哪里?
毫无疑问,对于我们的例子来说,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就是4小时,低于这个时长,资本家就不会雇佣劳动者,不然他会亏本。但工作日的最高上限却也不一定是8小时,工作日的上限取决于两点:第一是劳动力的身体界限;第二是社会界限。

在资本家的眼中,他自己只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只有一种本能,就是增值自身。而要实现自身的增值,它就得像吸血鬼一样不断地吮吸劳动。对于资本来说,夜间停产、放假停产、甚至每一秒停产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所以约翰·肯宁安在《论手工业和商业》中说:“每天损失一个劳动小时,会给一个商业国家造成莫大的损害。”——仿佛资本家的利益与国家利益高度吻合。

对于不断延长的工作日,劳动者不得不提出抗议:

“你无限延长工作日,就能在一天内使用掉我三天还恢复不过来的劳动力的量。你在劳动上这样赚得的,正是我在劳动实体上损失的。使用我的劳动和劫掠我的劳动力完全是两回事。”

“你使用三天的劳动力,只付给我一天劳动力的代价。这是违反我们的契约和商品交换规律的。因此,我要求正常长度的工作日,我这样要求,并不是向你求情,因为在金钱问题上没有温情可言。”

——《资本论·第八章·工作日》

资本家要坚持他作为买者的权利,他尽量延长工作日;劳动者也坚持他作为卖者的权利,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内。“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就出现了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漫长斗争,最后才得出8小时工作制的成果。

《资本论》:剩余价值的三个规律
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

剩余价值的第一个规律:加班与裁员的关系
根据公式m'=m/v,剩余价值率m'=一个劳动者每天平均提供的剩余价值m/用来购买一个劳动者每天所预付的可变资本v。

这个公式意味着,加班越多,工资越少,剥削程度就越大。如果延长加班时间m,实行996而不同时提升工资v的话,那对于老板来说确实是“修来的福报”,但对于劳动者来说却是噩梦。

如果我们用M来表示一个公司每天生产的总剩余价值量,k表示平均一个劳动力的价值,m'表示一个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n表示所雇佣的劳动者数量,那么M=k×m'×n。

这个公式表明,在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公司要想要减少雇佣人员,以便降低可变资本,节省开支,那么它只要加大对员工的剥削力度,即可保持总剩余价值量不至于因人员减少而降低。裁员必然会导致加班的增多。反过来,如果资本家要放弃996工作制,降低剥削力度,那么他必须扩招工作人员,或者降低总剩余价值量、降低利润目标。

这是第一个规律,它表明在劳动力价值和总剩余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加班与裁员之间的关系。裁员会导致加班,加班为裁员做准备——不肯加班,你就是被裁员的候选对象,而裁员之后,又是无休止的加班。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