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里根经济政策是

2024-05-14

1. 美国的里根经济政策是

里根经济学的财政政策观点主要是:主张平衡预算,反对赤字财政政策。
里根认为减税不会增加财政赤字。他在执政后立即向国会提出减税计划,且被通过。
其要点是将个人所得税率不分收入等级,一律在三年内减少30%,三年后个人所得税的税级还要随物价指数的变化加以调整。但做起来却很困难。
因为减税实际上就是把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企业和个人,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因为巨额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而大打了折扣。
把最高累进税率虽然从70%降到28%,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但减税的幅度却小于原计划三年内减税30%的幅度。
在后来的税制改革方案和实践中,把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过去的50%降低到28%,公司所得税从过去的最高税率46%降低到34%。
尽管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事与愿违,美国依然成为西方工业国家中税率最低的国家。
里根的经济政策归纳一下,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减税,刺激经济;二是增加军费支出;三是借款或吸引国外资本。
(1)为刺激经济增长,里根政府采取的首要对策就是通过减税,以刺激消费和投资。
该政策实施后,果然奏效,美国经济自1982年起进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增长期,里根因为这一业绩而在1984年再次当选美国总统。(2)里根政府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上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取得对前苏联冷战的胜利,因而大量增加军费开支,期望在军事上对苏保持绝对的优势威慑。军费开支的增加导致了财政支出的扩大。(3)为解决急剧增加的财政赤字,里根政府大量发行中、长期国债进行正府筹资。但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国债卖给谁呢?
按照当时美国的居民储蓄水平,美国国内的投资者是没有这么多钱来购买正府发行的巨额国债的。所以剩下的惟一办法就是吸引国际资本。

扩展资料:
指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实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经济措施包括削减政府预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投资,放宽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
由于里根经济政策尽可能大幅度减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业的所得税率,又大幅度减少各项社会福利开支,故有人指责该政策“劫贫济富”。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
通过减税和加速企业折旧,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碍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摆脱停滞和膨胀,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里根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来对付经济停滞,以货币学派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付通货膨胀。
1981年2月,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这两个学派经济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这个计划的要点是:
(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2)大规模减税,三年内减少个人所得税300,4,对企业实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给企业以税收优惠。
(3)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
(4)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一计划反映了里根经济学的基本设想是:摒弃需求管理对工资、物价的控制和随机应变的货币政策;
主张采用减税和紧缩政府开支,实行预算平衡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放松政府对企业的限制和干预,通过刺激供给、自由竞争,使美国经济达到自动复兴和发展。
里根经济学在实践中,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纠正了凯恩斯学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烦。
比如,减税和增加军费同时并举,造成财政上的超分配和财力不堪重负,从而导致美国经济新的困难和不平衡。
由此可见,里根政府理论上反对干预。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干预。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称:里根政府所实行的是没有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或是没有凯恩斯主义的凯恩斯效应。
虽然信奉供给、货币学派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但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中,他并不为所确认的理论观点所束缚,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长处,综合运用。
比如,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在实践中,他运用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增减政府开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供给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减税和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来刺激供给增加的政策。
以及货币学派所主张的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稳定货币政策等综合地运用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摆脱滞胀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经济目标。
里根经济学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有一套经济政策,更为重要的在于它以高利率作为膨胀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步策应的支持点和平衡点所形成的新机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里根经济学

美国的里根经济政策是

2. 美国的里根经济政策是

里根经济学的财政政策观点主要是:主张平衡预算,反对赤字财政政策。
里根认为减税不会增加财政赤字。他在执政后立即向国会提出减税计划,且被通过。
其要点是将个人所得税率不分收入等级,一律在三年内减少30%,三年后个人所得税的税级还要随物价指数的变化加以调整。但做起来却很困难。
因为减税实际上就是把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企业和个人,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因为巨额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而大打了折扣。
把最高累进税率虽然从70%降到28%,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但减税的幅度却小于原计划三年内减税30%的幅度。
在后来的税制改革方案和实践中,把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过去的50%降低到28%,公司所得税从过去的最高税率46%降低到34%。
尽管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事与愿违,美国依然成为西方工业国家中税率最低的国家。
里根的经济政策归纳一下,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减税,刺激经济;二是增加军费支出;三是借款或吸引国外资本。
(1)为刺激经济增长,里根政府采取的首要对策就是通过减税,以刺激消费和投资。
该政策实施后,果然奏效,美国经济自1982年起进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增长期,里根因为这一业绩而在1984年再次当选美国总统。(2)里根政府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上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取得对前苏联冷战的胜利,因而大量增加军费开支,期望在军事上对苏保持绝对的优势威慑。军费开支的增加导致了财政支出的扩大。(3)为解决急剧增加的财政赤字,里根政府大量发行中、长期国债进行正府筹资。但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国债卖给谁呢?
按照当时美国的居民储蓄水平,美国国内的投资者是没有这么多钱来购买正府发行的巨额国债的。所以剩下的惟一办法就是吸引国际资本。

