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2024-05-20

1. 目前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稳中有变、和中有斗、缓中有紧、喜中有忧,对我国利多于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56年的建设,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7位,中国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第3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从整体实力看,中国仍属于国力次强国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老四件”(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持续了几十年,80年代逐步兴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高级音响)现在已司空见惯,进入21世纪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车、通讯、旅游)正迅猛发展.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年升级,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开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达7180元,增长达3.3倍;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开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达2185元,增长4倍多.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据2005年12月经济普查第三号公报发布,我国2004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第一产业为13.1%,第二产业为46.3%,第三产业为40.7%.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仍未达到完全合理和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大动作,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就提出来了,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2. 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新常态”下,中国发展面临挑战,经济发展形成新的有利条件

3. 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4.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新挑战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新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于经济速度。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
期,由高速转入中高速。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今年上半年为7.4%。经济增速“下台阶”,是新常态下经济规律自我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资源和环境约束所决定的,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只要就业、物价、收入等保持稳定,经济增速低一点没什么关系,也很正常。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十分必要。如果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市场预期就会受到影响,民生支出就难以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回旋空间也会被压缩,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也就会动摇。


  第二个挑战来自于增长动力的转化。转向新常态,意味着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原有动力加速弱化,新的动力加快形成。过去很长时间,我们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塑造着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原有动力减弱了,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完全形成,“创新红利”和“体制红利”的充分释放还需要一个过程。从统计数据看,国内生产成本连年大幅攀升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不仅一些发展中国家比我们更具有低成本优势,连发达国家也在步步紧逼。


  第三个挑战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收缩。进入产业加快升级新阶段,是新常态的重要表现。在新旧产业交替过程中,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目前,多年来一直“高歌猛进”的煤炭、钢铁、水泥等部分重化工行业或出现产能过剩,或出现价格下跌。房地产市场低迷,汽车销量增速也在放缓。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亮点很多,但由于市场竞争环境不完善、领军人才和技术支撑不足等因素制约,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像传统支柱产业那么大的拉动力。还有一个挑战,就是受经济减速、增长动力转换和传统产业收缩等影响,过去一些隐性矛盾暴露出来。比如,就业。传统产业往往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机器换人”热潮兴起,如何依靠扩大服务业加以吸收,值得研究。如果将新常态放在更长的时间轴里观察,就可以发现,我国经济还面临着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重大挑战。


    挑战看似重重,新的发展潜力恰恰蕴含其中。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具有巨大韧性、巨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只要措施得当,我们就能把潜力释放出来,把各种可能的风险与挑战化解掉。

