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专题之林黛玉

2024-04-29

1. 红楼专题之林黛玉

黛玉总是与水与愁相关的,所以是风露清愁。 黛玉的美,冰清玉洁、出淤泥而不染,所以除了她,别人不配作芙蓉。  黛玉善泣,而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至能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以诗一般美丽的笔调写黛玉:“左思右想..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黛玉喜欢悲春伤秋 ,这些都跟她身世相关 比如那些荷塘的枯叶 花的飘落 眉尖若蹙像远山的雾 总之黛玉就是那种忧伤美的代名词  竹子,她住潇湘馆,号潇湘妃子.是上界神女,绛珠仙子.她的容貌才情青女素娥可以仿佛一二. 她也是所有才情出众女子的代名词.

采纳哦

红楼专题之林黛玉

2. 《红楼梦》话说林黛玉

林黛玉
她是个袅娜风流的贵族小姐,因父母早逝,寄人篱下。环境使她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她孤高自许,鄙弃功名利禄,辛辣讽刺和无情揭露一切腐朽现象。她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真正爱情和自由。封建势力使她没有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在爱的表现不够大胆、率直。她有严重的感伤忧郁情绪,常流泪哭泣,且对贾府某些代表人物的本质认识模糊。她明知和宝玉的爱情不能得到贾府统治者的承任,却又幻想贾母的惨悯和思许。阶级出身的限制使她无法完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林黛玉生性孤傲, 和宝玉一样憎恨繁文缛节,从不逼宝玉做不愿意做的事。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雍正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会统治阶级中人。她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这就是为那一时代不少人羡慕不已的所谓“清贵之家”。官僚的父亲,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来抚养,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上明珠”。看来,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是,由于先天的体质纤弱,再加上母亲的早丧,使我们又看到,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又笼罩着一层不散的忧郁。 
这个清贵的官僚家庭,似乎没有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阶级教养;也似乎没有来得及把那一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带给她以深刻的感受;而是只给她的终身留下了一个空洞而温暖的回忆,让她向社会人生迈开了第一步。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 
当她一跨进荣国府的大门,立刻就被封建家庭里面的“脉脉温情”包裹住了。贾母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叫着哭起来”;王夫人吩咐人拿出缎子来为她裁衣裳;凤姐也携着她的手说:“要什么吃的,什么顽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不好,也只管告诉我”,并且又立即叫人赶紧去为她收拾住房……。这个远道而来的外孙女儿,不仅一登门槛就受到了这样盛情的接待,而且此后贾母对她的“万般怜爱”,既把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倒且靠后”了,而且“饮食起居,一如宝玉”。的确,在荣国府里谁曾受到过这样的宠遇?怜爱已经达到至高的程度了。荣国府里的人们,谁不对这个“举止言谈不俗”的姑娘,投过来尊敬的、热络的目光? 
不仅如此,那个使她一见之后便发生异样感觉的表兄,又与她“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其亲密处,“亦较别个不同”…… 
还是启开了那绝代悲剧的序幕? 
复杂的生活现象,首先就是为我们展开了这样的“人生之谜”。 
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这样谨小慎微地做人,也许自有它的好处吧? 
可是,我们又看到,她似乎并没有认真这样做。她很快地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 
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等,只不过是从这样的一个动机出发:“恐被人耻笑了去。”毋怪乎她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好感,而只是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有着高度自尊心的少女。 
但是,命运仿佛恶意地拨弄着她,不久她的父亲又死去了。当她回到故乡去料理过丧事,再回到荣国府中来时,这时她已经不是来此作客的扬州盐课林老爷的小姐了,而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前来投靠贾府的亲戚了。处在这样的情势下面,自尊心显然失去了安放的地方,而她的“孤高自许”也显得更加不合时宜了。 
但是,这处境的改变,并没有使这个少女的生活态度也跟着改变起来,而是似乎更加挑起了她的心高气傲,更加使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元春归省时,大家赋诗行乐,她本可以随声歌颂一番,但她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将众人压倒”,后因不能“违谕多做”,便“胡乱做一首五言律应命”。贾母为薛宝钗庆祝生辰,她心里感到不快,这原是不宜流于言表的,但她偏偏露出“不忿之意”。史湘云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着附和,她本来也是可以一笑付之的,但她却敏感地觉得,这样的拿她和“戏子”相比,是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取笑”,因此大为不满,不禁怒形于色…… 
看来,在这个少女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她的气量显得是如此的狭小。但这一切,总是由于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解不开的隐痛,这就是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她不安于这种命运,但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并且招惹着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 
有一次,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这个纯粹的误会,想不到竟是这么严重地挫伤了她。如果她真的在门外“高声问她”,事情也就解决了。但寄人篱下的处境,不容她多想,只是立刻在她的心里唤起了这样的感觉:“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怄气,也觉没趣。”真的,再没有甚么比损害了这个少女的自尊和触痛了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更能使她伤心的了。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 
落花,把那一时代,只能任人践踏不能由自己主宰的妇女命运,在她的心里唤醒了。 
但是,这个少女不能认识得更多,她把这种命运的不能解除,都归因于自己的没有家。于是,她害上了无可解除的思家的忧郁症。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无一不在她的心里引起无家的哀痛。整个世界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与忧愁的原料。 
看来,这个外祖母家并没有对她显出厚薄,一切都待她以小姐之礼。她仿佛是用太多的猜疑和过量的偏狭折磨着自己。她似乎看不到,用钱如淌水的贾府,那里会在乎这个外孙女儿的衣食费用?同时又何尝在她的面前露出过丝毫的“小家”气派?更何况封建家族太上权威的贾母,是这样的“万般怜爱”着她;她的失去父母,不仅没有因此受到歧视,倒是更加引起了这个老太太的温情与疼爱。的确,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好亲戚的门里,有什么必要,这样念念不忘于自己的伤痛呢?要是换上另外的一个人,不是早已感到幸运吗? 
然而,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林黛玉为人的非常微妙的魅力。 
这样的性格,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就成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一个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因此,林黛玉的痛苦,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私有制度。私有制度,这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总根源。 
在一切以家为起点的中国封建家族社会里,一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等等都是以家私来计算的。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家有万贯,身值万贯”等等正是说明了这种情形。因此,一个没有家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他的全部身价,整个世界就好像在他的面前竖立起来,没有一块是属于自己立足的地方。失去家的林黛玉,虽然在贾府里找到了一块栖身之处,但是私有社会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种种界线、种种观念以及其它许多精神上的障碍,并没有在她的心里消除。同时,更没有在周围的人们心中消除。 
而且,私有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那许多仇视、倾轧、争夺、欺诈等等,每天每日在荣国府的围墙里面、在林黛玉的身边发生着。面对着这种情形,连那个还不十分懂事的丫环佳蕙都发出这样的慨叹:“这地方本也难站!”难道在那许多势利的眼光下,一身之外无长物的林黛玉可以安下心来? 
不仅如此,即使是这个家庭里的正式成员,又何尝能够安下心来呢?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种感受,在林黛玉这个外来人的身上自然就更要加深一层了。实在说来,人们恭敬她,只不过是因为恭敬太上权威的贾母。同时,别人所给她的这种疼爱,既然可以慷慨地施舍,当然更是可以合情合理地收回。后来的事实证明,不是果然如此?是的,要是非等到别人露出脸色,才开始感觉到仰人鼻息的悲哀,这已经几乎是每一种人都可以达到的“品格”了。 
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多疑和敏感并不是她自己找来的毫无根据的痛苦。倒是透过了她的这种多疑和敏感,让我们看到了,那一社会是具有着一种甚么样的魔力!它可以隐秘地、曲折地折磨着一个人,并且把一个人损伤以后,甚至会使你觉得完全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235151785

3. 红楼梦林黛玉

咋了?

