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很著名,杨振宁和李政道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

2024-05-20

1. 诺贝尔奖很著名,杨振宁和李政道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虽然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过成就总有高低。现在看,不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杨振宁的声誉都要高于李政道。

对李政道来说,斩获诺贝尔奖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是他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对杨振宁来说,却不是这样。杨振宁最重要的学术成就是他和助手米尔斯合作完成的杨-米尔斯方程,
这个方程为几种相互作用的统一以及标准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框架,这项成就的伟大已经不能用诺贝尔奖去量度了。除此之外,杨振宁还有杨-巴克斯特方程等诺贝尔奖级别的学术成就。

杨振宁还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这使得他在社会领域也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保钓活动中有他的演讲;中美建交有他的推力;大批中国学者赴美学习有他牵线搭桥的功劳;国内多所大学里有他讲课的声音以及建立的研究院。
2003年杨振宁开始在中国定居,并几乎将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中国,直到今天97岁高龄仍然未停止工作,在众多的学术讨论中都能够看到他的身影。这使得他更容易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中,更容易被中国公众所熟知。不论是看科学成就还是看社会活动,杨振宁都要比李政道更适合做科学领袖。

杨振宁和李政道是因为为首先从理论上出“弱相互中的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但是在实验中证明这个成果的吴健雄却没有因此一起获奖的!在杨和李提出这个观念之前许多科学家都觉得“宇称一定是守恒的”!
因为这个理论是物理学的基本定理,其次大量的实验结果都支持这一结论,只是在后来某些实验中发现了有悖这一理论的结果!但当时的主流科学家因为受到“对称观念”的影响几乎都不会怀疑这是理论的问题而是可能因为别的原因所以才会有实验上的这一结果!还有这个“宇称守恒”这个观念最早是由爱因斯坦提出来的!

诺贝尔奖很著名,杨振宁和李政道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

2. 杨振宁和李政道凭什么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


3. 同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知名度为什么没有杨振宁先生高?

李政道先生的性格比较内向。李政道的爱好就是钻研学问,一心一意做他的科学研究。很多人认为,李政道就是一个书呆子一类的科学家,不喜欢提意见,也不喜欢社交活动,而是在自己的书斋里面读书。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低调。

而杨振宁先生的性格非常外向。杨振宁不仅是大科学家,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六七十年代,杨振宁就是全美华人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71年,杨振宁第一个到中国来访问,在世界上造成了轰动。杨振宁回美国之后,又到全美七十多所大学演讲,希望华人学子可以到中国看看。杨振宁还是保护钓鱼岛的精神领袖,他和朋友们多次召开记者招待会,多次在美国政府部门演讲,出示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证据。
20世纪70年代开始,杨振宁把最新的科学理论介绍到中国大陆来。20世纪80年代,杨振宁又为中国指导和创建了四个高等学术科研中心和一大批现代物理实验室。

另外杨振宁先生在近代物理学上的地位更高一些。虽然他们一起因为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杨振宁除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外,近代理论物理学许多领域的发展,都与杨振宁有关,杨振宁与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一起,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式,即费米-杨模型;与米尔斯合作,提出的规范场理论,确立了杨振宁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奠基人的地位。尤其是杨米尔斯理论,可以说是近现代物理的基石,

大统一理论的指路明灯,比宇称不守恒的意义还要重大。在物理学界一致认为,杨米尔斯规范理论是一流的工作,杨巴克斯特方程是二流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宇称不守恒只能算三流的工作,从这些评价上就可以看出杨振宁在基础物理学上的巨大成就。杨振宁是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个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

同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知名度为什么没有杨振宁先生高?

4. 杨振宁与李政道同时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杨振宁的关注度这么高?

杨振宁引起个人生活和性格原因让外界更关注,而李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一心只做学问的科学人。


1956年,李政道和他的合作者杨振宁提出,这两种粒子可能——事实上就是一种相同的粒子,因为弱作用力的原因,导致其按照两种不同的速度衰变,但这种情况只发生在导致其衰变的弱作用力“不是”反射不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立。这个经李政道和杨振宁认真研究、系统分析后提出来的设想,有些与常理相悖。他们分析了所有以往研究原子、原子核中弱作用力的实验,发现与所有人认定的正好相反,以往几乎没有实验真正检验事物与其镜像之间的对称性。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用专门的实验来检验核弱作用力衰变是不遵守宇称守恒的。

李政道在哥伦比亚大学内外都是大名鼎鼎,声名远播。在浦品物理楼8楼,我参加的每周学术研讨会上,每位发言人都感到不能不把目光集中在李政道身上;发言的时候,他们的目光只注视着李政道,而李政道也从来不会放过那些不能完全同意的观点。无论谁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李政道都高度关注主讲人的观点,只要有什么令人难以满意的观点,他都会在第一时间打断讲话。有好几次,主讲人刚讲了第一句话,就被李政道打断了,只要没有弄清楚,主讲人就别想继续。而有些时候,观点压根就没有弄清楚。我曾经目睹过一位访问博士后在原本用于演讲的一个半小时内,都一直被要求为他所说的第一句话做出解释的尴尬场面,而且没人敢对李政道喊停。

李政道有一种为众人所仰慕的性格,前额透出道道智慧的光芒,给人一种强烈的纯粹感。最初,我以为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质问是他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副产品。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其中潜伏着一种快感:他对别人演讲中不完美的地方穷追不舍,并喜欢使演讲者不知所措。我见过的唯一一个能摆脱李政道固执追问的人是已故的亚伯拉罕·佩斯,他是一位个子不高但很活跃的荷兰裔教授,任职于洛克菲勒大学。他能半开玩笑、半嘲讽地哄着李政道勿穷追不舍地追问。
对于现在的物理学生而言,李政道和杨振宁都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对于我们这些见证者而言,很难抗拒这种不公平地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冲动。事实上,我们中的任何一个哪怕只是写出他们那些卓越论文中的一篇,就已非常难得了。

5. 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提出什么理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奖

李政道,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提出什么理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奖

6. 曾经和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为何最终和杨老决裂?

