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时期东吴是如何发展的?

2024-05-11

1. 三国鼎立时期东吴是如何发展的?

东吴在政治上大体跟东汉相近,地方上仍实行州郡制,中央方面也是同样。唯一不同者,则是东吴主要受江南本地豪族影响,单是在朝的朝臣,有不少外姓人士,如顾姓的顾雍,朱姓的朱桓,陆姓的陆逊和张姓的张温,就是后世称为吴四姓,
东吴的军队以舟师为主,步兵次之。孙吴水军发达,设有水军基地和造船厂,所造名为“长安”的战船,可载士兵千余人。其精锐军队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军与交州义士等。还有设有山越兵、蛮兵、夷兵等少数民族部队。
东吴经济有显著发展。当时因为战乱,北人南来,加上山越人接受孙权安抚,从山区移居平地,使得东吴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就是常州、镇江、无锡一带。
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
“赤壁之战”后出现的“三足鼎立”局面,经过魏、蜀、吴区域的局部统一、相互相持和积极发展后,至西晋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三国鼎立时期东吴是如何发展的?

2. 三国中的“东吴”是如何灭亡的?

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叫做孙皓,此人非常的残暴,不光贪图享乐,还制定了极其残酷险恶的刑罚,自此,江东人心不稳,鸡犬不宁。
公元279年,晋武帝见时机成熟,派兵20万,分三路进军,一路为镇南将军杜预,一路为安东将军王浑,水路则是益州刺史王?F(Jun,加个拼音)。
杜预一路沿长江西上,夜渡长江,奇袭乐乡城,放火把山,进军江陵,平定长江上游。杜预共斩杀和活捉吴国都督、监军14人,牙门和郡守120多人,并把东吴将士家属迁到长江以北,吴国人纷纷前来投降。
王?F水军一路势如破竹,战秭归,平建业,声势浩荡,吴国水军大都投降。就这样,并未费多大气力,便攻进建业城孙皓见大势已去,只好脱掉衣服,命人将自己反绑起来,出城投降。
自此,东吴灭亡。

3. 三国中的东吴到底是怎么灭亡的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武帝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 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 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 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三国中的东吴到底是怎么灭亡的

4. 三国中的“东吴”是如何灭亡的?