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林黛玉祖籍姑苏,生于扬州,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在林黛玉去荣国府前一年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也算是开国元勋之后,到林如海的时候,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时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  
亦是书香之族,是一个世代尊奉儒家文化的家族。林如海四十岁时,林黛玉五岁,本来还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但已经于林黛玉4岁时死了,所以只剩黛玉一个。林黛玉母亲是贾母最小的女儿贾敏,在林黛玉六岁时死去。   黛玉小时候就聪明清秀以及怯弱多病,小时候就与僧道有一些渊源,三岁时,曾有一个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在警幻仙姑的册子里也有备案,贾雨村也是从庙里出身,但菩萨并不怎么保佑她,年纪轻轻就夭折了。   黛玉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第六十二回写到,探春和袭人谈论起每个月里的生日,袭人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又因为当时只有农历,所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
性格特点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  
?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总括
  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女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有着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一首即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     
“可叹停机德”一句是说薛宝钗。意思是薛宝钗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一句是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咏絮才”,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兄子胡儿”)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的比喻更形象、贴切,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言语》)。   “玉带林中挂”和“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说林黛玉。玉带林倒读即林黛玉。林黛玉才华出众、性格温柔、相貌美丽,可以比喻为古代富贵公子围在腰间的华丽的玉带。“树”在古代就经常被用来代指政治派系,“植树”就是培植自己的政治派系意思,“丛林”就是所有地方实力派的总称,“两株枯木”指两支即将消亡的政治派系,一支是以贾母为核心的与皇室真正亲近的政治派系,一支是以王熙凤为代表的以佛教为主要纽带的与皇室打擂台的政治派系。由于身世原因,林黛玉在两个政治派系之间无依无靠。成了悬在枯木上的玉带。   “金簪雪里埋”和“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是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喻薛宝钗。在儒家文化里,贤妻良母的品德就像是光耀头面的首饰。薛宝钗一方面具有这样的品德,另一方面她的身份却属于营造风刀霜剑政治气候的政治派系中的一支,注定不能让她的优良品德得以闪耀光芒,只能让金簪埋在雪堆里。   花签上的谶语“莫怨东风当自嗟”是《红楼梦》第63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林黛玉掣的花签上的诗句,这一句出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原文是: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汉计诚已拙”又作“汉计城已拙”,“明妃去时泪”又作“明妃去是泪”。

红楼梦林黛玉

4. 有关红楼梦里林黛玉的信息!

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及, 林黛玉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外在之凄美
  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内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了无动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是“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本是天外飞仙,何故凄凉如是?曹翁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至,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乎,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让人为她尽情的感痛伤心,耿耿而不能忘怀。

5. 红楼梦林黛玉

林黛玉为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在林黛玉去荣国府前一年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是开国元勋之后,到林如海的时候,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时“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也是书香之族,是一个世代尊奉儒家文化的家族。林如海四十岁时,林黛玉五岁,本来还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但已经于林黛玉4岁时死了,所以只剩黛玉一个。林黛玉母亲是贾母最小的女儿贾敏,在林黛玉六岁时死去。
黛玉幼时聪明清秀、怯弱多病,自小就与僧道有一些渊源,三岁时,曾有一个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在警幻仙姑的册子里也有备案。但菩萨并不怎么保佑她,年纪轻轻就夭折了。
黛玉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第六十二回写到,探春和袭人谈论起每个月里的生日,袭人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又因为当时中国只使用农历,所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
[1]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女性。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有着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百度百科】

红楼梦林黛玉

6. 露珠说红楼(九):论林黛玉的家世以及林府钱财的去向

 
                                           
