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企业战略分析

2024-05-14

1. 海尔企业战略分析

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 1984 年只有冰箱, 1998 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2005年)特征: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 Haier 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

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2011 )特征: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从2006年开始,海尔集团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阶段之后,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区别是:国际化战略阶段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全球化品牌战略则是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海尔品牌。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与分供方、客户、用户都实现双赢利润。从单一文化转变到多元文化,实现持续发展。

海尔企业战略分析

2. 海尔集团产业选择的分析

  海尔集团产业选择的分析:海尔作为一个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对于目标产业的选择进入都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方式, 一个企业能否成长,第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主持这个企业经营的企业家是否具备足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或者说第一决定性因素就是这个企业能否拥有一个具备足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企业家。东方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一个企业的兴衰,70%的责任在于企业家。”西方管理学宗师德鲁克说:“一个企业组织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正因为这样,人们总是把克莱斯勒的复兴、GE的强大归因于企业家艾科卡和韦尔奇。总之,一个企业倘若要成功,首先必须拥有一个卓越的、志存高远的企业家。
  目前阶段,中国企业还无法形成组织化的结构系统,没有一个自身良好运行的system;巴菲特看重的不是一个公司里有没有天才企业家,而是有没有一个system、组织效率。中国只能靠企业家个人英雄打天下。这源于各自的经济结构不同。
  西方的企业家不那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西方有成熟的经理人市场可以随时替代。但是中国没有经理人市场,企业家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中国看一个企业有没有未来应该重点观察它的企业家。
  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呢?这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定量检测的问题,更多地只能依赖于定性描述。
  美国管理学协会花了5年时间,对4000名企业管理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选出了1812名最成功的管理者,发现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一般应具备以下20种能力:
  (1)工作效率高;
  (2)有主动进取精神,总想不断改进工作;
  (3)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分析问题;
  (4)有概括能力;
  (5)有很强的判断能力;
  (6)有自信心;
  (7)能帮助别人提高工作能力;
  (8)能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
  (9)善于用权;
  (10)善于调动别人的积极性;
  (11)善于利用谈心做工作;
  (12)热情关心别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13)能使别人积极而又乐观地工作;
  (14)能实行集体领导;
  (15)能自我克制;
  (16)主动果断;
  (17)能客观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18)对自己正确估价,能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19)勤俭刻苦和具有灵活性;
  (20)具有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以上20条,有的属于才能,有的属于个性,还有的则属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社会能力。
  在日本,则有企业家需要具备“十项品德”和“十项能力”的说法。其中,“十项品德”包括:
  1、 使命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完成任务的坚强信念。
  2、 信赖感。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保持良好关系,互相信任与支持。
  3、 诚实。在上下级和周围关系中,都能真心真意,以诚相待。
  4、 忍耐。具有高度的忍耐力,不随便在群众面前发脾气。
  5、 热情。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事与下级体贴关心。
  6、 责任感。对工作敢于负责任,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7、 积极性。对任何事情都要主动,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完成。
  8、 进取心。能在事业上积极上进,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精神。
  9、 公平。对人对事都秉公处理。
