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的三个境界分别是什么?

2024-05-16

1. 悟道的三个境界分别是什么?

悟道的三个境界如下: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道德经中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说的是上善的人一听到这个道, 他就晓得马上修正自我了, 就像禅宗,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一拈花 ,不用说话,大迦叶尊者就开悟了 ,这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你看,另外有一些人呢 ,一听到哪里在论道 ,不管什么人在讲,都跑去听 ,如果叫他修正提升的话 ,他又要把事情都做好了再来 ,然而,他太太的事忙完了 ,又有儿子的事 ,有了儿子的事吧 ,女儿又生了孩子 ,又有外孙的事了, 如此便永远完不了!

下士闻道:大笑之, 有些人听到大家聚集在一起, 研究这个国学经典, 听讲老子道德经,论语 ,他就认为那像是一群神经病。他哈哈大笑就跑掉了!
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 你越笑 ,我这个道越高, 看起来老子是自吹, 但是讲句老实话 ,世界上最高的东西, 最有用的东西是很难讲清楚的, 最世俗的东西, 反而是大家最喜欢的 ,所以今天你只要看钞票,就懂得世间的道了 !

悟道的三个境界分别是什么?

2. 悟道的三个境界如下?

悟道的三个境界如下: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道德经中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说的是上善的人一听到这个道, 他就晓得马上修正自我了, 就像禅宗,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一拈花 ,不用说话,大迦叶尊者就开悟了 ,这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你看,另外有一些人呢 ,一听到哪里在论道 ,不管什么人在讲,都跑去听 ,如果叫他修正提升的话 ,他又要把事情都做好了再来 ,然而,他太太的事忙完了 ,又有儿子的事 ,有了儿子的事吧 ,女儿又生了孩子 ,又有外孙的事了, 如此便永远完不了!

下士闻道:大笑之, 有些人听到大家聚集在一起, 研究这个国学经典, 听讲老子道德经,论语 ,他就认为那像是一群神经病。他哈哈大笑就跑掉了!
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 你越笑 ,我这个道越高, 看起来老子是自吹, 但是讲句老实话 ,世界上最高的东西, 最有用的东西是很难讲清楚的, 最世俗的东西, 反而是大家最喜欢的 ,所以今天你只要看钞票,就懂得世间的道了 !

3. 悟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1、南怀瑾悟道,最高的境界是平凡。
我在书店里,偶然翻到一本书《金刚经说什么》,发现作者南怀瑾有大智慧。回去以后,上网买了南怀瑾的全套书籍,以及他人写关于他的十几个版本的传记或回忆录,共上百本,一一阅读。

后来,我遇到一些人批判南怀瑾的。我读过上百本南怀瑾的书,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自然不人云亦云,只说一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南怀瑾先生临终前,已经说不了话,只写下两个字:平凡。

他走遍大半个中国,求学问道,身体力行地实践,他悟道,最高深的东西也是最平凡自然的东西,最高的境界是平凡。

我自己读《道德经》《庄子》《易经》和《金刚经》,发现南怀瑾的中心思想,皆合乎经典。

我曾听葡萄酒协会的人说,最顶级的好红酒,大多数人觉得口感不好,只有少数的红酒行家认可;而次一个级别的好红酒,却受到大多数人的好评。

曲高寡和。

那些真正能品出南怀瑾高明的人,应该像是少数识货的红酒行家。最高明的,也是最平凡的。老子的辩证关系,亦是如此。



2、悟道和没悟道,看起来都一样。
祖师说“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悟道和没悟道,是相同的,看起来都不一样。本来就是无心,又无法。

《清静经》中有类似的说法:“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虽然名义上说得了道,其实无所得;因为要教化众生,所以才说是“得道”。能悟到这点的人,才可以传道。



普通人把修行和悟道,看成很高远的东西,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虚妄想法。

昨天晚上,有个人对我说:“学懂易经的人,不会去遛狗。”

我回复他:“也不应该吃饭。”