   文/第一滴露珠
    01 
   常看到有人说,黛玉是“贫寒孤女”、无依无靠,比不得宝钗是富贵的皇商之女,因此势利的王夫人弃黛玉而选宝钗作自己的儿媳妇。王夫人远黛玉而亲宝钗的原因,且留待以后再专门撰文分析,如今只来论一论黛玉的家世,以及林黛玉家的钱财去向。
   先来看黛玉的家世。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去世前的官职是兰台寺大夫兼两淮巡盐御史。曹雪芹为了规避文字狱,小说中写到官职名称等时,习惯故意混淆模糊朝代界限,所以《红楼梦》里的官职名称各个朝代的混用。这“兰台寺大夫”一职也可以说是亦真亦幻,半遮半掩,“大夫”是古代高级文职官阶,那么不管林如海具体是管什么的,总之是个朝廷高级文官无疑了。但“两淮巡盐御史”一职却是明明白白的官职名称,而且是个实权在握、肥得流油的差使!
   古时候,盐铁专卖,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而两淮地区的盐业,又是全国产盐最多、也最富裕的地区,历来有“两淮盐,天下咸”的说法,两淮盐商的管理中心便设在扬州,所以你看书中写的是林如海到扬州上任。两淮巡盐御史管的是整个两淮地区的盐务,包括如今的江苏、安徽等六省大部分地区,这里的所有盐商的经营和纳税,都要受巡盐御史的监管,所以你看林如海的权力有多大吧。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的主管官员能穷得了?即使林如海是个清官,不营私舞弊,只他分内该得的和一般的人情往来所得,只怕就不会是个小数目。再加上他的巡盐御史不过是兼任,京中另有本职,拿的又是双份俸禄,祖上又是侯爵出身,且一直世袭了四代,四代的财富积累,加上自己数十年做官所得,还有就是林家枝叶不盛,没有贾府那样的败家子来败家,综合以上种种可知,林家不但不比荣国府穷,恐怕还要胜过贾家许多。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了,林黛玉如此清高,她的父亲会不会也是个清高之人呢?通过书中有限的描写可以看出,林如海确实是个清高自持的文官,但并非不通世故、不问钱财的人。第三回的开头写到,林如海为了报答贾雨村对女儿的教育之恩,让贾雨村和女儿林黛玉一起进京,并写好了一封书信给自己的二舅哥贾政,让贾政帮贾雨村谋一个复职候缺,而且,所有打通关节的费用都一概不用贾雨村自己操心。这足以说明林如海对世事人情了然于心,否则,他也当不上巡盐御史这样替皇上操心半个国库的差使啊。
   以上说的是林府的“富”,下面再来说说林府的“贵”。林如海的祖上是列侯,到如海这一辈,业经五世,而贾府呢,贾赦贾政是荣国公的孙子,才至三代上,虽然按照公侯伯子男的排位,“侯”比“公”矮了一个爵位等级,但是贾家还未发达的时候,林家已经坐享两代的富贵了,家世家底可比贾家深厚多了。而且林如海的官职是自己打拼来的,他乃是“前科探花”,这可是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层科考,最后由皇帝钦点的全国第三名进士!这才华,岂是贾家的男人可比的?贾家男人的官职都是世袭得来的,除了贾政也没有一个爱好读书的,这贾政本欲以科甲出身的,蒙皇上怜恤就额外加恩封了官,就此免去了科考的机会,我们也就无从得知倘若他真正参加科考,到底能不能考得上了。
   再看两府的“现状”。贾府是在走下坡路,贾珍贾赦一味奢侈靡费,而贾政做的也是个无用闲官,平日里只知和清客闲谈,根本不懂理财治家之道,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反观林府,林如海考中探花以后,官职节节上升,最后又去富庶之地扬州兼任巡盐御史这个肥差,足见他甚得皇帝信任,他的宦途、他的家道,正处于上升阶段。
   只可叹林如海子嗣不旺,只有林黛玉这一个宝贝女儿,在黛玉的母亲、他的嫡妻病逝后没几年,他又中年得病而逝,这才让林家的兴旺和传承出现了断裂。不得已,他只好在临终前,把女儿托付给贾府教养,抱憾而去。
