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翻译第十五次小结:翻译是桥梁还是路

2024-04-29

1. 语言与翻译第十五次小结:翻译是桥梁还是路

理雅各(James Legge)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理雅格的多卷本《中国经典》、《法显行传》、《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和《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得者。理雅格翻译的《中国经典》各卷陆续出版后,在西方引起轰动,该书使欧美人士得以了解东方文明和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民族伦理道德。理雅各的英译本直到今天仍被公认为标准译本,他本人也因此蜚声西方汉学界,吸引了海内外不同学科的学者。理雅各用五十余年的时间,架起了一座中西方的桥梁。
理雅各的翻译一直被奉为经典。其韵律优美,回味悠长,是迄今为止外国人翻译中国经典比较好的作品。然而,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部分理解还是差强人意的。虽然我们谈过翻译要高度灵活,但是这个灵活是主要体现在形式和表征手段方面的。在语义方面,我们应该讲究逼近原则,尽量不作变更,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理雅各对中国经典的部分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翻译的语义传达不够准确,这样不但不是文化交际的桥梁,反而成为了路障,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其所翻译的《关雎》中,他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译为了
“Hark! From he Islet in the stream the voice
Of the fish hawks that o’er their nest rejoice”
首先,这句诗中出现了“雎鸠”这一动物,但是理雅各将其译为了“fish hawk”也就是“鱼鹰”,但其实这两种动物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其所蕴含的意义也完全不同。
雎鸠,中国特产的珍稀鸟类。雎鸠虽然是一种水鸟,但它们的巢穴一般都筑在树洞里,在每年的求偶季节里,已经结伴成定偶的雄鸟与雌鸟会如约聚首,双双出没于江河湖泊中的沙洲嬉戏觅食,并时常发出"关关"地和鸣。
而鸬鹚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不难发现,鱼鹰是一种非常凶猛的鸟类。《关雎》是一首赞美纯情真爱,颂扬坚贞不渝的爱情诗歌,表现的是真挚的爱情。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诗人眼前所见之物起兴,并且以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关雎鸟作比,比兴结合,凸显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因为关雎这种水鸟雌雄情感专一,如果一个死了,另一个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极笃于伉俪之情。诗人借此来加强艺术效果,表达对于真挚爱情的赞美,选材可谓是独具匠心。理查德在这里不仅没有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反而将关雎翻译作了凶猛的“鱼鹰”,隐喻、意象全无,使读者对这首诗造成了误解。此外,这首诗本是四言诗。理雅各将前四句译作六句,形式并不符合。其中一句译文“From them our thoughts to that young lady go”给人一种跳脱之感,翻译怎可融入译者本人的评判呢?我们再来看赵译:

语言与翻译第十五次小结:翻译是桥梁还是路