扩展资料:
指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实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经济措施包括削减政府预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投资,放宽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
由于里根经济政策尽可能大幅度减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业的所得税率,又大幅度减少各项社会福利开支,故有人指责该政策“劫贫济富”。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
通过减税和加速企业折旧,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碍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摆脱停滞和膨胀,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里根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来对付经济停滞,以货币学派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付通货膨胀。
1981年2月,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这两个学派经济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这个计划的要点是:
(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2)大规模减税,三年内减少个人所得税300,4,对企业实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给企业以税收优惠。
(3)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
(4)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一计划反映了里根经济学的基本设想是:摒弃需求管理对工资、物价的控制和随机应变的货币政策;
主张采用减税和紧缩政府开支,实行预算平衡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放松政府对企业的限制和干预,通过刺激供给、自由竞争,使美国经济达到自动复兴和发展。
里根经济学在实践中,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纠正了凯恩斯学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烦。
比如,减税和增加军费同时并举,造成财政上的超分配和财力不堪重负,从而导致美国经济新的困难和不平衡。
由此可见,里根政府理论上反对干预。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干预。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称:里根政府所实行的是没有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或是没有凯恩斯主义的凯恩斯效应。
虽然信奉供给、货币学派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但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中,他并不为所确认的理论观点所束缚,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长处,综合运用。
比如,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在实践中,他运用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增减政府开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供给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减税和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来刺激供给增加的政策。
以及货币学派所主张的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稳定货币政策等综合地运用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摆脱滞胀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经济目标。
里根经济学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有一套经济政策,更为重要的在于它以高利率作为膨胀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步策应的支持点和平衡点所形成的新机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里根经济学

3. 美国的里根经济政策是

 
  里根经济学的财政政策观点主要是:主张平衡预算,反对赤字财政政策。
  里根认为减税不会增加财政赤字。
  他在执政后立即向国会提出减税计划,且被通过。
  其要点是将个人所得税率不分收入等级,一律在三年内减少30%,三年后个人所得税的税级还要随物价指数的变化加以调整。
   
  但做起来却很困难。
  因为减税实际上就是把 *** 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企业和个人,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因为巨额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而大打了折扣。
  把最高累进税率虽然从70%降到28%,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但减税的幅度却小于原计划三年内减税30%的幅度。
  在后来的税制改革方案和实践中,把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过去的50%降低到28%,公司所得税从过去的最高税率46%降低到34%。
  尽管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事与愿违,美国依然成为西方工业国家中税率最低的国家。
  里根的经济政策归纳一下,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减税, *** 经济;二是增加军费支出;三是借款或吸引国外资本。
  (1)为 *** 经济增长,里根 *** 采取的首要对策就是通过减税,以 *** 消费和投资。
  该政策实施后,果然奏效,美国经济自1982年起进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增长期,里根因为这一业绩而在1984年再次当选美国总统。
  (2)里根 *** 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上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取得对前苏联冷战的胜利,因而大量增加军费开支,期望在军事上对苏保持绝对的优势威慑。
  军费开支的增加导致了财政支出的扩大。
  (3)为解决急剧增加的财政赤字,里根 *** 大量发行中、长期国债进行 *** 筹资。
  但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国债卖给谁呢?
  按照当时美国的居民储蓄水平,美国国内的投资者是没有这么多钱来购买 *** 发行的巨额国债的。
  所以剩下的惟一办法就是吸引国际资本。
  