   至此,我们已经清楚了,林黛玉家既富且贵,黛玉的家世丝毫不弱于贾家。那么,接下来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林如海死后,林家的钱财到底去了哪里?
    02 
   有很多人说,在林如海死后,林家的钱财都被林家的同宗之人瓜分了,因为,在古代,女子是没有继承权的。
   古代女子果真没有财产继承权吗?这几天,我搜寻研究了许多有关古代财产继承法的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财产继承法各有差别,但都是以男子为主,女子为辅,一般的情况下是,若是有儿子,则女儿没有财产继承权,但可以通过出嫁时陪送嫁妆的方式得到父母的部分财产,若是父母没有儿子,则女儿可以得到全部或者大部分的财产。
   宋代法律规定,户绝家庭中只有在室女,女儿可得家产的四分之三;只有出嫁女,则只能继承财产的三分之一,其余没入官府。明代法律《大明令·户令》明确规定:“凡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者,所生亲女承分。无女者,入官。”《大清律例》规定:“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之人,所有亲女承受。”
   古代所谓的“户绝”,就是指没有儿子的家庭,林如海死前只有黛玉这一个女儿,没有儿子,也没有同宗的侄孙辈,就构成了事实和法律意义上的“户绝”。从《红楼梦》的第五十七回可以明确知道,林家确实没有什么人了,也并没有什么同宗的人继承林家的遗产。在这一回中,紫鹃因为着急宝黛的亲事,拿话试探宝玉,说过几天黛玉就要回苏州老家去了,把宝玉吓的,当时就得了痴呆病,贾母忙告诉宝玉说,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有人接林黛玉回去,宝玉病好了后,紫鹃也认真地告诉宝玉说,林家实是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各省流寓不定。所以,是不存在什么同宗族的人来和黛玉争家产的问题的。何况,林如海病逝前后的整整一年时间里,贾琏一直待在林家照应着,林如海的余威加上贾家的势力,又有谁敢来虎口夺财!
   所以,林家的家产理论上应该是由林黛玉全盘继承了的。但是,从书中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林黛玉其实并不知道父亲留下了多少家产,她自己的身边也并没有藏下多少钱物。那么,林府的大宗家产去了哪里?
   自然是去了荣国府。
   林如海病重,写信来接女儿回去,贾母不放心黛玉,派贾琏跟了去全程陪护。贾母为什么派贾琏去?真的只是为了方便再把黛玉接回来吗?这里面有更深层的原因。林如海既然病重,肯定自知不久于人世,在给岳母的书信里,一定已经谈了自己去后对女儿的担忧和顾虑,隐晦或者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对贾府的期望,贾母派贾琏去,便是去表姿态的,让林如海放心,你的女儿由我来照顾,她长大后,我会让她和宝玉成亲。而林如海生平只有黛玉这个爱女,一定会在走之前深思熟虑,为女儿的终生幸福做好打算的。他的打算是什么呢,就是以自己的全部家产做陪嫁,来换取女儿终生的幸福!
    03 
   至此,林家的财产去向已经明了:一多半入了荣国府的账,一少半进了贾琏和凤姐两口子的腰包。书中有几处细节暗示,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第一处在第十四回,林如海死后,贾琏打发心腹小厮昭儿赶回京都,向老   太太汇报工作,同时,聆听下一步的行动指示。
   第二处,平儿和凤姐说,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呢,贾琏和凤姐都如此爱财,贾琏一个人在扬州,掌管着林府的大宗财产,岂有不贪污之理!在那江南风流富庶之地,不知已悄悄花了多少林府的银钱去追欢买笑。