懂《易经》的人,不会去遛狗?这是典型的没有依据,没有逻辑。语文老师也会打个×。

特蕾莎有一句名言,所言极是:“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南怀瑾曾经说,普通人不要学《易经》,也不要学佛学。

这是他的上半句话,被有些人炒得沸沸扬扬;他的下半句话,很多人却没耐心听完。

他说有两种人可以学,第一种是有第一流的聪明和大智慧的人;第二种是没读过书的人,简单淳朴,没什么私心杂念。

悟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4. 悟道都有哪些境界

我觉得的是,这样说容易懂些。
1,被人骂,你还口骂,                                             人的本性。
2,被人骂,你不还口,但心里恨。                                   还是人的本性。
3,被人骂,你不还口,心里不恼。
4,被人骂,你笑笑了之。
5,被人骂,你马上自检,是不是自己哪里不对。                        已经有点悟道了。
6,被人骂,你就会觉他肯定遇到烦恼的事情了,你帮他解决。  已经悟道。
7,被人骂,你觉得众生烦恼太多,我要想方设法为众生解除烦恼,并且努力去做。  得道成仙了。
楼主,其实道就在世间之中,在众生之中。
善哉善哉。

5. 悟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无为决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这里的“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层次内涵是绝不能逆道而为,指的是不要人为的去乱为、胡为,去干预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经过很好入静修炼的常人乃至圣人之智去人为干预宇宙大道的运行。

《道德经》中关于无为之境有诸多阐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只有彻底领悟了什么是不合道的行为并善于放弃,才能达到无所不为,达到随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境地。透彻的领悟了“无为”的这一深层内涵后,就应当进一步

明了所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返朴归真”的深邃内涵,从而通过高度的“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的正静定修炼而最终得道,如此便能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达到了随心所欲合于道,无所不能为的至地。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要义。
**********************************************
道教修炼的最高境界是主体与客体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所谓主体是指生命“我”,客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宇宙生命最原本的状态和样子——道(融合了宇宙人生的基本原理——对称平衡原理、根本规律——“自空吸引律;自满辐射律;能质互化律;积累突变律;清轻上升(浮)律;浊重下降(沉)律;同类聚集律,同频共振律;同性相斥律,异性吸引律”和能量)。
生命“我”的最佳状态时是无为,所谓无为,就是:无贪无求,无私无欲,无思无虑,无执无著,无人无我,无偏无狭。坦坦荡荡,坦坦然然,自自然然,安安静静,祥祥和和。

“道”是超越色空,远离人我,唯一真实的,无限的、瞬间永恒的能量体。
道教修行者,修炼的最高境界是:“我”道合一,无道无我。唯一真实,超越时空。无边无际,瞬间永恒——永恒瞬间。
******************************************

最高境界,无界!
说出来就不成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
绝名相!

悟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6. 参禅悟道有三重境界

参禅悟道有三重境界:
  
   见山是山,
  
   见山不是山,
  
   见山只是山。
  
   三重境界,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三个阶段。
  
   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是执着的境界。
  
   这是没有参禅时的凡夫俗子的见解。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破除世俗的见解,我们局限于感官的认识,被外在的色相所迷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如见到美女、美酒、美元,就魂不守舍,意醉神迷,生起种种贪求、执著之心。我们将山水看做是实实在在的山水,不知道它们原来是因缘所合成的事物,不知道它们的本性是空的。这样,外界的事物扰乱了我们的心灵:“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目盲、耳聋、口爽,这就是凡夫俗子的执着境界。
  
   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是虚无的境界。
  
   通过一段时间的参禅,随着认识提高,我们对宇宙万象的真实相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四大皆空,万法皆空;知道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并且,这不可得亦不可得。
  
   我们感悟到: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我们感悟到荣华犹如花间露,富贵好比草上霜;感悟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这个时候,当然就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感受了。这时候眼中的美女、美酒、美元,与前一阶段就大不一样了。美女是什么?一堆碳水化合物罢了;美酒是什么?H2O1嘛;美元是什么?一堆废纸,做卫生纸还嫌脏!
  