  10、 勇气。对于危险的工作能亲自动手,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
  企业家最不可或缺的素质和能力应该是:雄心壮志、胆识、决断力、号召力、统驭力和体力。
  C(Capital)——资本
  企业的组建与诞生,需要有资本的投入。企业的持续成长,需要有持续的资本供给。一个企业从诞生到分阶段地一步步成长,再到最后成就为大型公司,必定是一个 “融资——投资——再融资——再投资”的规模不断放大的资本循环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伴随着大量收购、兼并、重组、合资、战略结盟等活动的资本扩张过程。在企业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只要资本供血中断或出现资本短缺,企业都有可能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而前功尽弃、中途夭折。而那些已经成为蓝筹公司的大企业,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大规模的资本吞吐。惟其能维持大规模的资本吞吐能力,它们才能维持其在产业竞争中的领导性地位。实证研究表明,一个企业能否或能以一个什么样的速度成长成为一个大蓝筹企业,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它动员和吸纳资本的能力和效率究竟有多大。大多数大型公司的成长史,实质上就是持续地和大规模地动员和吸纳社会资本的结果。惟其能够持续地和大规模地动员和吸纳社会资本,它们才得以形成足够量级的资本规模去追逮或承接大型的产业机会(比如工业革命时期从事远洋贸易和铁路建设的机会,今天进入航空航天和石油化工产业的机会等,都极其倚赖资本规模)。亦惟其能够持续地和大规模地动员和吸纳社会资本,它们才得以以过人的资本优势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吞并或挤垮竞争对手、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先占性地控制产业资源。
  在ECIRM模型中,“C--资本”要素的质地优劣可以归结为三点:(
  1)资本规模,即资本量的大小,包括公司的存量资本多少、市值规模大小、需要时候可望实现的融资额多少等。
  (2)资本成本或资本价格,即公司占用的存量资本成本和增量融资成本。
  (3)资本生成的速度,即融资的时效性。努力做到资本生成规模大,成本低,速率快,应该是所有公司在改善资本要素的品质方面所致力于追求的目标。
  人们也可以依据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成长质量。
  围绕资本生成的“规模-成本-速率”要求,我们倾向于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考察一个特定公司之“C--资本”要素的质地优劣:
  公司现有的或存量的资本实力(含存量资产和现有资金)。
  公司的资信质地,比如资产的质押能力强还是弱,财务报表情况是否符合资本提供者的要求,公司是否具备上市条件等。
  公司的融资渠道,即公司在银行信贷、证券市场、商业信用和风险投资等方面的融资渠道是否畅通。
  公司的信誉。
  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比如相应的专业人才、经验、胆魄、执行力等。
  &资本的赢利模式:是收取固定收益还是分享剩余收益,是分享经营利润还是寻求资本增值?总之,成功的公司或者竞争为王,或者垄断制胜,终究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和大规模的资本供给。一个致力于成为现代公司的企业,必须确立资本信誉,擅用金融工具,广开资本通路,拓宽金融渠道,扩大资本规模,擅长资本运作,努力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大规模和有效率的资本吞吐体系。
  I(Industry)——产业
  一个企业能否成功还与它所在或所选择从事的产业或产品领域紧密相关。迈克尔·波特说:“制定战略很重要的一步,是企业家必须花心思好好界定企业所经营的产业。”产业选择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种重要性至少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产业的盈利能力制约着产业内厂商的盈利水平。迈克尔·波特著名的竞争战略理论早已揭示,一个产业的长期盈利水平最终是由五种力量制约的:买方的侃价能力、卖方的侃价能力、进入壁垒、替代品的威胁和业内厂商的竞争结构。该理论认为,当产业内竞争者、替代品、潜在进入者、供应商和客户这五种竞争力量强大的时候,产业竞争将必然趋向激烈,激烈的竞争将使产业赢利能力下降。因此,企业为追求满意的赢利,就应该找出最佳的产业定位,以期能对抗这些竞争力的作用。资源战略学派的重将、哈佛商学院教授科利斯指出:“产业选择对于企业战略获得长期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公司绩效的最好预报器就是公司赖以展开竞争的产业的获利能力……公司赖以展开竞争的产业的基本经济状况在公司绩效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工具性角色。”
  其次,产品市场总量和产业规模决定着企业的成长空间和规模极限。有的产品,市场总量小,产业规模不够,局限于该领域的企业,即便竞争为王成了该领域的垄断性企业,也不足以成就蓝筹规模。为了说理,我们无妨往极端里说,如果是卖茶叶蛋、做打火机,那么无论如何是做不成一个蓝筹企业的。能够成就为蓝筹公司的企业,在产品和产业选择上,要么是选择一个产品或产业具备足够大的规模(比如石油、飞机制造、麦当劳式快餐、航空航天、钢铁、电力等),要么是企业的战略能力和系统能力足以能够把多个产业多个产品有效率地纳入自己的事业领域。当然,企业的成就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它们的产品或产业选择不是一步到位的。通常情况下,企业成长的一个其典型路线往往是,从一个产品做起,然后是多个相关产品,然后是由多个相关产品组成的一个产业,然后是进入相关产业,最后甚至进入非相关产业,最终发展成为从事多个产业、拥有n个产品的巨型公司。
  一个特定公司在ECIRM模型中“I--产业”要素的质地优劣:
  (1)产业规模,即产品市场及其利基的总量大小。
  (2)产业的竞争结构和产业吸引力。
  (3)产业盈利模式。
  (4)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的结构政策、产业的组织政策、产业的技术政策、产业的布局政策、本国产业与国际产业关系的政策、产业促进和限制政策等。
  (5)公司业务组合中多元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状况。
  (6)公司经营特定产业的效率优势。
  一个志在长远的企业所从事的产业或业务应该经得起下列问题的检验:
  (1)公司所在或拟进入的产业,其市场和利基规模足够大吗?产业趋势是增长还是衰退?
  (2)产业的竞争结构和长期盈利水平合适吗?演变趋势如何?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良产业的竞争结构和长期盈利水平?
  (3)公司所在或拟进入的产业有现实的盈利模式吗?公司掌握了这个盈利模式的成功要点吗?
  (4)政府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和本公司的成长吗?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产业政策或利用产业政策?
  (5)公司所拥有或所准备拥有的多元产业或多元业务之间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吗?这种协同效应足以抵销增加的管理成本吗?
  (6)本公司是该项业务的最佳拥有者吗?或者说,本公司能以最优效率从事该项业务吗?如果不是,则意味着:第一,本公司从事该项业务没有最后的竞争优势;第二,其它公司可以以比本公司更优的效率从事该项业务,所以如果本公司出于某种因素(比如为了配套其它业务)确实需要该项业务,它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获得(即从效率更优者那里购入)。
  总之,企业在产品和产业选择上,必须进入或必须创造条件准备进入那些市场足够的大型产业,而且必须有能力创造产业利基,主导产业秩序,领导产业升级换代。
  R(Resource)——资源
  资源是指一个企业从事某一特定产品或产业的经营所必须具备的那些有形的和无形的生产要素、条件、技能(Skill)和能力(Capabilities)。这些资源,可以粗略地分类成: (1)天然资源:比如矿藏、土地、水利、景观、气候;
  (2)物质资源:产品、技术、装备、资产—甚至是存货;
  (3)人力资源:团队、技工、熟练工、低成本劳工等;
  (4)市场资源:品牌(产品、人力和资本市场)、营销网络、客户、供应商;
  (5)公共关系资源;
  (6)从事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经营所必备的要素等。
  首先,资源决定着企业能做什么,即企业的业务范围。一切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是一个投入资源然后转化为产出的过程。企业只有资源才能生产经营,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就从事什么样的生成经营。
  其次,资源决定着企业能做多大,即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成长总是受资源约束的,在一定的生产函数或技术水平下,企业所能达到的成长极限是被其所拥有的资源量限定的。有多少资源,只能做多大的企业。存量资源的多少决定着企业所能达到的经营规模大小,获取或积累增量资源的速度,制约着企业的成长速度。
  再次,资源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
  基于资源的公司战略观认为,公司战略的立足点在于开发并利用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其要点有三个方面:
  (1)选择能够利用公司的主要资源和能力的战略。战略不能偏离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基础。
  (2)确保公司的资源和能力能被充分利用并使赢利潜力发挥到极致。
  (3)建立公司的资源基础,填补资源缺口。当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资源具备耐久、专业化和非流动的特性,将约束公司的行动方向。拥有宝贵资源的公司将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利润。竞争环境的变化可能降低现有资源的价值。环境一发生改变,现有资源即可能让公司陷入行动惯性的陷阱。塑造了公司现有战略框架、流程、关系和价值的资源,通常是使公司陷入行动惯性的元凶。
  在ECIRM模型中,我们倾向于从如下几个方面考察一个公司之“R--资源”要素的质地优劣:
  (1)资源保有量。
  (2)基于资源对产业机会和竞争优势的贡献看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
  (3)公司获得资源的规模、成本和速度。
  (4)公司所处的资源环境。
  总之,任何一个产业,都有着其特定的资源要求。从事任何一个产业的经营,都必须占领、控制、拥有或培育出与之相适应的产业资源。否则,企业家再能干也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货币意义上的资本再充裕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过程。
  M(Management)——管理
  当资本和资源都为着特定的产业经营而聚合到一个企业体之后,如何保证企业组织在运营上的有效,从而使这些资本和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率的使用,就成为企业经营中的致命问题。在ECIRM战略模型中,“管理”是一个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和保障组织运营效率的要素。细分言之,ECIRM模型中的“M--管理”,包括(1)公司治理结构,(2)决策体制,(3)组织结构,(4)机制和流程,(5)责权利体系的安排和落实,(6)绩效考核和薪筹体系,(7)企业文化和(8)企业信息化等等足以影响组织运营效率的所有方方面面。
  企业人都知道,上述管理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层面或环节失当、失效或失灵,都将导致企业组织的整体无效率。比如企业信息系统的失灵将误导管理决策,企业组织结构的错误将造成企业整体运行的低效率,业务流程的失当将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文化的失败将造成客户满意度下降,考核不当和激励不足将导致人力资源流失等等。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这样的企业:它们有着丰厚的资源和充裕的资本,占据着重要的产业位置,但是因为体制、文化、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整个企业管理落后、效率低下,造成资本闲置,资源浪费严重,市场竞争力缺乏,最终不能于产业变迁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倒。总之,要成为蓝筹公司的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管理,确保组织运行效率。ECIRM——企业家、资本、产业、资源和管理,是成就企业不可或缺的五大要素。从过程看,一个公司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优选企业家,持续地聚集资本,占领最有规模和最有盈利能力的产业,整合和控制相应的产业资源,持续不断地进行组织变革和管理改进的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短缺或滞后,都将造成企业成长的停顿甚至导致企业整体的失败。从结果看,综观国外成熟市场经济体里的那些著名公司,它们每每从事着不同的行业有着迥异的企业个性,但在这五个方面却有着高度的一致,即:
  (1)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
  (2)资本——良好的资本信誉和可持续的、大容量的、高效率的资本通路;
  (3)产业—— 市场规模巨大和行业赢利能力不俗的产业位置;
  (4)资源——良好的甚至是独占性的产业资源;
  (5)管理——足以成为世界范围内企业标杆的优秀管理。这五者中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将动摇其已经晋身其中的蓝筹地位。
  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取决于:
  1、ECIRM战略版图里每个要素的量级和品质;
  2、五个要素之间的适配性;
  3、五个要素在各自改进和发展过程中的彼此协同性。
  4、五个要素构成的企业整体,作为一个系统,对外部经济环境演变的适应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第一,企业家、资本、产业、资源和管理等五个语汇的概念内涵是因应不同的语境而有着不同所指的。尤其是“产业”、“资源”和“管理”三个概念,岐义丛生,人们在使用中总是依据特定的语境而有特定的所指。同样是资源战略学派,不同的学者往往有着不同的资源内涵界定;同样是“管理”一词,在不同的管理学家和管理者心目中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在我们的ECIRM模型中,五个要素的概念内涵也是特定的,与其它语境下的概念内容有出入。
  第二,现实中的企业成长过程,往往不是五个要素并驾齐驱、齐头并进的,而更多的时候总是表现为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素“先行”而后其它要素跟进的势态。比如说,可能是先有企业家后找资本然后再选择产业、整合资源,可能是先有资本后找企业家然后再选择产业、整合资源,可能是先有资源后有企业家和资本的加入然后再做实了相应的产业,也可能是先有了很好的产业位置和资源禀赋然后再吸引了资本和企业家的加入,等等。各种情势,不一而足。没有哪一个企业是天生地五要素完整适配的。企业的成长永远是一个五要素动态平衡的过程,五要素之间的平衡是阶段性的,不平衡是永恒的。
  造就大公司,需要致力于五方面的战略行动:
  其一、立足长远,致力于构建ECIRM战略的完整版图,而不是只专注于企业的眼前盈利。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蓝筹型企业家与一个普通生意人的分水岭。普通生意人追求的是发财赚钱,蓝筹型企业家追求的是基业长青和领袖型产业地位,在他们的思维里,稳定的企业盈利是企业长治久安和产业地位的自然结果。一个致力于造就蓝筹公司的企业或企业家,应该致力于构建起ECIRM战略的完整版图,从企业家、资本、产业、资源和管理五个方面进行有系统的努力。当我们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可能成长为蓝筹公司的时候,主要依据不在于它的中短期盈利多寡,主要判断标准在于这个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效率构建起完整的ECIRM版图并保持它们发展的可持续性。五个要素中,缺失任何一个或若干个,企业都将行而不远。
  其二、持续提升ECIRM战略里每个要素的量级和品质。
  1、企业家:永无止境地追求企业成长是企业家精神的魂魄,企业家的能力与才干是企业成长的大限。一个致力于成为蓝筹公司的企业,必须致力于营造一套优选企业家的机制和文化,或者能促使在位企业家持续改进其素质和能力,或者能以优替劣地实现企业家的有序更新和过渡。
  2、资本:全方位构建和疏通企业吸纳资本的渠道,在资本规模、资本成本、资本增值率和资本循环的可持续性等四个方面塑造企业的资本强势,营造企业的资本竞争力。
  3、产业:尽量淡出规模不足的行业,集中资源占领总量大、利基厚、盈利能力强的产业,而且要十分注重踏准产业生命周期和循环周期的节奏。
  4、资源:不遗余力地发育、整合和控制产业资源,扩大资源的规模,改善资源的品质。
  5、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持续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运营效率。
  其三、努力促进五要素之间的性质适配和功能藕合,推动五要素的结构优化。任何一个企业的ECIRM五要素都形成一个特定的结构,这个结构的形成或者因为天然的原因,或者因为历史的原因。一个致力于成为蓝筹公司的企业,必须因应发展的需要,随时检视自己ECIRM五要素的适配性,并持续地推动五要素的结构优化:或者基于资源重组业务和发育能力,或者基于业务重组能力和整合资源,或者基于能力发育资源和重组业务。
  其四、保持五个要素在各自改进和发展过程中的彼此协同性。ECIRM五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有其自主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进程。有的往这个方向演进,有的往那个方向演进;有的发展快些,有的发展慢些。企业在需要保证五个要素之间性质适配的同时,还需要确保五要素之间演进方向的一致和发展速度的协同。否则,过量的要素将形成闲置和浪费,不足的要素将成为“短板”而制约企业的总体效率和发展。在改进五要素的努力中,补长短板的边际效果最大。所以,企业要致力于保持五要素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协同性,重点是发现“短板”、补长“短板”。
  其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迁作出适时反应,或者引导环境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改变,或者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演变的新态势。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企业更多地是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在成长成为产业领袖之后,大公司往往有着足够的产业势力,这时候公司可能主导产业的秩序和业态,领导产业的走势和方向,就是说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