第一个问题: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 司马昭 的灭蜀,使司马氏势力进一步加强。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子 司马炎 嗣相国、晋王位,继掌魏国朝政。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废魏元帝 曹奂 ,自登皇位(即 晋武帝 ),改国号为晋(史称 西晋 ),改元 泰始 ,都 洛阳 。这样,魏灭蜀、晋代魏,变 三国鼎立 为晋与吴的南北对峙。
司马昭曾有灭蜀之后三年就灭 吴平 天下的设想,但灭蜀后,因师老民疲,又缺乏灭吴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强大 水军 ,灭吴之举暂停。司马氏转而采取措施整顿内部,如任用贤能,废除苛法,减免赋役,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以此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加强实力基础。司马氏还特意厚待归降的蜀国君臣。如封 刘禅 为安乐公,后来还征用诸葛亮孙诸葛京“随才署吏”,其他蜀国降臣封侯者有50余人,以此稳定巴蜀之众,又示意东吴,收买吴国人心。晋代魏后,晋帝司马炎又遣使与吴讲和,作缓兵之计。但与此同时,司马炎抓紧时间,开始作进攻吴国的军事准备。
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 羊祜 都督 荆州 诸军事,镇守 襄阳 (今 湖北襄樊 );卫奡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菑(今山东临淄北);司马伷都督 徐州 诸军事,镇 下邳 (今江苏邳县西南),以这些地区作为进军的基地。羊祜是极力主张并参与密谋灭吴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阳与东吴名将 陆抗 对峙,善施恩惠,如主动送还 吴军 俘虏、吴国禾麦、吴人射伤的禽兽等,使“吴人翕然悦服”。
吴人北来归降者不绝。泰始八年(272年),司马炎以 王浚 为益州刺史,密命他制造大船,训练水军,“为顺流之计”。王浚遂着手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在长江上游逐渐建立起来了。
正当 晋朝 国力日盛,积极准备平吴的时候,江东的孙吴却是每况愈下。早在 孙权 晚年,由于赋役苛重,吴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已有所发展,社会矛盾加剧。晚年的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孙权死后,围绕继位和权力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宫廷内争和帝位更迭,进一步加剧了吴国的混乱。及至吴元兴元年(264年),孙权之孙乌程侯 孙皓 被迎立为 帝后 ,情况更加不可收拾。孙皓昏庸无道,即位后尽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搞得吴国“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离心离德。孙皓对西晋的威胁,毫无戒心,有时也派兵攻晋,但多因草率而无功。他迷信长江天险可保平安,从未认真在战备上下功夫。名将陆抗觉察到晋有灭吴的意图,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强备战,他还预见到晋兵会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特别要求加强 建平 (今湖北 秭归 )、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 西陵峡 口)的兵力。王浚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顺江而下, 吴建平 太守吾彦取之以呈孙皓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孙皓对陆抗、吾彦的建议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视。
陆抗也在忧虑中死去。吴国的衰落,孙皓的昏庸,为晋的顺利灭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咸宁 五年(279年),王浚、杜预(时羊祜已死)以吴主孙皓“荒淫凶虐”,上书建议司马炎“宜速征伐”,举兵平吴。
司马炎即于这年十一月开始了平吴的 大进军 。
晋军 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分六路出击:镇军将军、琅玡王司马伷自驻地下邳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由和州出击),建威将军 王戎 向武昌方向进攻,平南将军胡奋出击夏口(属今湖北武汉市),镇南大将军杜预自驻地襄阳进军 江陵 (今湖北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 唐彬 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晋军东西凡20余万,以太尉 贾充 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众军。为了协调行动,司马炎命王浚的军队下建平时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即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时受王浑指挥。晋军分路出击,意在迅速切断吴军联系, 各个击破 ,其中西面晋军主攻,东面晋军牵制吴军主力,最后夺取吴都建业。
这年十二月,王浚、唐彬率军7万沿江而下。明年(即 太康 元年,280年)二月克丹杨(今湖北秭归东),寻进逼西陵峡。吴军于此设置铁锁横江,又作铁锥暗置江中,以为以此即可阻止晋军前进,竟不派兵防守。王浚早已预作大筏数十个,缚草为人,立于筏上,使水性好的士卒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即着筏而去,又用大火烧融铁锁。晋军顺利排除了障碍,一路势如破竹,进克西陵,继克夷道(今湖北宜都)、乐乡(今湖北 松滋 东北,长江南岸)。
与此同时,杜预率领的晋军,几乎兵不血刃,夺取了江陵,胡奋克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所到之处,大多 不战而胜 。
随即司马炎又命王浚为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要他和唐彬率军继续东下,扫除巴丘(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骛,直造秣陵”。同时命杜预 南下 镇抚 零陵 (今湖南零陵)、桂阳(今湖南郴县)、 衡阳 (今湖南 湘潭 西)。于时王浚遵命即克夏口,与王戎联军夺取武昌,随后又“泛舟东下,所在皆平”。至此,晋军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
至于东面,太康元年正月,主浑率晋军已抵横江(今 安徽和县 东南)一带,准备 渡江 进逼建业。吴主孙皓慌忙异常,急令丞相张悌率 丹阳 太守 沈莹 、护军 孙震 等率兵3万,渡江迎击。结果晋军大胜,临阵斩杀张悌、沈莹、孙震等吴将士5800人。吴国上下大震。王浑率军逼近江岸,部将建议他乘胜直捣建业。
但王浑以司马炎只命他守江北,拒纳建议,停军江北,等待王浚。这时琅玡王司马伷的晋军也进抵长江,威胁建业。三月,王浚军东下抵达三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吴主孙皓遣 游击将军 张象率舟军万人抵御,但吴军毫无斗志,“望旗而降”。孙皓企图再凑2万兵众抵抗,这些士众却于出发前夜,即尽逃亡。至此,吴国已无兵可守。各路晋军兵临建业。孙皓用大臣薛莹、胡冲计,分别遣使奉书于王浚、司马伷、王浑处求降,企图挑拨离间。按司马炎原先的规定,这时的王浚晋军应由王浑节度,而王浑屯兵不进,又以共同议事的名义,也要王浚停止进军。但王浚不顾王浑阻拦,于三月十五日以戎卒8万,方舟百里,鼓噪而进建业。吴主孙皓面缚出降于王浚军前,吴亡。晋统一全国。
第二个问题:吴孙权称帝前期,孙权与东吴重臣陆逊之间的抵牾也越来越突出。最初基于陆逊是“世江东富家”,以及为死后之计,恐嗣主驾御不了陆逊等要素思索,有方案地剪除陆逊亲党,如相继放逐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去世“数与逊交书”的吾粲,最初再“累遣中使责让逊”,以致于“逊气愤致卒”,逼去世了陆逊。(见《陆逊传》)

5. 三国中的东吴到底是怎么灭亡的?