   扩展资料: 
  指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实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经济措施包括削减 *** 预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 *** 投资,放宽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
  由于里根经济政策尽可能大幅度减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业的所得税率,又大幅度减少各项社会福利开支,故有人指责该政策“劫贫济富”。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
  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削减 *** 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
  通过减税和加速企业折旧,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碍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摆脱停滞和膨胀,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里根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来对付经济停滞,以货币学派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付通货膨胀。
  1981年2月,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这两个学派经济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这个计划的要点是:
  (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2)大规模减税,三年内减少个人所得税300,4,对企业实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给企业以税收优惠。
  (3)放松 *** 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
  (4)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一计划反映了里根经济学的基本设想是:摒弃需求管理对工资、物价的控制和随机应变的货币政策;
  主张采用减税和紧缩 *** 开支,实行预算平衡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放松 *** 对企业的限制和干预,通过 *** 供给、自由竞争,使美国经济达到自动复兴和发展。
  里根经济学在实践中,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纠正了凯恩斯学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烦。
  比如,减税和增加军费同时并举,造成财政上的超分配和财力不堪重负,从而导致美国经济新的困难和不平衡。
  由此可见,里根 *** 理论上反对干预。
  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干预。
  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称:里根 *** 所实行的是没有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或是没有凯恩斯主义的凯恩斯效应。
  虽然信奉供给、货币学派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但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中,他并不为所确认的理论观点所束缚,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长处,综合运用。
  比如,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在实践中,他运用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增减 *** 开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供给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减税和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来 *** 供给增加的政策。
  以及货币学派所主张的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稳定货币政策等综合地运用于 *** 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摆脱滞胀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经济目标。
  里根经济学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有一套经济政策,更为重要的在于它以高利率作为膨胀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步策应的支持点和平衡点所形成的新机制。

美国的里根经济政策是

4. “里根经济学”与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

1、所谓“ 里根经济学 ”,实际上是以“供应学”(Supply-SideEconomics)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派。顾名思义,与凯恩斯传统“需求”经济理论相反,“供应学派”强调的是,“供应”与“需求”关系中的“供应”一边,即“供应创造自身的需求”。在上世纪80年代,“供应学派”之所以能够得势,或者说它与之前美国政府经济政策不同,主要归因于两方面:一是二战后一直执行以凯恩斯的需求理论为基础的美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失败。税负繁重,失业率居高不下;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国政坛上的得势。“供应学派”下的减税的经济政策顺应了里根政府低税收的价值观和理念。即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创造就业,通过经济和财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税率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税收,同时增加大众的财富。里根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控制等。影响:这些政策带来了美国80年代后的经济持续繁荣,拖垮了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2、俾斯麦推行福利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德国国内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俾斯麦单纯的依靠所谓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简称非常法)已经根本无法消灭德国社会主人工人党。(2)这是俾斯麦政府在推行“皮鞭政策”的同时,又辅以“甜面包”政策的表现。恩格斯曾一针见血的揭露道:“俾斯麦先生说,要粉碎社会主义,仅仅采取镇压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种种措施以消除社会混乱现象,保证工作的秩序,防止工业危机以及其他等等。(因此)他答应要提出为社会谋福利这种‘积极措施’的建议”。(3)推行福利政策的这一“创举”也从一方面表现了俾斯麦对新的历史变革时期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德国的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工人的福利政策从根本上并没有损害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相反,它的实际效应则是把工人引离阶级斗争的轨道。用俾斯麦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恢复帝国健康的菜料中‘加几滴社会主义的油’”。而从对付工人运动的角度来看,俾斯麦的福利政策实际上是对《非常法》的补充。3、主要表现在:(1)充分利用当时的世界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国家经济。(2)积极引进资本主义的技术和科技人才。(3)保持国家经济独立,扩大出口。(4)派遣大量技术人员出国学习。民弱的原因:(1)前苏联的“国强民弱”跟俄国的历史传统有关。换句话说,这并不只是其进入苏联时代才出现的现象。(2)苏联时期的国家政策将个人利益捆绑在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之上,国家权力极度扩张,公民的权益极度弱化,国家职能部门全面控制了社会组织的所有私属领域,这些直接导致了虽然国家的政治、军事实力强至占据世界一极,但国内民众的力量极度弱小,在政治生活中几乎彻底的丧失了发言权。4、威尔逊14点原则的战略目的是为了推行全球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在于让美国根据自己的综合国力,扬长避短,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弥补军事上的不足,积极谋求二战后世界政治大国的领导地位。威尔逊在协约国中享有精神领袖地位的原因:(1)改造人性;威尔逊认为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克服固有的缺点而日臻高尚,人类社会也将借此走向文明。(2)调节各方利益,以合作与协调为手段来解决国家间的矛盾,规避冲突和战争,从而实现双赢。(3)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威尔逊首次否认了大国之间扩张军力和理性,并对大国之间的军事扩张造成的不信任提出了强烈的抨击。这在于当时正在积侵略别国并刀兵相见的世界格局无疑影响巨大,同时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1)以工业文明武装起来的西方世界利用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借助“冷战胜利者”的余威,继续向全球扩展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实现“历史的终结”。(2)世界经济逐步向全球一体化过度。(3)大国间的安全合作成为国际政治的明显走向。6、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参加的两次会议分别是: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第二次会议(按时间先后应为波茨坦会议)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1)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2)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直接反映了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内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

5. 里根政府对美国经济政策改变的原因以及取得的成效?