3. 海尔集团企业战略初探

1 海尔的速度创新模式——再造速度流程
      海尔在1998年实行了一场 业务流程再造 工程。海尔“业务流程再造"是解决企业循环与周转的速度问题。
2 海尔的品牌模式
(1)用优质产品体现品牌价值 
(2)在延伸中扩大品牌价值
(3)用企业文化提升品牌价值
3 海尔的新产品模式
4海尔的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模式

海尔集团企业战略初探

4. 海尔集团产品策略分析

亲[微笑]您好,海尔集团产品策略分析:一、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管理平台1992年,海尔成立了国内首家企业知识产权办公室,打下了保证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到目前海尔与欧美企业不尽相同的机构设置,充分体现了海尔以市场目标为导向的价值趋向。海尔知识产权部门最初的目标只是自己的开发人员守法,而自己的权利也不被侵犯,侵犯了就依法追究;如今海尔已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就是要利用已有专利,促进产品的开发,做到专利为开发服务,为市场效果服务。【摘要】
海尔集团产品策略分析【提问】
亲[微笑]您好,海尔集团产品策略分析:一、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管理平台1992年,海尔成立了国内首家企业知识产权办公室,打下了保证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到目前海尔与欧美企业不尽相同的机构设置,充分体现了海尔以市场目标为导向的价值趋向。海尔知识产权部门最初的目标只是自己的开发人员守法,而自己的权利也不被侵犯,侵犯了就依法追究;如今海尔已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就是要利用已有专利,促进产品的开发,做到专利为开发服务,为市场效果服务。【回答】
二、利用专利文献是创新的前提海尔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手段的品牌经营模式,面对着国际家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从国际范围内的专利信息库中挖掘技术创新点,从而带动企业整体技术升级与出口,保证海尔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按产品门类、技术领域建立了有针对性的专利文献库,跟踪、借鉴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通过借鉴利用国内外文献为引进技术、产品开发、海外建厂等项目提供创新方向,提高集团的整体竞争力。海尔同时还建立了适合本企业使用的中外专利数据库系统,包括七国两组织的专利数据,该系统有多项检索入口,能够实现全文检索,成功地解决了异构数据库的同一平台操作问题,可满足多个终端同时检索使用;另外,该系统同时收录了相关专利文摘的扉页附图,为专利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业务管理和技术开发提供了非常简单、便捷的途径,成为海尔集团产品开发和专利保护的基础手段。【回答】
三、专利开发工作围绕产品市场工作展开我们的产品开发有一个观点:好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需求,这就要求企业的技术开发要紧紧围绕市场、用户这个目标来开展工作,同时实施专利战略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1、根据用户需求开发产品,并进行专利保护通过了解市场创造需求的开发理念,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被源源不断制造、挖掘出来,海尔靠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自己独享的蛋糕,专利保护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市场化提供了法律保障。一个企业、一种技术、一个产品要想成为未来的潮流,它必须与消费者未来的需求相一致。以这样的认识,海尔“双动力”并没有停滞在技术发明、技术潮流的荣誉上不前,而是不断根据消费者需求相继推出了可以洗羊绒、可以洗毛毯、不用洗衣粉等十余款不同功能特点、不同容量段的“双动力”系列产品。【回答】
2.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寻找企业跨行业发展、产品市场细分化的支持通过“使用公开公知技术”+“有效专利技术的改造”,以点带面的突破,赢得整体产品技术研发方案的专利保护。对于市场上现在比较成熟的技术产品,海尔通过检索查新,借用专利文献,寻找新的切入点,提高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对国内专利技术的跟踪,海尔发现彩电屏显技术方面的专利保护并不完善。 同时对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彩电显示屏开关机瞬间闪烁的射线,不仅对消费者视力造成损害,而且也是造成显示屏使用寿命缩短的最大因素。为此海尔决定将技术研发重点放在对彩电屏显技术的改进上来,以期研制出具有独特屏显技术的新产品。【回答】
对此,开发部门先后就彩电开关机显示方式设计出多种案,最终确定以“拉幕式开关机”为主导案的屏显技术,这种技术在开关机时对屏显做特殊处理,就像开启或关闭舞台帷幕一样逐渐打开或是关闭显示屏,对消费者的视觉伤害几乎减小到零。同时海尔一次申请发明专利2项,最大范围的覆盖住技术范围,从而确保了该项技术在国内应用的首创性。通过专利投资,海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建立起自主的技术优势、以及由此形成自己的产品特点。【回答】
3.鼓励职务发明创造,建立专利报酬奖励制度为了促进发明水平的不断提高,鼓励开发人员发明创造积极性,我们将专利的报酬奖励办法制度化,在专利获得授权后及时给予发明人、设计人以奖励,并根据市场效果好的a类专利产品盈利情况,再次给予发明人、设计人一定比例的报酬。😊🙃希望对您有帮助😊😊有问题可以留言👌小楠收到信息会第一时间回复您😊方便的话给个赞哦🙏您的举手之劳对我很重要要🌹🌹祝您身体健康,一切顺利哦!🙏🙏谢谢!【回答】