东吴方面,吴末代孙皓皇帝,暴虐治国,又好酒色,大兴土木,从而民心丧尽,大臣人人自危,东吴名将陆逊去世后,国内没有统兵大将,军队训练荒废,士兵士气低落。
西晋方面,西晋本就是继承曹魏比较好的基础,从晋朝泰始五年(269年)起,晋武帝就筹划剿灭吴国,于是一面改善内政,开发农业、积存粮食;一面优选将帅,造楼船,练水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见时机成熟,派兵20万,分三路进军,一路为镇南将军杜预,一路为安东将军王浑,水路则是益州刺史王濬。
杜预一路沿长江西上,奇袭乐乡城,放火把山,进军江陵,平定长江上游。杜预共斩杀和活捉吴国都督、监军14人,牙门和郡守120多人,并把东吴将士家属迁到长江以北,吴国人纷纷前来投降。
王濬水军一路势如破竹,战秭归,平建业,声势浩荡,吴国水军大都投降。就这样,并未费多大气力,便攻进建业城孙皓见大势已去,只好脱掉衣服,命人将自己反绑起来,出城投降。

扩展资料:
自建衡元年(晋泰始五年)左丞相陆凯病逝后,左大司马施绩、右大司马丁奉、司空孟仁、右丞相万彧、左将军留平、太尉范慎、司徒丁固、大司马陆抗等重臣在六年时间里先后逝世,吴国有名望的旧臣死亡殆尽。
东吴君主孙皓却更加暴虐,逼杀朱太后,随后又把孙休的四个儿子遣送到一个偏远的小城,到达后,不久又追杀其中较年长的两个。
对大臣,他也常常施以重刑,仅丞相一级的官员为例:除张悌在亡国之际战死外,濮阳兴被流放处死,夷三族,万彧被谴自杀,全家遭流放;陆凯死后数年,全家被处以流放。
孙皓还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宝鼎二年(267年)六月,大兴土木建昭明宫。孙皓要建立新宫,他让侍奉两千石以下的官员都到山林里监督伐木,穷极伎巧,费用以亿万计算,造成民怨沸腾,东吴被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皓

三国中的东吴到底是怎么灭亡的?

6. 三国中的东吴到底是怎么灭亡的?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4/7,蜀、吴合占3/7。公元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然而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对他劝谏的中书令贺邵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孙皓的残暴注定了他要灭亡。由于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但是,晋武帝受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目前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这样,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摆在了晋武帝面前: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意识到,自秦汉以来,统一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广大平民百姓要求统一,渴望和平。因此,晋武帝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今湖北钟祥县)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7. 三国时期,东吴是被谁灭掉的

东吴是西晋司马炎所灭。
公元276年(天玺元年)晋灭吴的战前准备基本完成。但由于后方鲜卑作乱,贾充等反对立即伐吴,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扩展资料吴国,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
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我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
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吴

三国时期,东吴是被谁灭掉的

8. 三国演义的东吴是怎么灭亡的

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263年蜀国灭亡后,三国力量均衡已被打破,东吴灭亡已成定局,统一趋势无法改变。    孙权于252年病逝。东吴灭亡直接原因在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中国三国时代东吴的第四代君主(264年-280年在位)。他是孙权被废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但很快他便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另外,他也把拥立自己的家臣杀掉 (据说他们后悔拥立孙皓,被他知道而见杀) ,又曾迁都至武昌(今鄂州,非武汉),大兴土木。
  孙皓即位的次年,曹魏的司马炎受禅称帝,建立西晋。
  孙皓曾任用陆逊的族子陆凯为丞相。陆逊次子陆抗亦被孙皓委派镇守襄阳等处的边防。两人均是东吴名臣。据正史记载,孙皓曾对两人的直谏有所不满,但因他们家族势大,孙皓始终没有惩罚他们和他们的子孙。
  陆凯、陆抗二人于269年和274年相继去世。吴国失去了两位重臣,政局转坏。不久,西晋内部达成了伐吴的一致意见,遂于280年挥军南下。吴军毫无抵抗之力。结果建业陷落,吴国灭亡,孙皓本人也成了晋武帝的俘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