   第三处,在第二十六回开端,小丫头佳蕙和红玉聊天,佳蕙说,她去林姑娘那里送茶叶,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她的丫头们,她去了,林姑娘随手就抓了两把给她。这段话里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老太太时常给林黛玉送钱,这个钱应是在月例外的,因为月例都是凤姐负责发放的。第二,林黛玉虽然身边没有多少钱,可她是不缺钱花的,老太太经常给她送钱去。不管老太太给她的钱是自己的私房钱还是林家的钱,总之老太太对黛玉确实是真心疼爱的。
   第四处,第七十二回中,宫里的太监接二连三来打抽丰,贾琏和凤姐感叹道:“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注意这里说的是“再”,而不是“能”或者“要是”,就是说他们曾经发过二三百万的财,贾琏和凤姐能有什么门路发这么大一笔财?就只有在林家的家产上做文章啊。
   林家的财产到底有多少?肯定不止三二百万。荣国府盖的省亲别墅大观园,连在宫里见多识广的贵妃元春都叹息靡费太过,只聘教习、采买唱戏的女孩子、采办乐器行头,就要花费三万两银子,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就用去两万,建造整个大观园的花费该是个巨额数字,这钱从哪里出,看贾府入不敷出的状况,他们哪有这么多银子啊,自然都是挪用林家的财产。也不应该叫做挪用,因为林如海在去世前,既然把林黛玉托付给了贾府,自然也就默认自己的全部家产都归荣国府所有了,唯一的条件就是要贾母等人照顾好女儿,并且在女儿长大之后让她和宝玉成亲。
   林家的家产入了荣国府的事实,上下人等应该都朦胧知道,但知道林府具体财产数目的,估计就只有贾母、贾琏和凤姐三人。林家的家产,如房产大宗器具等不好携带的,贾琏肯定就地变卖折现了,那些古玩珠宝,多半是装了箱子带回了荣国府的。别的不说,光黛玉母亲贾敏当年的嫁妆就不知有多少箱子才能装得下。贾敏是贾母的爱女,又是在荣国府的全盛时期出嫁的,她的嫁妆能少得了,你看凤姐在书中时时吹嘘自己的嫁妆有多好,黛玉母亲的嫁妆只能比她更多更豪华,随便拿出一件来,就能卖个几千两银子。
   贾母曾说过,贾府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倘若不是知道林黛玉是带着巨额的“嫁妆”入府的,府里的那些管家媳妇和婆子们能对林姑娘那么钦敬?你看阖府中除了王夫人和她的心腹敢对林黛玉淡淡的,谁不是把林黛玉和贾宝玉摆在同一位置上供着。这其中,固然有贾母宠爱黛玉,宝玉爱护黛玉的原因,但若黛玉真的是一无所有入贾府的,贾府的上下人等早就明里暗里冷嘲热讽了,可是你看阖府上下,哪个不是对黛玉敬爱异常,谁敢像对待邢岫烟、迎春那样呢。
   黛玉自己,从小锦衣玉食,书香相伴,对钱财根本没什么概念,是真正的贵族小姐做派。你看第四十五回结尾处,雨夜里宝玉去看黛玉,临走时黛玉怕他雨里滑倒,就让他举着自己的玻璃绣球灯照亮,宝玉说自己也有这么一个,怕打破了就没带来,黛玉当即批评宝玉说,跌了灯值钱还是跌了人值钱?就失了手也是有限的,怎么突然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说的宝玉心服口服,忙接了过来。黛玉就是这么的天性高贵,对于她来说,人比财珍贵,情比钱珍贵。
   贾母倒是一心想履行和女婿的约定,让黛玉嫁给宝玉的,无奈王夫人一派明里暗里的阻挠,让贾母一直没有机会成全黛玉和宝玉。而贾政又是个怕老婆耳根子软的无能之辈,曹雪芹给他起名叫“假正”,真是人如其名,假正经,假公正,阖府里花着妹妹妹夫的钱财,却任由老婆拆散了一桩好姻缘,眼睁睁看着外甥女香消玉殒,真是辜负了妹妹和妹夫对他的信任,辜负了贾母的一片苦心,可悲可厌可恨可叹!
    露珠说红楼(七):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说说贾宝玉(上)     露珠说红楼(八):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说说贾宝玉(下)     露珠说红楼目录 
   想看更多连载作品,请点击: 连载风云录 