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人类在科学上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生活里曾也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据说是因为发表文章的名字排名顺序闹得不愉快,最终导致决裂,以上推测参考季羡林之子季承所写的书籍《李政道传》 。 
01 初识40年代,二战胜利后蒋介石选拔人才前往美国学习,作为其中之一的李政道就前往芝加哥大学学起了理论物理,当时杨振宁正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因为他俩是西南联大校友,杨振宁接到吴大猷的通知后,就在大学国际公寓给李政道等人预定了房间 ,两人由此正式认识。虽然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但是他们随着交往密切关系愈发亲近,开始联名发表论文,生活中也成为十分亲密的朋友。
02 正式合作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助教,而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他找到院长奥本海默希望他能邀请李政道一同来做研究,收到邀请信的李政道于1951年9月同夫人一同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李扬两家比邻而居,来往密切,而杨振宁此时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邀请李政道加入,这便是他们合作的真正开端。
03 初生嫌隙两人合作既愉快也有分歧,第一次闹不愉快就是由于两篇论文的署名排序问题。这两篇论文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按照国际惯例,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也就是“李政道、杨振宁”,但是李振宁提出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此只能勉强同意,第一篇的署名就成了”杨振宁、李政道“,第二篇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照国际惯例改了过来。至此两人心中就有了隔阂,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一段时间后李政道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之后还成为了伦比亚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04 再合作1953年,杨振宁曾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工作一年,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但是李政道对这篇论文的出发点持怀疑态度,一次,杨振宁到哥伦比亚大学来看李政道,李政道将自己的观点告诉了杨振宁,两人经过积极讨论,最终共同署名,发表了论文《重粒子守恒和普适规范转换》,恢复了合作关系。
05 感情破裂这段时间两人合作十分紧密,研究上也做出了很大成就,两人也是在此时间发表论文获得了诺贝尔奖。1957年11月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准备领奖,但是在这个时候杨振宁提出想在李政道之前领奖,因为杨振宁夫人杜致礼想在出席晚宴时有国王作陪,李政道最终勉强同意,这一插曲闹得他们不太愉快, 但是最终导致的决裂的却是1962年5月12日美国《纽约客》杂志上一篇由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这篇文章记述了李杨两人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杨振宁希望他的名字能写在李政道之前,他的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李政道的夫人秦惠箬前面,因为他的夫人年长一些,李政道对此感到十分失望,单方面提出了和李振宁断绝合作关系。之后两人陆续归国访问,但是在主张上完全不合,似乎带有个人意气存在,不过两人不在合作,实在令人惋惜。
就如季承说 :”他们之间的分歧,已经是一个科学史的问题了。其是非曲直,应该由历史来判断,应该由科学史家来研究。至于结论,这恐怕是没有人,没有什么机构,可以做出的。”

7. 李政道与杨振宁同为诺贝尔奖得主,二者谁更胜一凑?

喜欢研究的人评论杨振宁:在祖国最穷最落魄的时候,选择加入美国籍,祖国富足强大的时候回来想要回归做出贡献。
这件事情还是有很多的人怀疑的“马后炮”还是真的“叶落归根”实质上在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的时候,他的父亲作为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他们还提出了强烈的反对的意见。

这件事情严重到断绝父子关系了呢,直到他的父亲离世都始终在心里没有宽恕他。看来对于杨振宁恢复国籍的洗白,道路还很是坎坷的!李政道和杨振宁同是西南联大的学生,杨振宁要比李政道高两级,是同校的校友,加上两人那时同在国外芝加哥大学研究学习所以后来开始一起联名发表论文,成为了很亲密的朋友了呢

后来因为两次合作论文的署名排序问题,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而杨振宁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两人开始有了变化的呢,后来杨振宁邀请李政道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时候俩人真正的合作就此开始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出现了第一次的间隙,第一篇论文的署名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希望他的名字可以排在李政道的前方,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在没有其他好办法的时候同意了呢。

终于,李政道离开普林斯顿,去往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三年后,1956年,29岁的李政道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李政道与杨振宁同为诺贝尔奖得主,二者谁更胜一凑?

8.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科研成就为何不到一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们自身努力的学习和强烈的荣誉使命感以及对人类发展的责任感,是他同时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主要原因。

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在1956年提出的“李-杨假说”,即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是不守恒的,简称“宇称不守恒定律”。
他们推翻了被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成功挑战爱因斯坦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奖。 这也是华人首次登上诺贝尔奖令人眩目的领奖台。

50年后,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当初两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都已成白发泰斗。宇称守恒问题,属于高能(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范畴。新中国成立前后,伴随着王淦昌、张文裕等一批海外物理学家的回国,中国高能(粒子)物理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积极参加了社会主义阵营于1956年成立的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中国科学家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在这个研究所做出了重大的科学发现——1959年3月,王淦昌通过实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

从上述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国内高能物理的发展能够与李、杨获诺贝尔奖这一重大事件形成互动,从而刺激国内科学界尤其是物理学界攀登科学高峰的热情。1959年底,王竹溪等8位知名物理学家发表了《十年来的中国物理学》一文,文章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了详细的回顾总结,认为,“解放以后,理论物理的研究得到了新的发展。十年来工作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基本粒子理论、原子核理论、固体理论及统计物理几方面……”可见,粒子物理被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新的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也可以说他二人让近现代的中国人对物理学有了更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