   这第二重境界是对第一重境界的否定。在第一重境界中,我们什么都要要要,在第二重境界中,我们对什么都扔扔扔,这就陷入了虚无。因此,我们还必须继续修行,进入第三重境界。
  
   第三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淡定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我们用不着刻意逃避外界的形相,青山绿水依然,而修炼有成的人,已经修成了金刚不动的禅心,用淡定从容的慧眼,看到了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这时,山只是山,水只是水,我们对它们清清楚楚地觉察,却不计较,不执着,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 “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坛经》所说的:“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这就是人生的三个境界:执着的境界;虚无的境界;淡定的境界。
  
   我们之所以对同样的山水,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通过修炼,我们的心灵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运用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一个新的审视。
  
   当我们参禅之前,我们的生活,是世俗的生活,见到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容易被它们迷惑,这叫“见山是山”。
  
   当我们开始参禅时,我们将世俗的生活全部抛弃,将一切俗世的功名看破、放下、抛掉,这叫“见山不是山”。
  
   当我们参禅大彻大悟时,我们在形式上重新回到了世俗的生活中,重新过世俗的生活,但我们的心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珍惜一切,善待一切,欣赏一切,但不执著,不计较,不贪求。我们继续求名,继续谋利,但和在第一阶段的求名求利有了本质的不同,有了霄壤之别,这就叫:“求名要求万世名,谋利要谋天下利。”我们的视野更广阔,我们的胸怀更博大,我们的人格更精纯,我们的爱心更加浩瀚无涯!
  
   希望大家修炼好自己,去感受去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这样的生命才是智慧的生命,才是清醒的生命,才是超越了执着、超越了虚无的从容淡定的生命!
  
   达照法师:参禅悟道三个境界
  
   参禅受用要分三个境界。
  
   第一步就是破本参
  
   破本参是破什么?就是你看一念不生之前,参住这个话头,追究这个疑团。疑团打破了,悬崖撒手,丧身失命,天地广大,无家可归,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立足。所以禅师说:去年穷不算穷,去年穷是没有立锥之地,今年穷才算穷,今年穷连锥也没有了,去年那个锥还不知道往哪里下,现在连锥都没了。
  
   就是昨天告诉大家的:“念佛是谁问者知”,问的这个人,不但所参的那个一念不生之前的境界,犹如虚空幻影,原来看镜子里面有东西,看了半天你才知道,镜子只是一个反光作用,里面啥也没有,那个是所看的没有,能看的也彻底透过了。放下自在、能所双亡就是达到了打破本参的境界。
  
   所以参禅要悟道,悟到什么?就是所参的这个东西,现在我们用语言讲来实实在在,大家去感受也明明白白,可是你参,再参下去,参到最后,你发现能参所参虚空粉碎,因为虚空还有个概念,这个概念也粉碎了,不但没有立锥之地,而且是这个锥也没有了,放舍根尘,无牵无挂。
  
   悟道的这个人如果过去听过无我的道理,相似地在境界上体会过,已经认准无我的涅槃是生命的真相,而现实的种种五欲六尘纯是幻想的结果,因为世间的价值观念随时在改变,没有一定,真理是不变的,不停地在改变的这些全是客尘烦恼,他懂得这个道理,一旦是参破了,他是如获至宝、欢天喜地,可以庆快平生;如果还没有听过这种法,没有做过思维观察,那一旦看到了能所双亡、无我无人,他内心自然生起极大的悲感,为什么要伤心、痛哭流涕?就是过去无量劫以来,把这个“我”当着宝贝,所有的一切都围绕“我”去展开,而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一切法原本无“我”,过去随时随处紧抓不放的宝贝,好像被摔破了,怎能不伤心呢,这是悟道的破本参的人。
  