5. 海尔集团的背景分析

亲您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海尔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2013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1803亿元,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7万多名员工,海尔的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十大世界级品牌”,2008年6月,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声望大企业600强”评选中,海尔排名13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国企业。2008年7月,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五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2008年海尔入选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编制的《中国购买者满意度第一品牌》,排名第四。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2012年03月24日,“2012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海尔“以自主经营体为基础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在全国451项管理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2012年8月8日,第六届中国品牌节揭晓年度品牌中国总评榜,海尔荣获“2012品牌中国华谱奖”,连续六年获此殊荣。2012年9月10日,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发布2012年“亚洲上市公司50强”排行榜中国家电业海尔挺进50强,连续两年入围该榜单。2012年9月17日,第18届中国品牌价值研究结果在英国伦敦揭晓。海尔以962.8亿的品牌价值位居榜首,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2012年11月,在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共同发起的“中国管理全球论坛暨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颁奖典礼上,海尔集团荣获“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之战略远见奖。2012年12月,张瑞敏获得了瑞士洛桑IMD商学院将“IMD管理思想领袖奖”【摘要】
海尔集团的背景分析【提问】
好【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海尔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2013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1803亿元,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7万多名员工,海尔的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十大世界级品牌”,2008年6月,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声望大企业600强”评选中,海尔排名13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国企业。2008年7月,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五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2008年海尔入选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编制的《中国购买者满意度第一品牌》,排名第四。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2012年03月24日,“2012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海尔“以自主经营体为基础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在全国451项管理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2012年8月8日,第六届中国品牌节揭晓年度品牌中国总评榜,海尔荣获“2012品牌中国华谱奖”,连续六年获此殊荣。2012年9月10日,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发布2012年“亚洲上市公司50强”排行榜中国家电业海尔挺进50强,连续两年入围该榜单。2012年9月17日,第18届中国品牌价值研究结果在英国伦敦揭晓。海尔以962.8亿的品牌价值位居榜首,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2012年11月,在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共同发起的“中国管理全球论坛暨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颁奖典礼上,海尔集团荣获“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之战略远见奖。2012年12月,张瑞敏获得了瑞士洛桑IMD商学院将“IMD管理思想领袖奖”【回答】
海尔集团在美国的战略及启示的毕业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问】
尔的国际化战略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正值中国加入WTO,很多企业响应中央号召走出去,但出去之后非常困难,又退回来继续做定牌。海尔认为“国门之内无名牌”,“不是出口创汇,而是出口创牌”,并且提出“下棋找高手”、“先难后易”,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海尔按照“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思路打造国际化品牌。“走出去”阶段,海尔以缝隙产品进入国外主流市场;“走进去”阶段,海尔以主流产品进入当地主流渠道;“走上去”阶段,海尔以高端产品成为当地主流品牌。海尔也逐渐在国际上树立品牌,成为中国品牌走向全球的代表者。1999年,海尔在美国建立第一个海外工业园时,受到很多质疑,当时很多媒体说,美国的工厂都到中国来设厂,海尔反其道而行的跑到美国去设厂,最后肯定以失败告终。只看当时,海尔到美国去设厂肯定没有成本优势,但从今天来看,这无疑是个高度前瞻的、正确的决定 。2001年,美国当地政府为感谢海尔为当地所做的贡献,无偿命名工厂附近一条道路为海尔路,这是美国唯一一条以中国品牌命名的道路。【回答】

海尔集团的背景分析

6. 海尔集团公司的财务现状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128亿美元)。【摘要】
海尔集团公司的财务现状【提问】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128亿美元)。【回答】
偿债能力分析先对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每年都大于 1,就已经表明公司随时有足够能力去填补流动负债,再进一步分析,流动比率从 2008 年的 256.03%下降到 20101年的 176.92%,两年内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流动资产增长不及流动负债快而引起的;速动比率在2008 年比2007 年下降了80个百分点到10年又比2009年上升 15个百分点,似乎与流动比率相矛盾,原因在 2009 年公司存货积压增加,到 2010 年时变卖存货,这样相对速动比率就有小幅度上升。现金比率与现金流动负债比都处于下降状态,其中现金比率 2008 到 2010 年分别为 77.19%、59.87%、55.39%,2010年比2008年下降20多百分点,现金流动负债比也从 2008 年的 58.39%下降到 2010 年的 29.65%,下降将近 30个百分点。虽然两者都在下降,但是不存在短期偿债风险,也同时证明公司试图更大利润流动负债为经营服务,只是应注意其合理性,不能过分扩大流动负债。从长期偿债能力上看,2010 年资产负债率为 37.03%,所有者权益比率为 62.97%,权益乘数为 1.59,而有形净值债务率为 59.87%(影响不大),这些都是表明公司资本雄厚的实力。【回答】