7. 红楼梦林黛玉

我看过有一种推测是说林黛玉嫁给了北静王,主要是因为说贾宝玉把蒋玉菡的汗巾给了袭人,后来袭人就嫁给了蒋玉菡,所以贾宝玉把北静王的珠子给了黛玉,有可能就是暗示最后林黛玉会嫁给北静王,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说林黛玉欠贾宝玉的,贾宝玉又欠北静王的,所以,林黛玉有可能因为还债嫁给了北静王
其实,照书中的描绘,如果黛玉见过北静王的话不一定会真觉的他是“臭男人”,毕竟北静王还是小说里正面的也算是有才有貌有德的男性
但是我还是比较倾向于黛玉沉湖自尽这一说,这也是周汝昌考证出来的,也许曹雪芹写书的时候也曾纠结于黛玉的两种不同结局吧,毕竟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留给我们太多悬念了

红楼梦林黛玉

8. 红楼梦林黛玉

你是要什么捏 (读后感)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女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有着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介绍)林黛玉祖籍姑苏,生于扬州,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在林黛玉去荣国府前一年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也算是开国元勋之后,到林如海的时候,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时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是一个世代尊奉儒家文化的家族。林如海四十岁时,林黛玉五岁,本来还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但已经于林黛玉4岁时死了,所以只剩黛玉一个。林黛玉母亲是贾母最小的女儿贾敏,在林黛玉六岁时死去。 黛玉小时候就聪明清秀以及怯弱多病,小时候就与僧道有一些渊源,三岁时,曾有一个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在警幻仙姑的册子里也有备案,贾雨村也是从庙里出身,但菩萨并不怎么保佑她,年纪轻轻就夭折了。 黛玉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第六十二回写到,探春和袭人谈论起每个月里的生日,袭人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又因为当时只有农历,所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