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 


  1981年,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新一届总统。里根是靠高喊建立“强大的美国”而当选美国总统的。在他看来,“强大的美元”就是“强大的美国”的象征。 

  里根第一任时期的财政部长唐纳德?里甘(Donald Regan)出身于华尔街,非常喜欢“强大的美元”政策,坚挺的美元把全世界的投资资金都吸引到了华尔街,美国证券投资市场一片繁荣。因此,在他领导下美国财政部不会干预不断走强的美元。 


  里根政府期间,美国经济面临的两大难题是:逐年增加的贸易收支逆差和急剧扩大的财政赤字。从经济政策选择来分析,面对不断增加的贸易和服务赤字,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其一是让美元贬值,通过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来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其二是借款或吸引国外资本进入,以资本项目的盈余来弥补经常项目的赤字。 

  让美元贬值不符合里根政府建立“强大的美国”政策,保持美元的强势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里根政府时期,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教授(Milton Friedman)的思想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他极力倡导自由和让市场来决定一切的思想,反对政府大肆干预经济。里根政府采用了这一经济思想,高喊要建立一个“小政府”,尽量不干预经济。所以,在1981年―1984年期间,不管美国制造企业及其利益代言人的国会议员怎样呼吁要让美元贬值,以扩大出口和削弱国外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挽救日益萧条的国内制造业。但里根政府就是不为所动,坚持对美元采取不干预的政策。 

  这样一来,美国为支付贸易和服务赤字带来的账单,就必须借款或吸引国外资本。 

  里根政府选择了第二种策略,通过大量吸引国外资本,以资本项目顺差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实现美国国际收支平衡。 

  美国迫切需要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的第二个原因是解决财政赤字问题。 

  为刺激经济增长,里根政府采取的对策是通过减税,以刺激消费和投资。该政策实施后,果然奏效,美国经济自1982年起进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增长期,里根因为这一业绩而在1984年再次当选美国总统。 

  但大规模的减税措施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美国的财政赤字快速上升。美国的财政赤字自1982年起开始明显增加,1983年度高达2000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6\\%,这一财政赤字水平一直保持到1986年。 

  美国高额财政赤字的另一原因是军备开支大幅度上升。里根政府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上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取得对前苏联冷战的胜利,因而大量增加军费开支,期望在军事上对苏保持绝对的优势威慑。军费开支的增加导致了财政支出的扩大。 

  一方面是减税刺激经济,一方面是增加军费支出,两条战线同时推进的战略使美国的财政赤字快速上升。 

  为解决急剧增加的财政赤字,里根政府决定大量发行中、长期国债进行政府筹资。但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国债卖给谁呢?按照当时美国的居民储蓄水平,美国国内投资者是没有这么多钱来购买政府发行的巨额国债。 

  

里根政府对美国经济政策改变的原因以及取得的成效?

6. 里根政府对美国经济政策改变的原因以及取得的成效?

(1)生产力出现了质的飞跃,经济保持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信息技术革命和其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IT革命,是科技发展的一次历史性飞跃。科技的进步与突破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2)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做了三个方面的调整:(1)在产权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这种资本社会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企业股权的分散化,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将其称为”股权分散化”、”资本民主化”,甚至叫做”人民资本主义”;(2)允许职工参与企业管理。随着企业股权分散化和职工持股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职工与企业主联合决定企业经营方针的“联合决定制度”。可见当代资本主义在缓和劳资关系方面的确有所调整;(3)在分配关系上进行调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介入个人收入分配,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社会秩序。 

(3)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在新科技革命推进下,西方国家产业结构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化,总的趋势是整体经济结构逐渐软化,社会生产重心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 

(4)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阶层不断扩大 

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劳动者主体。教育培训的加强使劳动者素质提高,从而为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现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一个占人口约40%—50%的中间阶层的出现。这个阶层由政府中的中上层公务员、大学教授、医生、律师、记者等群体组成,他们收入较高,生活优裕。在工人阶级队伍中,以接受相当程度现代教育、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知识工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正在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总之,由于阶级结构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5)生产、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随着冷战结束和IT革命的兴起,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全球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联结在一起,使信息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准确、快速传递,从而推动了生产、资本、金融、贸易和技术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全球创新体系和生产与销售的二元化趋势,决定了全球产业分工的新格局。西方国家借助全球化的浪潮,凭借其在科技、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地位,向全球扩张。 

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重视国际调节和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近年来国际协调与合作明显加强,协调的有效性也不断提高,对于缓解资本主义国家内、外矛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强化了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资本主义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的认识应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看到对立和斗争一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东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