7. 海尔集团公司的财务现状

亲,海尔集团公司的财务现状如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每年都大于1,就已经表明公司随时有足够能力去填补流动负债,再进一步分析,流动比率从2020年的256.03%下降到2022年的176.92%,两年内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流动资产增长不及流动负债快而引起的;速动比率在2020年比2022年下降了80个百分点,到10年又上升15个百分点,似乎与流动比率相矛盾,原因在2021年公司存货积压增加,到2022年时变卖存货,这样相对速动比率就有小幅度上升。现金比率与现金流动负债比都处于下降状态,其中现金比率2020到2022年分别为77.19%、59.87%、55.39%,2022年比2020年下降20多百分点,现金流动负债比也从2020年的58.39%下降到2022的29.65%,下降将近30个百分点。虽然两者都在下降,但是不存在短期偿债风险,也同时证明公司试图更大利润流动负债为经营服务,只是应注意其合理性,不能过分扩大流动负债。从长期偿债能力上看,2022年资产负债率为37.03%,所有者权益比率为62.97%,权益乘数为1.59。【摘要】
海尔集团公司的财务现状【提问】
亲,海尔集团公司的财务现状如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每年都大于1,就已经表明公司随时有足够能力去填补流动负债,再进一步分析,流动比率从2020年的256.03%下降到2022年的176.92%,两年内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流动资产增长不及流动负债快而引起的;速动比率在2020年比2022年下降了80个百分点,到10年又上升15个百分点,似乎与流动比率相矛盾,原因在2021年公司存货积压增加,到2022年时变卖存货,这样相对速动比率就有小幅度上升。现金比率与现金流动负债比都处于下降状态,其中现金比率2020到2022年分别为77.19%、59.87%、55.39%,2022年比2020年下降20多百分点,现金流动负债比也从2020年的58.39%下降到2022的29.65%,下降将近30个百分点。虽然两者都在下降,但是不存在短期偿债风险,也同时证明公司试图更大利润流动负债为经营服务,只是应注意其合理性,不能过分扩大流动负债。从长期偿债能力上看,2022年资产负债率为37.03%,所有者权益比率为62.97%,权益乘数为1.59。【回答】

海尔集团公司的财务现状

8. 海尔集团财务状况分析论文

 海尔集团财务状况分析论文
                      海尔集团公司(简称:海尔),于1984年在青岛创立,是一家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从开始单一生产冰箱起步,拓展到家电、通讯、IT数码产品、家居、物流、金融、房地产、生物制药等领域,从制造产品逐渐转型为制造创客的平台。公司旗下青岛海尔(股票代码:600690)和海尔电器(股票代码:01169)两大平台上聚合了海量创客及创业小微。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海尔集团财务状况分析论文 ,欢迎阅读。
    