   第二步破重关
  
   如果大家发过大乘的菩提心,希望在自我解脱的时候,能够回转根尘,回到现实度一切众生,使众生也从种种痛苦颠倒当中解脱出来,那么就需要破重关。
  
   重关怎么破?事实上破重关就是不住涅槃、无话可说。本来看到涅槃是无相的,大家如果有大菩提心的善根,当你一旦看到了无我,身心的重担卸下来,你接下来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度一切众生,你已经没有各种忧伤痛苦,就很想去为众生分担这种忧伤痛苦。
  
   但是分担的时候又难免会做错了一些事情,后得分别智不够,所以菩萨在破重关的情况下,要修习一大阿僧祇劫,那不是简单的,那个跟我们现在要了生死的难度不相上下。我们要了生死,还是自己一个人的生死问题,菩萨要在破重关以后,要能够圆融自在,那要为一切众生解决问题,这谈何容易啊!
  
   对他好他粘着了,对他不好他又脱离了,就像你手上抓的鸟,抓紧了它死掉了,放松了它又跑掉了,自己用功是如此,你要度众生也是如此。你对他好,他马上把你当亲人看,粘着了,使他增长了另一重执著,你对他稍微冰冷一点呢,他跑得远远地,又不接近你,又不喜欢听法了。
  
   所以度众生对于破重关的菩萨来说,是他要学习的课程,从这里悟到的是大乘的菩提道,只到第三个阿僧祇劫圆满,才是真正地圆融自在。
  
   第三步破牢关
  
   我们大家如果有大乘根性,度众生的愿望又非常的强烈,参禅参到关键时刻,不但自己在参无我,同时也在参一切众生的无我,不但自己定力好了以后,慢慢观察到自己的身心感受都是有前因后果,而且也看到了其他众生在事相上各种各样的前因后果,他生这个病原因在哪里,他会有这种烦恼,他的毛病在哪里,慢慢地观察,慢慢地呈现,慈悲心越重心越细。
  
   当你一旦打破虚空,那就本参重关一起透,只是两个念头:第一个念头自我没有了,第二个念头众生也是无我,两个念头就经历了两大阿僧祇劫,所以禅宗有破重关的功夫,当然末后牢关是圆成佛道,那么我们大家就要知道,参禅悟道几何时。

7. 开悟的三重境界

开悟的三重境界如下:
1、第一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就是说,心是随境转的。此时是没有觉照的,觉就是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照就是驾驭自己的念头和情绪。
打个比方,此时,有个套在那,你也看不明白那是个套,依然往里钻,然后出不来了,就困套里面了。

2、第二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就是说,境是随心转的。此时是有觉照的,觉察到了自己的起心动念,然后可以去驾驭自己的念头和情绪。
打个比方,还是那个套,你看明白了那是个套,然后就不往里钻了,绕道走了,没困住你。
3、第三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就是说,境转心不转。此时此刻,有觉也有照,但是明白都是幻相,干脆就随自己的起心动念,情绪念头动吧,自己则站在一旁以观察者的角度,看看自己这个肉身是怎么玩这场游戏的,顺便呢,找找自己的漏点和执点,再总结总结一下,自己还有什么地方是需要修行精进的。
打个比方,依旧还是那个套,你知道那是套,这回你往里钻了,然后又出来了,顺便把套也拿走了。

开悟的三重境界

8. 参禅悟道的最高境界下一句

上联:参禅悟道修真性,下联:顶礼诵经度众生。
悟道与参禅都是属于人生修行的方式,都属哲学范围,并无上下高低之分。既然同是为了修行,那么大致目的也是相同,都是为了强大内心,看清事物本质,不为外表所迷惑,为世俗所扰。

简介
道家讲究和谐,需要把自己与自然融合,方能把自己的心真正地静下来,而这种自身与自然融合的过程就叫做悟道。悟道先要做到的接受自己,接受事物。
只有从内心真正的接受事情已经发生的事实,才能更为全面地去了解它,进而想办法解决这件事情。若一味地回避抵触,那么这件事情只要一直在你的生活中,时间一久,连锁反应的发生使事情的破坏力越来越大,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