5. 试述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理解战略机遇期这一概念,不仅要考虑有利的方面和积极的因素,还要重视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基础、国内外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入手来考量。
一、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首次明确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其实,GDP翻番和邓小平同志设想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翻番概念相同,讲的是纯经济总量的翻番,是经济总量指标。而新提出的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翻番目标,则说明我国不再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
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翻番是人民生活指标,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含义不仅仅限于单纯的经济总量的问题,在研究人均GDP翻番的时候要考虑比较多的因素,具体讲包括6点。
其一,经济总量的增长。
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较大规模的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是不可能提高的,居民收入更不可能翻番。因此,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和GDP翻番是密切相连,和经济总量的较快增长紧密相关。所以,为了保证人均收入翻番,必须做到GDP翻番,即财富这块蛋糕必须首先要做大。
其二,经济结构的调整。
长期过高的投资率实际意味着长期偏低的消费率,而消费率偏低便直接影响即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比较好的进展,如能够实现降低投资占GDP的比重,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将有利于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
其三,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解决贫富差距,缩小收入差距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能够对现有的收入分配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居民收入的差距,将有利于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
其四,宏观调控的稳定性。
要想真正地提高居民收入,一定要做好宏观调控,特别是要保持价格水平的问题,居民人均收入应当在名义翻番的基础上,再增长与CPI相同的幅度,才算真正实现了翻番。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有效化解物价上涨压力,抑制通货膨胀。
其五,推进全面改革。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的经济状态应该说是一种帕累托状态,几乎全国所有的人、所有的阶层、所有方面的人都可以从改革中获益,所以都支持改革。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不具备帕累托状态,改革必然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改革的阻力就会比以前大了,要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就必须推进改革。
其六,居民财产性收入。
调查显示,目前居民的财产分布是不均的。在居民的财产中主要是房产,金融财产很少。在金融财产里大多是银行储蓄,非银行储蓄很少。居民财产性收入决定居民人均收入能否翻番,实现居民收入翻番,首先要使居民有比较公平的财产;其次,在财产性收入里如何提高居民金融财产的收入;第三,在金融财产里如何提高居民的非储蓄性金融财产的收入。
二、改革开放为发展奠定基础。
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然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些辉煌的成果给我国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高达9.8%,经济不仅高速增长,而且保持了长期、持续、平稳的增长。经过30年的壮观发展,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积极扩大内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不仅拉动了即期经济增长,而且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对促转变的共识充分凝聚,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三农”工作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工业生产克服种种困难,不仅在产出方面保持较快增速,而且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重要保障。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已经具备了较好基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育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2012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达到102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1.97%,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此外,国家重点加强对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的防治,大力加强林业、草原建设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城乡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结构不断改善。
三、国际环境变化带来新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影响重大的事件,特别是2008年以后相继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世界经济出现严重动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多。我国应该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努力抓住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的机遇,促进国内各项事业发展。
在政治方面,目前国际上维护和平、制约战争、反对霸权的力量正在进一步壮大,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基本稳定,这有利于我国发展。进入新世纪,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上升,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战略依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我国能够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发展自己。
在经济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求各个经济体之间、区域之间实现互利多赢,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在增加。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有利于我国利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全球市场。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壮大,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逐步上升,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为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带来新的机遇。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或接近触底,或不同程度地显露转机。各大国际机构预测世界经济今年增速可能略高于去年,这也有利于我国继续开拓国际市场。
在科学技术方面,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势必带来产业革命。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压力正在转化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动力,传统技术和产业衰落将为新技术新产业腾出发展空间,这是我们必须抓住的重大机遇。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的科技革命悄然而至,将推动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国发挥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通过大力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率先取得技术突破,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国内外环境中存在的风险。
机遇之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特别是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根深蒂固,主要是:储蓄率过低、福利消费过高的经济模式问题;产业空心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过度发展的经济结构问题;过度杠杆化的金融结构问题;高赤字、高政府债务率的财政结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它们深陷危机,难以解脱。目前,西方各国为了摆脱危机,扭转“高失业、高债务、低增长”状态,纷纷采取大规模非常规措施,放松货币供给,新一轮货币战争悄然发生。国际经济环境在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进一步上升。这些情况都会增加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也面对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显等。它们有些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有些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些是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造成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关键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部署,全面落实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各项要求,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资料: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011/c40531-23164281.html

试述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中国当前面临着四大主要挑战。
第一是如何转变增长模式——既在数量上也在质量上。
第二是如何相对平稳地管控潜在增长不可避免的放缓。
第三是如何管理好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对接。
最后是如何掌控国内政治演进。

7. 我国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
  (一)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综合比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的1/3;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矿产和森林等基本生存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3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
  (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一是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就医难、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普遍.目前,我国有近1亿人没有获得医疗服务,有3000万贫困人口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服务,800多个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的条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人口的覆盖面不到10%.城乡卫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占人口20%的城市集中了80%的卫生资源.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1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公正指数中,中国排在188位.
  二是农村教育严重滞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文盲人口为8507万,文盲率高达6.72%,基本上是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40%低于小学,48%低于初中.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十分低下,中小学危房面积3700多万平方米,全国尚有431个县没有实现“两基”目标.
  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我国人口总量庞大,未来20年,人口数量仍将继续增加,劳动力人口在2015年以前也将继续增加,一方面,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另一方面,也使就业压力增大.2002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3%,按国际标准,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已比城市更为严重.今后,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这一趋势将更加显著.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国有企业老职工的原有欠帐尚未完全弥补,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仍然狭窄;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强,国家、单位和个人负担的比例不够合理,管理成本过高;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相当薄弱;不符合规定的提前退休以及冒领养老金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在今后20年,贸易保护主义很可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日渐高涨.而我国则是反倾销案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并已成为世界上受贸易保护主义损害最严重的国家.一些发达国家进一步构筑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阻止我国产品进入.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
  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技术水平方面,大规模集成电路、精密机床、数控机床及大型加工中心、飞机和汽车制造以及冶金、化工、采油、采煤、发电等大型成套设备,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二十年的差距.在经营规模和效率方面,以汽车行业为例,国外大中型汽车生产企业年产量均超过100万辆,通用和丰田更是分别达到400万辆.而我国汽车制造业布局极为分散,每个职工年生产汽车1辆左右,仅相当于国外的1/10左右.同时,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也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再从服务业来看,总体发展水平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2.3%,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竞争力弱.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现代服务业,如基础电信、金融、保险、咨询、会计、物流配送等行业,与国外相比,竞争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比如,2000年,我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相当于GDP的2%左右(保险深度),远低于7.8%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
  首先,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较快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90年的29.8%提高到2003年的60.3%.与一些大国相比,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还是比较高的.其次,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比如,去年我国消耗的铁矿石、氧化铝约50%、铜资源约60%、原油约34%都要依靠进口解决.第三,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据统计,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这些情况都表明,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8.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面一些。