     摘要: 
    财务分析是对企业过去及现在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风险状况进行的分析活动,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以海尔集团为研究对象,对海尔集团的经营状况、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进行分析,对其经营业绩作出评价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财务;指标;分析;海尔集团
    财务分析是进行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手段。通过财务分析,借以评价投资对象的投资价值,了解投资风险,并预测其未来可实现的经济效益。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投资对象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价。通过对财务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10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本文通过2008年到2010年这三年财务数据对海尔集团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海尔的.财务状况及发展进行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 
    先对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每年都大于1,就已经表明公司随时有足够能力去填补流动负债,再进一步分析,流动比率从2008年的256.03%下降到2010年的176.92%,两年内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流动资产增长不及流动负债快而引起的;速动比率在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80个百分点,到10年又比2009年上升15个百分点,似乎与流动比率相矛盾,原因在2009年公司存货积压增加,到2010年时变卖存货,这样相对速动比率就有小幅度上升。现金比率与现金流动负债比都处于下降状态,其中现金比率2008到2010年分别为77.19%、59.87%、55.39%,2010年比2008年下降20多百分点,现金流动负债比也从2008年的58.39%下降到2010年的29.65%,下降将近30个百分点。虽然两者都在下降,但是不存在短期偿债风险,也同时证明公司试图更大利润流动负债为经营服务,只是应注意其合理性,不能过分扩大流动负债。从长期偿债能力上看,2010年资产负债率为37.03%,所有者权益比率为62.97%,权益乘数为1.59,而有形净值债务率为59.87%(影响不大),这些都是表明公司资本雄厚的实力。
     2盈利能力分析 
    从表中我们可以分析,营业毛利率快速增长,销售净利率也随之上升,营业毛利率从2008年的14.04%上升到2010年的23.13%,仅仅两年时间就将营业毛利率提升4.12个百分点,使得销售净利率也在两年内上升了1.4个百分点。在成本费用利润率中,因为营业成本减少而营业收入增加,所以也从2008年的2.43%上升到2010年的3.88%,但是期间费用一直在增加会影响成本费用利润率上升幅度不大。总资产利润率的增长,2008年到2010年分别为6.07%、8.95%、9.71%都处于稳步且大幅度增长,因为它的增长也直接引起总资产净利率和总资产报酬率上升,最后使得两者在2010年分别上升到8.44%、10.60%。分析得出能引起总资产利润率上升的因素是流动资产利润率和固定资产利润率,其中流动资产利润率增长幅度不大,到了2010年才为14.53%,两年内只上升4.41个百分点;而固定资产利润率从2008年到2010年上升19.30个百分点,达到2010年的4723%,是流动资产利润率的3倍多,出现了资产配置不合理问题,很可能是流动资产过多,相应的固定资产不足,很容易出现流动资产闲置或浪费和固定资产过渡使用。就目前来说,资产配置问题还不能直接拉下总资产利润率。
    在资本盈利上看,很明显知道,营业盈利与资产盈利能力都逐渐加强,直接使得资本盈利能力增强。所有者权益利润率两年内就增长了一倍多,也使净资产收益率增长一倍多,到2010年时两者分别为15.41%、13.26%。股本在2009到2010年都没增加,利润的增加长促使股本收益率增长,分别为59.51%、73.12%,还有资产保值增值率都比100%大,所以说盈利能力在逐渐加强。
     3营运能力分析 
    盈利水平和经营管理状况的营运能力分析是必要的财务指标分析,它的强弱直接影响获利多少。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在2008和2009年间还能保持一定增长,分别为2.57 和3.00次,可是一到2010年就下降到2.60,周转天数也比2009年增加了18天多,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比2008年还算不错,引起总资产周转率在2010年下降的原因是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周转率都下降。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由2009年的4.41次下降到2010年的3.89次,还比08年的4.16次少,且两年内平均周转天数增加了8.69天。进一步分析流动资产结构中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在两年间都是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15.15次减少到2010年9.78次,周转天数也增加13天;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恰恰相反,从2008年到2010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上升27.81次,周转天数减少13天多,由于存货周转率处于下降状态,所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及把流动资产周转率拉升。固定资产周转率波动与总资产周转率变化相似,先增长后下降,直到2010年时的固定资产周转率水平比2008年的要高,周转天数平均减少了0.4天。周转水平还可以说稳定,但是还需要有待提高。
     4发展能力分析 
    先从营业增长方面上看,营业收入增长率2008年到2010年分别为18.90% 50.18% 3.18%,在2009年还能保持大幅度增长,但到2010年就明显减缓,可能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市场上蒙受损失较多,这就引起2010年收入增长减慢;营业利润增长率2008年到2010年分别为36.62% 49.83% 29.74%,2010年营业利润增长在营业收入增长减慢下也开始放慢速度,当年投资收益也增长不少,所以减少20个百分点,还是属于快速增长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长变化相似,由于所得税税率没多大变化,所以增长率也相差无几,其中2009年增长率为100%,说明当年经营业绩相当不错,到2010年就下降到30.00%,也是之前分析的原因直接引起的。
    在资产增长上看,总资产增长率2008年到2010年分别为25.07% 32.00% 9.31%,也是先增后降的变化,其中2010年流动资产增长率为0.93%,固定资产为4.11%,都是自2009年后资产规模没有过大的扩张,就是资产增长率较小,也引起营业收入增长减缓,营业收入增长率与总资产固定资产增长率相对较小,而比流动资产增长率就较大,所以还需要调整一下资产结构,建议适当增加流动资产比重。
    从资本增长率分析,股本只是在2009年增长11.47%,2010年没有变化,股东权益增长率2010年比2009年略有下降,因为公司开始利用负债经营生产,其下降有利于公司发展;2010年累计保留盈余率在未分配利润大有增长而股本不变下比2009年略有上升,增长水平还是能保持上升的。总之,在2010年发展水平比2009年有一定下降,应该尽快解决资产结构上的增长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收入,提高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2]王庆成.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3]詹母斯·范霍恩等著.现代企业财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李相国主编.企业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