当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在整个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从挑战方面看:

第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少数发达国家推行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第四,中国经济有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开发人力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寻找替代,这是中国经济长期要解决的问题。通货紧缩、投资不足和失业压力则是短期要解决的问题。从两个方面看,非注意新经济不可。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压力。我们的自然资源总数还可以,但人均拥有量就少得可怜,而且实现工业化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相当高。优势是有大量的劳动力。要靠体制和改革、教育、科技来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解决这些长期面临的问题,新经济带来了机会。从短期看,目前中国面临着传统经济结构调整的极大困难。从中国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抓住新经济,因为有很多问题是原有经济结构调整怎么也解决不了的。中国目前的状况使我们没有理由对新经济不加以重视,里面可能包含的机会,要去抓,要是不抓肯定会错过某种机遇的。

第五、因特网经济对中国的意义。

中国因特网经济虽然目前刚起步,但有战略性意义。

第一个意义,新经济不单单是网络经济,关键是网络里流的什么东西,它可以扩大知识的扩散,这一点对中国非常重要。就此,有理由看重利用因特耐特扩大中国教育、贸易、知识等的扩散,而目前的商务模式还很少涉及这个东西。

第二个意义,发展因特网经济在短期内对扩大外资引进、带动内需和扩大就业有积极影响。

第三个意义,中国的资源问题很大,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很低,需要通过信息网络利用知识经济、改变增长模式。

第六、当前亟需抉择的三大问题:一是要不要民营企业充当先锋;二是要不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外资;三是要不要改革现有的规制框架,这是中国发展因特网经济面临的、并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首先,发展中国英特网经济的主体是谁?是民营经济,而且是非常年轻的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反应快,这是由它的体制决定的。我们的政策,包括前段时间中关村宣布的几个政策条款,还是很有潜力的,无形资本在中关村可以占到60%,这是新经济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二个问题是要不要利用国际资本。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新经济的风险很高。许多政府部门都在那里很认真地卡。所谓“守土有责”。这个不能错,那个不能错,很理性,加起来则是一个整体无理性,因为结果是把起步机会丢掉了。风险投资,他美国人愿意投,干吗不拿过来,拿过来至少短期可以增加资金,增加需求,增加投资。任何资本到了这个国家之后都要服从这个国家的法律来活动。有人说上市了就会控制不住网上的传递,难道不上市就控制住了?而且正相反,越是上市的公司越注意法制行为规范。

第二是要不要改革现有体制。国内现有体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透明度,审批手续过多过滥,新经济是搞不成的。新经济对时间更敏感,并且它在早期得不到资源就起不来,我们就看不到它今后往哪里去了。

1、目前我国关于因特网经济缺乏清楚、明确、简明的规制框架、这是发展因特网的主要障碍。

2、一些行政部门在没有法律根据的情况下,任意扩大规制权限,导致混乱。

3、多部门无明确规制管制,这将使中国失去发展因特网的最可贵时机,导致在亚洲和全球竞争中落伍。

美国因特网的战略领先地位、并不仅仅是它既有国力的自然结果,而是政策和体制的选择;是政府、生产、企业良性互动的结果。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可以节约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的因特网经济,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一些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抵制外来的不利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从世界近现代史看,不少贫穷落后的民族和国家,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他们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具体条件和有利因素,但重视教育,善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则是其共同特点。

我国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勤劳智慧的人民,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定地依靠科技进步,经过五六十年坚韧不拨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